温鹏涛 刘艳伟
摘 要:目的:分析毛母质瘤的超声特征,提高对毛母质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2007年的16名术前行超声检查、术后病理诊断为毛母质瘤的患者,其中男性6例,女10例,年龄1个月~19岁。探查病变区的范围及深度,以及对病变区的血流状况进行多普勒分析。结果:结合颌面部钙化上皮瘤的超声表现,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团块伴钙化型和实质无钙化型。结论:超声检查在颌面部钙化上皮瘤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钙化上皮瘤;超声诊断;血流
中图分类号:R4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9)02-0076-01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肿瘤。它来源于皮肤外根鞘细胞,是一种良性肿瘤。本文回顾了16例颌面部钙化上皮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对超声检查本病的价值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2006年3月—2007年3月在我院手术后经病理证实,同时经超声检查有完整资料的16例颌面部钙化上皮瘤病例进行研究分析。
1.2 使用仪器
HP-HX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
1.3 检查方法
受检者取仰卧位,颈后垫枕,头转向健侧。采用直接探查法,观察肿块大小、内部回声、境界、包膜、后方声影。对病变部位进行扫查,取得理想的灰阶图后,用CDFI仔细观察病灶内的血流分布情况。
2 结果
16例颌面部钙化上皮瘤患者中男性6例,女10例,年龄1个月~19岁。根据声像图特点,本文将16例患者的声像图分为团块伴钙化型及实质性无钙化型2种。
(1)团块伴钙化型:声像图表现为皮下低回声团块,多呈椭圆形,可见完整或部分完整包膜反射光带,界线尚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伴有散在强回声光点或光团,部分光团后伴有明显的声影。CDFI:钙化上皮瘤内部或周边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本型病例11例,大小在0.3~1.8cm之间,见图1。
(2)实质无钙化型:声像图表现为皮下低回声团块,为椭圆形,可见完整或部分完整包膜反射光带,界线尚清晰,内部回声(欠)均匀,内部无明显的强回声光点或光团,后方无声影。CDFI:团块周边及内部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或无明显血流信号。本型病例5例,大小在0.5~2.3cm,见图2。
3 讨论
钙化上皮瘤又称毛母质瘤,是一种少见的皮肤肿瘤。
它来源于有向毛母质细胞分化趋势的原始上皮胚芽细胞的附属器肿瘤,较少见,是一种良性肿瘤。毛母质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以青少年多见,10~15岁为高发年龄,好发于面部、颈部、肩部及上肢等部位,多表现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可活动,位于皮下。少数患者有疼痛、触痛及痒感等症状,亦有肿块与皮肤粘连,本文回顾了16例颌面部钙化上皮瘤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并对超声检查本病的价值进行探讨。
(1)团块伴有钙化型的肿瘤相对较多,本组病例中有11例可见散在强光点或强光团,部分后方伴有明显声影。5例内部未见明显钙化。
(2)肿瘤均发生于皮下组织与皮肤紧密相邻,检查过程中,用探头推动肿瘤,基底可推动,但与皮肤相连,这点可与皮样囊肿或皮脂腺囊肿相鉴别,后者不与皮肤相连,周边及内部均无明显血流信号。
(3)本组病例中肿瘤均为单发并且质地较硬,探头挤压时不易发生形态改变。
(4)本组病例中肿瘤周边及内部均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或无明显血流信号,探头加压后血流没有明显改变,这点可与血管瘤相鉴别。
综上所述,根据钙化上皮瘤的声像图的特点,超声检查对钙化上皮瘤的分型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对钙化上皮瘤提出较准确地超声提示。
参考文献:
[1] LanMingying,Lan Mingchin,Ho Chingyin.Pilomatricoma of the head and neck[J].Arch Otolaryngol Head neak Surg,2003,129:1327-1330.
[2] 陈倩倩,徐秋华,燕山.颌面部钙化上皮瘤超声诊断[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3(11):817-819.
(责任编辑:姜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