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鹏
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 4月,总部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和街14号是国家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市科委认定的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和北京市级留学人员创业服务中心、中国民营促进会批准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基地。
公司是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主要涉及业务范围较为广泛。公司发展定位逐步从科技园的开发与建设过渡到园区服务、公共技术支撑平台服务与管理方面、寻求投融资项目,最终实现以投融资为主推动产业发展,建立国际化产业园区。公司自成立至今,完成了总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的三个园区的建设。公司还在园区内创立了孵化园、科技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国际产业园,搭建了生物医药、无线宽带接入和国际中小企业合作对接的专业技术服务及企业对接服务平台,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招商服务网络,有效的促进了新技术的推广、引进与应用。
中国科技财富: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有限公司自2002年成立至今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作为商业化运营而且是全资民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一定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成长过程,请您简单谈一下“汇龙森”的发展历程。
汪辉: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有限公司已经有了近七年的奋斗史,其中甘苦也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发展历程可以用“艰辛”两字来概括。
我们这种纯民营的孵化器相对来说数量还是比较少的,具体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就我们一家。对比政府创办的事业性孵化器我们从政策的各个方面都有太多的劣势,这一点自不待言。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待问题要辩证的去分析。我们处在这样一个不断变幻的市场环境中,面对的是不在同一起跑线的对手,不但得以生存、得以发展而且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我想也许这正与我们这种劣势有着很微妙的关系。正是这种所谓的劣势激发了我们、激活了我们,也锻炼了企业,成就了企业,并逐渐形成了我们独特的实实在在的企业文化。我们在孵化别人的同时,也在孵化自己。
我们汇龙森国际企业孵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的4月,2003年开始正式开园营业。一开园就遇上了非典,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吧,当时的景象是可以想见的。但在随后情况有了一个明显的好转。由于当时我国良好的经济大形势的巨大拉动、政府在政策上对孵化器的大力支持和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强有力的聚集效益以及我们自身的努力,在开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的孵化器就出现了爆满,而且出现了许多想进但进不来的企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便在2004年兴建了孵化器的二号园区,并在2007年兴建了三号园区。
这种无意间的一、二、三园的园区设置方式也成就了我们孵化器的独特孵化模式。原则上,处于初创期企业我们一般安排到一园进行孵化,再到二园进行培育,如果前期的孵育效果良好孵化出壳,达到了中试或批量生产的阶段,我们便让其“出壳”进入三园,那里有更大的空间、设施完善的大型厂房以及大型实验设备。这就形成了我们独特的“三级跳”式的孵化模式。
中国科技财富:应该说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孵化器实现了一个非常迅速的发展,套用您的话说:我们不但对企业进行了“三级跳”的孵化模式,也完成了自身发展的三级跳。这也许就是您所说的孵化别人的同时也在孵化自己吧。
孵化器的招商,科技企业的入驻无疑是孵化器工作的一个重点,据我们了解这也是孵化器工作的难点。我们是如何保质保量的完成招商工作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作为全资民营的孵化器我们的服务模式有什么亮点和优势?
汪辉:应该说我们是招商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与我们背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这颗大树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开发区产生了巨大的聚集效益。这里有大量的企业,其中有很多是世界知名的大公司,有些企业是慕名而来,有些企业是为这些大公司做配套,所以人气越聚越旺,企业也就越聚越多。开发区还有相对完善的配套措施,包括行政机构的配套、各种服务的配套以及设施设备的配套。此外,孵化器的快速发展和在孵企业入住率的持续攀高都与孵化器自身的努力分不开。具体说我们为孵化器的在孵企业提供了九种服务模式:资金服务、人才服务、政策服务、培训服务、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市场服务、中介服务以及公关关系服务。其中大部分都是免费提供的,这就为在孵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让其进得来、留得住。比如培训服务,我们会定期在园区开展各种培训课程,包括税法培训、管理培训、技术培训、相关的政策制度的培训。这些培训不但对在孵企业是免费的,而且对开发区内的所有企业都是免费的。我们的培训经常是座无虚席。这些培训不但为企业提供了实惠,也为我们自己做足了宣传。
中国科技财富:我们也注意到孵化器的在孵企业很多都是生物医药方面的。这种企业趋同化的现象在其它孵化器还不是太多,这里有我们自己的一个主导思想和考量么?
汪辉:孵化器的专业化应该孵化器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在创立之初或者说绝大多数孵化器的在初创期都是所谓综合性的,只要是科技企业便来者不拒。随着孵化器以及在孵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这种模式也就逐渐显现出了它的一些弊端,诸如:资源不够整合、服务不够专业、不能有效的形成行业企业的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等等。于是,我们便把孵化器的方向定位做了一个明确,力图把一个综合的入孵企业所属行业较为杂乱的孵化器转变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有方向性的孵化器。鉴于孵化器内生物医药企业的聚集效应已初见端倪以及我们对该行业今后发展的良好预期,便因势利导的把生物医药定位为我们打造专业化孵化器的一个方向。
前不久,我们刚刚成立了生物医药公共试验平台。该平台整合了在孵的生物医药企业一些闲置或利用率不太高的试验设备设施,此外我们也投资购买了一批大型的生物医药方面的试验器材及设备以供孵化器内的所有企业使用。这一举措得到了企业们的支持与欢迎,我们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收益,可谓双赢,孵化器专业化的优势也瞬间凸显。
中国科技财富:当前,全球金融危机依然严峻,处在经济寒潮下的中小企业如何过冬成为社会各界热议话题。孵化器内绝大多数企业均属于中小型,您作为第一现场的亲历者,对此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汪辉:无容置疑金融危机早已成蔓延之势,国内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个人认为这一现象以及它所产生的后果有被无限的放大之嫌。情况应该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严重。当然,这是我个人意见。
所谓危机,就是既有“危”又有“机”,危机并存。我们要客观、理性的看待这次危机。就孵化器内的企业而言这次危机所包含的意义就很值得玩味。首先,这些企业都属于科技型企业,很多都是自主研发、自主创新的技术,不像那些来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来料加工型企业完全受制于境外公司,一损俱损。他们属于依附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而另一方面,宏观经济形势的放缓,导致原材料价格、人力等其它生产成本的下降,一些企业的倒闭也减缓了市场的竞争压力,那些掌握大量各种资源的国内外原有公司的退出也为后来者腾出了空间,为行业为产品的升级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这些都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了发展契机。我们的几个搞基因制药的企业就是典型的案例。由于拥有自主研发的技术和知识产权,而且并不完全依赖国际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企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根本感受不到这轮经济寒流的侵袭,夸张点说简直成了世外桃源。
当然,经济大环境的低迷肯定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危”中发现“机”,更多的去看它积极的一面并充分的去利用它。
中国科技财富:投资企业是孵化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尤其是作为民营孵化器,在投资企业方面多了灵活性、自主性,少了局限性、复杂性,这也是很多事业型孵化器和国有的商业孵化器所艳羡不已的。请就该领域谈谈我们“汇龙森”的目前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规划。
汪辉:对初期企业进行的投资无论是天使型、风投型以及私募型,作为孵化器都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们是“看着企业长大的”。我们最了解企业成长性和投资价值。我们认为孵化器的发展方向,一个是专业化,另一个就是投融资服务,其中就包括自有资金的投入。
目前,我们的收益主要是房租和一些服务费用,这仅能维持最基本的日常开支和运作。我们今后的主营业务肯定不会放在这里而是放在投资上。我们投资企业的做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跟投,也就是在风投对企业投资后,我们跟进投资。但由于这种方式是跟在别人后边,往往太容易做成。另一种就在自己寻找高成长型的极具投资前景的企业,这也是我们的主要投资模式。投资的具体方式也是非常灵活的。在企业初创期资金较为紧张,我们可以实行房租参股、服务参股乃至直接进行资金投入,目前已经初见成效。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汇龙森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汇龙森科技投资有限公司等两家全资的投资子公司,专门运作对企业的投融资事宜。这一块无疑将成为我们今后工作的中心和重心。我们也看到了这一领域的巨大前景。
这种合作共赢,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同时也增加了我们更好服务于企业的压力和动力。前不久我们参加了教育部、科技部共同主办,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科技部火炬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三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颁奖及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表彰大会、第十一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我们还获得了“春晖杯”创业大赛创业基地称号。会上一位准备创业的留学不无担忧的问我们:如果我们入驻贵处以后,所承诺的服务不能兑现,企业发展受到影响怎么办,因为我的一些朋友、同学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最终不得不退出园区,很是被动。我告诉他:入孵企业前期的很多费用都是我们垫付的,有的还会进行资金上的支持,而我们的收益是在未来。你们的离去,我们也是有很大损失的,甚至你们的损失更大,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所以你们的一个原则是既然来了,我们就要让你们留得住而且留得好并能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我们的利益也才能够得到体现,我们也得到了发展,你们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的发展。把服务做好,让在孵企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变成了孵化器一种内生动力。也就是说我们是在孵化企业的同时,也是在孵化自己,我们在共同孵育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