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法孺 张 丽
【关键词】民生 新闻节目 平民化
前言
民生新闻栏目深受观众喜爱。与传统新闻相比,民生新闻最成功的突破在于受众本位的确立。无论是在节目内容还是形式上,民生新闻一改传统新闻高高在上的特点,转而以平民视角关注普通人身边发生的事。民生新闻之所以受欢迎,在于它对新闻真实性、时效性、接近性、重要性的新闻价值的判断以及趣味性、知识性、服务性等新闻价值的辅助性因素的运用,实际上就是新闻本质的一种回归。那么,民生类新闻节目该如何实现平民化,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民生新闻以平民为主角 以平民的视角报道
一、民生新闻的定义
“民生新闻”,字面上可以理解成“反映民众生计的新闻”。而“从广义上说,所有新闻都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因此,应该都是民生新闻”。也就是说,无论是时政新闻、社会新闻、法治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科教新闻,只要它是为了民众和民众关心的,并且反映民众的生活,就都可以被称作民生新闻。但是,我们所关注的,是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其视野并不是分布在各个社会领域的各种新闻事件上,而只是集中于“日常状态下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及其所想、所惑”。从这个意义上说,民生新闻也就是“反映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新闻”。所以确切地说,当下在各区域性媒体中所流行的民生新闻,都应该属于“狭义”的民生新闻。
二、民生新闻节目要以平民百姓的视角来报道
“平民化”视角体现了民本思想,“平民化”视角注重以大众为关注对象,采用平民的视角,站在百姓的立场,播报平民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评说百姓关心的事情,并为百姓排忧解难,从而体现了媒体对百姓的人文关怀。“平民化”的视角定位,就是要求新闻从业者的报道根植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要着眼于本地百姓的生存状态。这样就能拉近新闻与观众的距离,既具有心理上的接近性,又体现了地缘上的接近性。例如,北京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曾编排过“梧桐春季满大街飘白絮,给行人交通造成了很大不便”这条新闻,因与老百姓的生活关系紧密而被编排得有声有色,节目主持人用“说”新闻的方式亲切自如、善解人意地讲述着这件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民生新闻把新闻价值定位于普通市民百姓的需求,让新闻本质回归到“广大群众欲知、未知、应知的事实报道”上,在形式上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民生新闻节目平民化,就是遵从“三贴近”的原则,让平民做主角,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观点,从小事件、小主题入手,透视出社会变革对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样的选题才会让节目和老百姓走得更近,使观众产生亲切感,从而增强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民生类新闻节目就是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报道百姓的生活实态,关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问题。如今国内民生新闻主要是以地方省台为主,因为新闻源主要取自于地方、以地方城市或者城市周边为主题而展开新闻报道。事实上,强调地域性也已经成为民生新闻的竞争手段和价值体现。《南京零距离》当属靠地域特色取胜的民生新闻栏目最早践行者。这档栏目在江苏台的城市频道播出,虽是省级媒体,但却以报道南京的地方新闻为报道范围,其栏目名称让南京市民倍感亲切。安徽电视台的《第一时间》,报道范围也以安徽省会合肥市为主阵地,并兼顾省内其他城市。栏目自2003年7月在安徽经视频道推出以来,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收视率节节攀升,据央视索福瑞合肥市网数据显示,其周平均收视率26.39%、最高达30.53%,创下了安徽电视台所有节目有史以来市网最高收视记录。不到一年,该栏目已经成长为安徽经视频道第一品牌栏目,成为安徽居民用遥控器集体选举出来的安徽地区最受欢迎的新闻节目。
三、题材平民化
实现电视新闻的平民化,有多方面的举措,其中最重要的当然首推题材。题材平民化,自然就会得到百姓的关注。
从目前来看,平民关注的题材很多,但是最受关注的无疑还是生活中的身边事。如山东电视台公共新闻频道的《民生直通车》,从创建之初就深受老百姓欢迎。究其原因,首先便是该栏目报道的内容全部都是百姓身边的吃、喝、住、玩、行,并服务于百姓,帮助解决生活难题,使得这个栏目热线电话不断,领导支持、群众信任。其次,该栏目对批评性或焦点性事件的报道,也备受社会各界和市民的关注。
《第一时间》追求了栏目的平民化,本土化,用平民的视角,来报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大事小情,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而满足人们对资讯的需求仅是栏目成功的原因之一。其成功的另一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紧紧抓住一段时间内社会关注的热点,进行追踪报道,有效拉近和百姓之间的距离。比如:针对民工工资被拖欠问题,栏目进行为民工讨债的系列报道,深化了栏目在农民中间的影响力;针对现代社会,人们关系冷漠的社会问题,推出十大好心人评选,增加了节目的社会关注度,树立了栏目亲民的公益品牌形象;针对高考期间,人们对高考关注的社会热点,推出“小赵跑高考”活动,既增加了人们对高考信息的了解,又提高了普通家庭对节目的关注度。如此等等。这些系列活动的成功推出,不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拉近了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而且还树立了第一时间栏目亲民的品牌形象,为栏目持续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民生新闻节目求通俗,避低俗
我们不难看出,民生新闻之所以火爆,最根本的一个原因,亦或者说民生新闻最大的优势之一,正是缘于它的这种以人为本、以受众为本的理念优势。一些地方电视台因此把民生新闻当成了救命稻草,而根本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和市场情况,盲目克隆和跟风,上马了一些同类型的节目。由于缺乏理性思考,当前民生新闻低俗化现象严重。一些“民生新闻”只顾吸引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以街谈巷议、张家长李家短、奇闻怪事等作为自己的噱头。今天是楼上往下扔垃圾,明天是隔壁半夜唱卡拉OK,后天是某户居民家里水管漏水……起初还让观众感到亲切,但看多了,观众便会觉得电视台未免有点像个长舌妇。有些民生新闻节目甚至打着“民生新闻”的招牌,挖空心思变相传播一些低级趣味的内容来满足某些人的猎奇心理,在庸俗化的路子上越走越远。
“平民化”视角定位应该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则:第一、新闻节目的“平民化”视角定位就是为了更好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真正做到为大众服务,成为党和政府与普通老百姓之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和纽带;第二、“平民化”视角定位是站在宏观的、人文的角度来关注百姓的生活,而不是低级庸俗的趣味。我们说,民生节目追求本土化,平民化,并非所有的家长里短都可以上,而要看它是不是代表社会主流。我们提倡积极的人生观,要从各种社会现象中体现出真善美的价值,而并不是一味猎奇。
民生类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要通俗,要和观众零距离
民生类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在形象上应更贴近老百姓,使受众没有距离感,就像是邻居朋友在说事,产生亲切感。
电视媒体与其他大众媒介相比,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看得见的主持人元素。由于主持人具有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拟人际化”传播特征,因此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必然会传达出节目的品质内涵,间接影响观众对节目的认知;而主持人在传播中的个性魅力也势必会感染并影响观众,直接吸引观众对节目的关注。
主持人作为传播过程中最灵活、最后的环节,应该以“朋友”的平等关系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是因为主持人的“拟人际传播”状态,使其具有天然贴近性的传播特性,所以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真诚、平等的表达,可以获得观众心理上对其“朋友身份”的认同,引发观众的收视兴趣和参与愿望,从而为民生新闻节目树立起真正的亲民形象。像《南京零距离》的孟非、《第七日》的元元等优秀的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都“定位于同城百姓的朋友”。《南京零距离》2004年1月12日的节目中,一条与春运有关的新闻之后,孟非评说道:“客运部门不断提醒旅客错开高峰出门,但是每年春节就这么几天假,要乘客错开人流高峰,怎么可能?”。一语道出百姓心声,让观众听起来知心、痛快。《第七日》曾播出过一期节目,讲的是荣先生家的后墙被大树的根系给顶塌了,于是他找到管理部门,但管理部门却让荣先生自己砍掉大树。在元元的点评中,她并没有直接质疑管理部门的不负责任,而采用了俏皮的冷嘲热讽的方式,说管理部门“也没闲着,他们得开会,研究呀”。主持人与观众的平等交流是民生新闻最佳的传播策略之一,也是节目“平民视角”定位最直接的反映。
民生新闻节目本土化定位,个性化生存,牢固自身的品牌
现在民生新闻运用其受众面广、影响力强的优势,正发挥着它对社会生活的主动性介入和引导作用,成为更多阶层的人群可以信赖的信息库,以及可以演说的舆论场和提供决策的参考地。其民本价值取向不单体现在题材内容上,更注重给受众话语权,改变了“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链条。不只是为民众代言的平台,更是汇聚民众声音的平台。社会在进步,民生新闻节目的内容如何创新,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提升新闻的品格,体现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又能找到与百姓需求契合的点,才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对于节目形式的探索,现在各台都做了诸多尝试。比如直播车的运用,比如方言的播报和采访,比如评书式的讲述等等。事实证明,把时政类的新闻用民生化的形式报道出来,得到了政府的首肯,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节目收视率依然稳定。
目前,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中出现一种不好倾向,即盲目跟风、亦步亦趋的倾向。在全国民生新闻热潮中,各地电视台竞相推出民生新闻节目,视民生新闻为挽回收视率的撒手锏。目前在许多省会城市出现了多档民生新闻栏目“共生”的局面,大量信息产品风格相近、形式相仿、内容也雷同,这样的恶性竞争只会导致新闻资源的枯竭。大量同质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充斥各电视台,其最终结果必将是被观众彻底抛弃。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就是要不断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现在的观众口味很刁,你得有绝招,得有真本事才能让观众围着你转。在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中,莫说创新,一些记者甚至常常写病句、写错字,一些主持人也常播错音,常说错话,甚至以讹传讹。民生新闻也因此给人一种“乱糟糟”、“一地鸡毛”之印象。从这一点来看,民生新闻的制作人、主持人等主创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尤其是加强理论的学习。民生新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彰显新的生机和活力。
民生新闻栏目的个性化或异质化定位是节目成功的先导。一个品牌如果没有与竞争品牌形成差别,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在信息来源渠道多元化的今天,受众的可选择性很强,因此电视节目在定位时必须以受众心理需求为起点吸引观众从而优化传播效果,“个性化”、“异质化”成为首要考虑的因素。未来媒体之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发展壮大,必须加快品牌建设,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惟有如此,电视民生新闻才能步入理性的发展轨道。
结语
《南京零距离》的总制片人张建赓说,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观念,它所产生的影响,是对传统的电视新闻观念的全面冲击”。继民生新闻热之后,无论中国电视会被哪种热潮再次席卷,民生新闻的“平民视角”所独具的“亲民形象”、“民生内容”所传达的“受众观念”、“民本取向”所要求的“本色表达”,都值得媒体学习借鉴,也都应该给主持人带来优化传播的思考。
民生新闻推动了我国电视新闻的发展,但我们应当看到,民生新闻并不是电视新闻发展的终点。也就是说,狭义的“民生”并不是受众对电视新闻的唯一期待,狭义的“民生”也不应该成为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唯一关注。
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以下降了的镜头、降低了的视角,通过真实展现、个性叙述、精辟点评的方式,反映了民众心声、引导了百姓生活、体现了地域文化、传承了本土精髓。在这样的构架下,电视民生新闻节目主持人打破了传统新闻播音员的灌输说教的传播模式,以其“平民视角”的观念,确立了“知心人”的朋友姿态,对反映普通人平常生活的“民生内容”进行深入浅出的“软化”处理,通过“平民化诠释”和“本色化点评”,与观众进行“贴心话”的平等交流,以期达到凸显社会人文关怀、引导主流价值观念的目的,从而使得民生新闻突破“市井新闻”就事论事的层面,给它赋予全新的精神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总之,电视民生新闻只有转变新闻传播观念,优化民生新闻报道结构,满足市民的主流价值需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实现理性的回归,才能真正牢固自身的品牌,长久树立在百姓的心里。■
参考文献
1、《民生新闻为何广受欢迎》,人民网
2、《中国电视民生新闻发展解读报告》
3、《我国大众传播中的低俗化现象探析》,中国影视网
4、胡正荣,《传播学总论》
(作者单位:安徽电视台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