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聊出新意还是颠覆传统?

2009-04-29 00:44赵雪峰
山西青年 2009年5期
关键词:汉语语言文化

赵雪峰

“偶稀饭粗稀饭”,“晕倒,楼主刚从火星归来?”,“偶8素米女,偶素恐龙的说”,“介素虾米东东?”……

这不是什么咒语,是一种语言,是新新人类运用的语言,是出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新人类创造的网络语言。新新人类都是一些创造力和模仿力很强的年轻人,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标志。之前的“伊妹儿”、“小猫”、“老鼠”早已被他们踢出年轻一代的网络词典,而只属于他们自己的“Q言Q语”便应运而生,给网络注入一股“鲜活”的血液。但是,这些新词汇如今“跳”出了网络,出现在中小学生的作文中,出现在高考的作文里,出现在现实的交流活动中……

“Q语”究竟是古老汉语的一种新时代烙印,还是把纯洁的汉语带入了一个歧途?目前,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基本分为两派,一是黑“Q”派,“这种网络语言破坏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一是挺“Q”派,“言重了,语言也要与时俱进,语言不是一种僵死不变的东西”。

挺“Q”派:丰富语言文化

挺“Q”派多是新新人类和他们的“粉丝”。他们认为,网络中的专用词汇大都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以其简洁、个性突出、亲和力强的特点获得年轻人的青睐。这种网络词汇是对传统语言的丰富和发展,给古老规范的汉语言注入了一些新的活力,其轻松幽默,诙谐形象生动,易于人们的掌握和流传。

绰号“甲克虫”的小网民:

我们打小就爱看卡通漫画、电视、现在又迷上了网络。我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语言。那些罗嗦乏味的文字我最讨厌,明明一个单词或者一副图片就能说明白,干吗要拐弯抹角来表达呢?

陈同学(高二学生):

我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老师建议有什么事情可以在网上交流,慢慢就喜欢了这种方式,老师也不时发一些表示微笑、亲切的象征符号过来,觉得心里特别踏实。

一90后:

“现在都什么年代了,不知道‘火星文也太老土了吧。最有意思的是,用时尚的网络语言,老师和家长一般都看不懂,我们的秘密就不会泄露了。”

李小姐(公务员):

我从17岁就开始接触网络,至今已有7年,空闲无聊的时候泡在网上,噼里啪啦一会心里就舒服多了。朋友说工作不顺利,对我“555555……”,我就送他一束玫瑰表示安慰,这些网语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而且很多特定的意义是传统语言无法表达的。

某网络专家:

网络文化的盛行当然离不开“语言”,包括网络文章、网络聊天…而网络文化追求的正是简单、快乐。至于传统,在网络文化之前很难有立足之地。两人聊天,无论打的是什么字什么意思,对方看懂就好。两人聊天,说话是不是颠三倒四或胡言乱语,对方昕得懂就好,这都是网络文化所能理解的。

黑“Q”派:冲击传统文化

黑“Q”派基本上是“学究”型的“老人”,他们在面对网络语言日益成了年轻一代的口头禅时,却在为中国的语言文化和语言教学问题而担忧。在他们眼中,网络语言已经严重冲击了中国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是对传统汉语语法,语义的一种颠覆,它使很多汉语词汇在原有意思的基础上又多出了一些新的意思,使汉语中的歧义现象加重。此外,网络语言大多也不符合语法规范,这对正规汉语语法的传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赵倩(老师,28岁)

也许网络语言不是坏东西,但是在大家不认可的情况下,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只能给学生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现在网络语言发展变化很快,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单一的网络语言,有些方言也在逐渐变身成网络语言,这样对经常上网的孩子来说,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做老师的,最起码应当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写规范字。所以我还是不提倡使用网络语言。

林女士(公务员,28岁):

我对于网络语言始终抱着一个反对的态度,因为我认为任何一种事物都是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我们现在所学的汉语言,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演化而来的,而这些网络语言,只能说是一种新事物,是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还很难说,更何况作为一名老师,在学校里使用规范语言是我们的职责,在教学实践中,我也一直在提醒学生,尽量要使用规范语言。

王老(作家):

网络是个奇怪的地方,本来写错别字很丢人,现在却成了一种时髦,甚至成了流行趋势,好象不乱用几个字就跟不上潮流。不过,我认为没有什么好炫耀的,这是网络语言的堕落,是对汉字的强奸。当然,要想自救并不难,只要你抛弃那点虚荣,不要把肉麻当有趣就行了。

“酱油党”:不必大惊小怪

“酱油党”也是来源于网络的话言,出处是广州电视台在一次做节目中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很黄很暴力XX门的看法时,这位市民语出惊人:“关我X事!我出来打酱油的!”从此网民崇拜不已,也就有了“酱油党”一词,意思指:路过或者不关己事。

某著名诗人:

语言的发展经历过许多次的变革、演化,离我们生活最近、最大的一次就是白话文的诞生,才使我们得以脱离古板文言文的束缚,这是语言发展的趋势。毕竟,人们总是以方便交流为目的,所以语言的发展也就具备这个趋势和潮流。网络语言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一场颠覆我们现有语言的“革命”。

乔女士(退休教授):

对网络语言,我只认识“886、偶”等几个简单表达。但无论你是否接受这种语言,它都会慢慢进入你的生活,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网络语言存在粗俗词句也是很正常现象。

张先生(公司职员,39岁):

我的孩子是个网虫,每天嘴里都是BS(鄙视)、MM(妹妹)、菜鸟(新手)等词语,一开始城并不明白是啥意思,后来渐渐开始在网络上留心观察,发现很多网站上都有这样的话语,这些话语也许我接受不了,但是我一定要搞明白,免得以后影响我和孩子的沟通。

林明玉(大学生):

对网络语言,我的态度是宽容、理解并加以引导,所谓宽容理解,就是对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网上的语言不必大惊小怪,横加指责,应该加以引导而不至于让其成为青少年成长的绊脚石。

有风拂过(网友、银行职员):

我以前也反感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特别是NQS(你去死)、BT(变态)、SJB(神经病)等带有侮辱性质的词语。但也有很多有趣的表达,偶尔来一句“东东”什么的,会活跃工作气氛,而且在网络交流时有些词语用起来非常方便,让人有一种轻松感。

有组织进行过一项调查,被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有中学生、大学生,也有上班族。经统计,对网络语言表示反对的有10个人,占15%左右:表示支持的为6个人,不足10%;持“骑墙”态度的有48个人,占到75%。其中90%以上的调查对象只懂得几个简单的网络词语。另外有一点是确凿的:这些网络新词一旦脱离了网络环境和特定的受众,就会让很多人不知所云。试想,如果孩子们对网络语言比对标准的现代汉语都熟悉,不仅会让语言变得混乱,而且会产生新的文盲。这种现象给我们加强语言规范、促进汉语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汉语语言文化
学汉语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语言是刀
谁远谁近?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