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龙烨
过去的2008,是大多数南方纺织企业不堪回首的一年。他的企业也经历着重组与出口转内销的命运。幸运的是,他的企业并没有因此摔倒,而是继续前行。
湖州市大港宝隆制衣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地处湖州市织里镇纺织工业园区,公司占地面积3万平米,主要从事针织、梭织服装加工生产。产品80%以上远销美国、法国、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公司董事长的他——徐惠荣不但捐助了现金,还发挥自己服装企业的特长,为灾区人民捐助了很多服装。汶川地震不久,金融“地震”风暴在服装业开始迅速蔓延。
危机之下,作为大港集团旗下的龙头企业,大港宝隆制衣有限公司及大港集团多家下属分公司,都被分离出去,自负盈亏。大港宝隆似乎一下子由龙头企业变得有些飘飘摇摇。
一直以来大港宝隆多数是依靠出口外单,这一次由国外蔓延进来的经济风暴,首当其冲影响的就是外销企业。尽管暂时还没有影响到他的宝隆制衣,但徐惠荣还是当即召开公司会议,商量应对之策。也有公司领导提议裁员、减压成本,但徐惠荣思忖再三,没有这么决定。他不忍心在困难的时候,把企业最一线也是最低层职工,绝望地推向社会。他果断地决定,仍然以外销为主,但逐渐由高端消费市场转型,面向中低消费阶层。徐惠荣现在除了服装以外,又成立了一家外贸公司,专做食品,并且还打算今年在美国开一个分公司,由原来的出口外销上升为真正的跨国企业。
徐惠荣说,金融危机对发展中的企业也是一个机遇,谁抓住了机遇,谁就能走到前列。对整个公司来说,要让国内外市场承认自己的品牌,不但要有抗打击、抗风暴能力,还要有科学的发展观,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生产力,而不是靠裁员减薪这些治表不治里的举措。
父亲,是每一个男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对徐惠荣来说亦是如此。
徐惠荣现已年届41岁,但他对父亲仍有惧怕感。因为父亲不单是他的父亲,还是他事业的导师。他们过去曾一起效力在大港纺织集团,从只有几百块钱“资产”的手工作坊,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集团已成为庞大的上市公司。
十六岁那年,徐惠荣离开家乡,到外地学习做生意。开始了学徒生涯,从服装厂小工开始,他几乎干过任何一个环节的工种。因为父亲不想把一切都给他安排好等他享用。正是那时候的这种锻炼,才让今天的徐惠荣,任何一件衣服,就可以准确地说出其料,可以精确到分厘不差。徐惠荣从父亲那里学到第一个本领便是“节俭”,当然这也是一个人良好的品德。徐惠荣多年来一直秉承着父亲谆谆教导,一定要爱惜粮食,不浪费粮食。他的经营之道与父亲传承给他的节俭之路可谓不谋而合,于是合作也就变得简单愉快很多。
2009的今天,他依旧穿着平底小布鞋,奔波在家庭与公司的路上。他不在家里,就在公司里;不在公司里,就在去公司的路上。他肩负着数以千计员工饭碗的重责,他就是浙江省湖州市大港宝隆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徐惠荣。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个为人谦卑的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