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民居浅析

2009-04-29 15:31
关键词:艺术特点徽州建筑

曾 伟

[摘要]徽州建筑发轫较早,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此时的徽州建筑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地域文化特征的建筑艺术风格,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建筑流派之一。徽州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民居与村落遗存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徽州民居的形成有其特有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条件、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有着悠久历史的徽派文化,体现在徽州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关键词]徽州;建筑;艺术特点

[中图分类号]J01;TU-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6—0081—04

当代研究民居建筑的学者陆元鼎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结语:“传统建筑中的地方特色、地方风格实质上是由地方建筑,主要是民居、民间建筑的共同特征所形成的。”徽州民居是徽州建筑类型中最能反映地域建筑文化特征的类别,徽州民居的艺术特点与审美特征传承了中国传统民居营造理念的因素,同时,在明清世风的波及和徽商文化的推动下,又表现出富含徽州地域特色的审美趣味和审美心态。

一、徽州民居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

地域建筑的发生发展过程必然要受到当地自然地理背景的促成与制约,徽派建筑的风格成因与徽州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包括徽州的自然地貌、河流分布、气候特征等方面。

徽州全区都是山地,清代顾炎武著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三十二之江南二十中的《徽州府》里记载道:“徽之为郡在山岭川谷崎岖之间,徽之四境:东有大鄣之固,西有浙岭之塞,南有江滩之险,北有黄山之扼。即山为城,因溪为隍。……自睦至歙皆为鸟道,萦于两旁,峭壁仅通单车。”这样的“形势”特点决定了徽州农业环境是“地狭民稠”,也正由于“地狭民稠”,徽州建筑的用地面积必然要受到地理条件的约束,建筑群落的规划布局必须以紧凑来弥补用地的不足,建筑物(尤其是民居)毗邻成片的情况十分普遍。

从建筑形制来看,“楼居”是适应徽州自然地理环境的最佳形制。如明人谢肇淛在《五杂俎》里所述:“余在新安见人家多楼上加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徽州建筑多楼居,盖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所致。楼居有利于日晒通风、防潮避湿,又可解决用地紧张的问题,增加建筑的使用面积。也由于地狭,徽州地区的建筑天井规模一般较小、厅堂敞口、山墙高立、开窗小。如歙县明代营造的吴息之宅“为二层楼式,中有小天井,正房三间,屋顶坡度平缓,并用斗拱,地盘外形方正,亦属于一颗印系统。有的作三合院,有的是四合院,多用敞口厅,因为气温高天井小的缘故。”因此,我们认为,楼居现象是徽派建筑风格特征的标志性特征。

此外,建筑物的防火设计是徽州建筑适应环境的又一突出表现。徽州建筑规划紧密,建筑物之间的空隙狭小,有的建筑物墙体之间相隔还不足一米,因此建筑的防火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有学者论证,明以前的建筑防火技术措施,主要是屋顶防火和涂泥,把防火墙技术推广到民居,并广泛应用的,当推明弘治年间徽州知府何歆,他为治理民居火患,下令“降灾在天,防患在人,治墙其上策也,五家为伍,壁以高垣,庶无患乎。”而后“六七十年无火灾,灾辄易灭,墙岿然。”于是徽派建筑另一重要的风格特征——封火山墙就这样产生了。由于这种外观高大耸立、构造逐层叠落的山墙可保证“邻家之火不得殃及”,有利于防止火势蔓延,在四季又可防止雨季飓风掀起屋瓦,诸多裨益使得它们很快就在民间流行起来。封火山墙的形制有三花、五花、七花、观音兜等数种,其名称实指山墙的轮廓迭级变化层次,墙体轮廓高出屋面,墙面以白石灰粉饰,上覆黑瓦,有极强的装饰效果。封火山墙的来龙去脉如是,何歆以政令手段推广封火墙,本意是为了防火,却也从一个政治管理的角度促成了“封火山墙”这一徽州建筑典型特征的形成。

在徽州的自然地理背景下,天井院落、楼居、粉墙黛瓦、封火山墙构成了徽派建筑风格的几大特征,《歙事闲谭》里将明清时期的徽州描述为“粉墙矗矗,鸳瓦鳞鳞,掉楔峥嵘,鸱吻耸拔,宛如城郭,殊足观也。”实则是对徽派建筑特征的俯瞰,即使在今天,我们从现存的建筑群落里依然可以看到当年的盛景。

二、徽州民居形成的历史文化原因

徽州历史上曾经发生了三次(晋、唐末、南宋)中原士族南迁入徽的史实,根据徽学研究者的统计,徽州七十五个姓氏的主要来源,就与中原士族的南迁有关。著名的“新安十五姓”(程、汪、吴、黄、胡、王、方、李、洪、余、戴、鲍、曹、江、孙)皆为北方士族人迁徽州后聚居而成大姓家族。徽州大多数的村落也为南迁避乱者所建,他们中的士族名流将中原的宗法思想带入徽州,给当地的土著文化注入了正统且完善的宗法制度与宗法理念。他们对徽州民众的影响在于加深了儒家文化对徽州社会的渗透。就建筑艺术特点而言,随着先进的手工业技艺传人徽州,中原建筑的艺术特点与徽州本土的建筑风格融合转化,促进了徽州建筑在技术上的进步,从而产生建筑形制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艺术特点。

徽州民居是由中原建筑文化和当地“山越”建筑文化融合、转化成的一种地方建筑文化。单德启教授对徽州住宅空间模式的分析,证实了这种新的模式在四个方面表现了融合、转化的特征:(1)汲取了“院落式”的特征,院落改造为狭小的天井;(2)汲取了“地床式”的特征,住宅主要活动均在一层,只不过原来四合院内正房和东西厢房合并为正厅和两侧卧房;(3)汲取了“楼居式”的特征,普遍构筑二、三层,而在一层亦架设木地板留通气层,并开设通气孔以防潮湿;(4)汲取了干栏巢居开敞的堂屋和挑台特征,将正中厅堂扩大并作成半开敞式,与天井空间连成一片。

如果说中原文化的入迁对徽州建筑的影响体现在营造技术方面,那么新安理学对徽州建筑的影响则体现在营造思想上。徽州同新安理学有着极深的渊源,三位杰出大家程颢、程颐和朱熹都是徽州人,祖籍均在歙县篁墩。首先,理学促进了徽州书院的兴盛和教育的发展。其次,“理”的人性与伦理道德化,使理学与徽州宗法制度、伦理纲常紧密结合。第三,《家礼》影响了徽州的每一个古村落及家庭。理学思想的诞生,不只是为了完善儒家理论而存在的,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指导、规范社会的行为与实践。从程朱理学诞生的那天起,这一哲学思想就注定要成为徽州正统的思想基础,并将“深深地影响徽籍学者的经济思想,而这些思想又对商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此推波助澜的,是徽州书院的发展和徽州社会的儒教化,而进一步强化这一特征的,是祠堂、牌坊、民居等各类聚落和建筑之中那挥之不去的规矩、礼仪和约束。

在徽州最后500多年的商业社会中,理学和商业价值拥抱在一起,这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一次成功的哲学与经济的有机结合。理学同宗法制度、教育

体系、经济命脉相结合,使徽州的宗法社会更加等级森严,也更趋完善,并充分体现出古代民间法理与权力的基本特征,对徽州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聚落结构的演变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程朱理学的影响,徽州人更注重从文化甚至“天理”上去寻找并赋予自己的居所以哲学意义,因此,在徽州土地上,风水也就自然要和理学联系在一起。徽州古村落营建最大的特色就是选址,以风水说为依据,布局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在村落的选址上,徽州人异常谨慎,格外注重地势、天时和风水,甚至连房屋的朝向、树木的选择都不放过,所谓“无村不卜”。这样刻意的结果,使得徽州的每一个村落,都有着近乎天成的框架结构,大多数村庄依山临水,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突出精神上的需求,建筑、道路、广场、水口、池塘、溪流,同生活于其中的人之间达成一致与和谐,成为“天人合一”理论指导下人与自然界间完美的组合。

徽州聚落的风水文化,一直受到传统儒、道文化和文人雅士的影响,人世情怀和出世遁隐山林交织在一起。徽州人尚儒,但其中原衣冠的避世心态更推崇“出世”,少时行走他乡,老来回归故里,这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外示儒术、内用老庄缩影,是传统的官商雅士最高的境界追求,所谓“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在他们眼中,故乡的风水是昭示心迹的窗户,是遂其所愿的根源。笃信风水的徽州人,甚至是在科举仕途与商贾道路上,也掺杂着对风水的信仰,将村落“风水”的吉凶、祖坟墓地的卦象,作为子孙后代能否为官入仕、财兴丁旺的根据之一,将人生之中的荣辱成败与之挂钩,形成了徽人行天下,却时时不忘徽州祖衣风水的现象。风水对明清徽州聚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徽州民居形成的经济条件

徽州的富庶,功在徽商。一定的经济,往往孕育着一定的文化。在徽州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和发展了颇具风格的“徽州文化”。从宏观角度来看,徽商正是“徽州文化”的“酵母”。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达到顶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商界近300年之久,是中国明清十大商帮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团体。徽州人热衷于经商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1)由于地理环境特征所决定,徽州地狭民稠,田耕不足以满足生计,因此,徽州人为生计所迫而从商。(2)徽州地区物产丰富,尤其是土特产甚多,可以和各地互通有无。(3)徽州地接苏、杭等经济发达地区,且水运十分方便。

徽商致富后,资本大致被分成三种途径:一部分返回商业领域,扩大资本以追逐更大的利润;一部分作为振捐、结交权贵以及个人挥霍的资金;更多的财富则转回故里,修祠造宅、置田买地、建书院、倡塾学,被投入传统的“本”业之中,以求荣宗祖、耀门庭,“以末致富,以本保之”。依靠族人的回输,徽州渐成东南富庶之地。徽商在故乡投资兴建了众多的建筑,按功能划分可分为六类:居住建筑、祭祀建筑、教育建筑、宗教建筑、园林以及道路桥梁等公益性建筑,其中,以居住和祭祀建筑成就最高,“盛馆舍以广招宾客,扩祠宇以敬宗睦族,主牌坊以传世显荣”。

徽州名闻遐迩的古民居、园林,绝大多数是商人家庭所建。这些宅第园林大都布局讲究、营造精细、结构巧妙、装饰优美。例如,黟县西递村的古槐别墅,古朴典雅,木雕、砖雕、石雕美不胜收,除了主体建筑以外,还有庭院、回廊、书房、鱼池等等。秋实山房,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除了厅堂楼房以外,还有花园、私塾等等。瑞玉庭不仅有正厅、别厅、书厅等,而且还有花园、佣人和雇工住房。枕石小筑有正厅、小便厅、书房、花园、花房等等,幽雅别致,富有诗意,木雕、砖雕、石雕玲珑剔透。尚德堂规模宏大,主体建筑五开间,有石制八字龙川大门楼。此外,履福堂、大夫第、膺福堂、仰高堂、青云轩、桃李园、西园、东园等等,总计120多座。黟县南屏村有古民居200多处,其中规模宏大、营造精细、结构巧妙、装饰优美者有:培玉山房、西园、东圃、半眷园、望云轩、南熏别墅、曲水园、大夫第、环中、洋楼、叶敬卿宅、叶永龄宅、叶自珂宅、叶自璋宅、叶福宅、叶芳昭宅、叶芳煌宅等。

总之,徽商为明清时期的徽州文化与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商贾,是徽州明清文化产生的催化剂,是徽州聚落走向鼎盛时期的经济支柱。如果没有徽州商帮,徽州就不会有明清几百年的徽州文化;如果没有徽州商帮,今天我们看到的徽州古村落很可能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早就被历史所淹没,只能尘封于地方的历史记载之中。徽商与徽州的古村落及其建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徽州民居的理念和审美特征

以明清建筑遗存为主要研究对象,徽州建筑的审美特点反映了明清时期徽州人民的审美风尚和审美趣味。从建筑的发展脉络来看,徽州建筑承袭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营造理念,其建筑样式又具有鲜明的地域建筑特色,对自然美的驾驭、秩序与灵动结合之美、装饰之美、意境之美……构成了徽州建筑的美学特征。

徽州民居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念内涵,从这些曾经鲜活而富有生机的建筑群落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长久以来构筑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思想因素——秩序。徽州建筑的秩序体现为重“礼”守“法”。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这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等封建社会的宗教伦理观念都从建筑本身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正因为儒家美学价值环绕着现实政治和父权体制展开,它必然要求一种与父权体制的威仪和庄重相应的雄健、充实之美。徽州民居首先给人一种秩序感,建筑确定了老年人的地位,尊卑有序,上下有序。厅有上厅、中厅、下厅,房有正房、偏房、厢房。“中轴线”的概念,使得座椅都有严格的上下等级,这种主次分明的建筑是为适应等级森严的宗族制度而存在的,还有家祠、房祠、宗祠的层层建制,用基于宗法血缘的父权、夫权、族权来铺垫封建帝王的君权。徽州建筑的平面布局与组群方式决定着各院落之间的联系,表现出大家族一脉相承的血缘纽带,建筑之间的穿插联系密切。

徽派民居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它通过环境选择、空间组合、体型、体量、质感、比例、尺度、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构成特定的艺术形象,以表达封建社会的组织结构、物质和文化风貌。青石牌坊跨道而立,高大巍峨,路人只能仰视它,从它脚下穿行,这是以气势上宏伟崇高的美感来渲染统治者的权威至高无上;作为伦理物化的建筑,牌坊更多地担负着封建王朝的神圣使命。他们宣扬的道德,取舍的伦理,爱憎分明。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加强对臣民的蒙蔽,对社会的控制,极力推行儒家德治措施。开始是为了一种纪念,后来是一种荣耀,最终变成了工具。

意境是主观审美情趣和客观自然景物的美相融合的结果,是情与景、神与形、意与想之间最高程度的形象统一。徽州建筑的意境之美是自然含蓄、宁静幽远的。这种意境美产生的内在审美因素是多元的、综合的。首先,徽州建筑的意境之美与个体的审美意向和特定的社会文化相关联。其次,徽州建筑的意境之美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征。再次,徽州建筑的意境之美还具有时代性的特征。一定的建筑艺术形象反映的是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和社会特征。建筑艺术形象通过物质材料,运用相应的工艺技术手段表现出来,最终达到技术美与艺术美的统一。

五、结语

徽州,这块曾被陶行知先生喻为“东方瑞士”的土地,其历史悠久绵长,山水清晖明丽,因钟灵毓秀,人文郁起,遂得“东南邹鲁”、“文化之邦”的美誉。新安理学、徽州文学、徽州版画、徽派篆刻等等,无不璀璨夺目,并且涉及古代徽州的商贸经济、土地关系、宗法关系、教育科技等,均以质朴典型的缩影形式呈现了中国传统封建经济社会的主要图貌。

而皖南民居,则是徽文化发展的极致,它浓缩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代表了古徽州的历代先民及与徽州密切相关联的人们所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徽文化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正统的儒家思想,同时也受到佛家、道家文化思想的浸润,体现在皖南民居建筑艺术特征中,它不仅具有基于封建儒家伦理纲常的成人伦、助教化的审美功效,同时也具有道家的玄素相间的整体形态,它以自然为基础,以对立统一与线性造型的形式为审美法则,使徽州成为一处别开生面的中国传统文化集散地。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徽州建筑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徽州绿荫
建筑的“芯”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浅谈《玫瑰三愿》的艺术特点和美学思想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