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儿女要高考

2009-04-29 00:44吕迎春
家庭生活指南 2009年6期
关键词:女儿儿子大学

吕迎春

之一:女儿在香港上大学竟然水土不服

家长:龚女士,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某公司职员。女儿2008年参加高考,现为香港城市大学大一学生。

“高考考学生,报志愿考家长”。凡是经历过志愿“考试”的家长,对这句话都有刻骨铭心的体会。

高三时,女儿的排名忽前忽后,令人心惊肉跳。不过还好,不管怎么排,女儿总在一本线以上。女儿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进行规划,由于喜欢理科,她钟情的大学有两个,一个是上海交通大学,一个是浙江大学。

就在这时,我从报纸上突然看到一条消息:今年将有香港12所高校及澳门5所高校在我省进行招生工作。我不由得为之一震,早就知道港澳高校在内地招生,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好几年了,这些高校一直不来黑龙江招生。直到去年,直到才听说开始向黑龙江考生敞开大门。咳,管他呢,上不上先了解一下。

于是,我开始悄悄地收集港澳高校的招生资料。之所以“悄悄”,一是怕影响女儿复习,二是早有过来人指点说,你掌握的资讯越充分,选择高校的主动性也越大,这也是竞争啊,所以不能声张。

决定命运的两天高考终于过去了。女儿考得不错,估分在630分左右。直到这时,我才跟女儿商量报香港的大学。女儿很吃惊:“香港的大学分数线可能更高,而且学费还特别贵,我能上吗?”

我说:“试试吧,这种事准也说不准。咱们在提前批报一所,此处碰碰运气,说不定还有奖学金呢!第一批里可以报同济大学,应该很有把握。”

很快,我们就接到了香港城市大学的电话通知,说已经录取,通知书随后就发,而且每年还有四万港币的奖学金。

一切尘埃落定。然而,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女儿到香港上大学不久。就遭遇了严重的“水土不服”。

以下是女儿在视频聊天时给我的留言:

“这里的天气太热了,你们已经穿上夹克了吧?可我只穿一件小背心还直冒汗。我身上长了好多痱子,特别痒痒,一挠就流黄水儿。”

“我洗的衣服一直于不了,总觉得潮乎乎的。我叠起来放到衣柜里,没几天就长毛了。”

“香港人都怪怪的,不像东北人那么豪爽。男孩子很爱打扮。女里女气的。还做发型,说话像鸟叫,没一点儿阳刚气。”

“我退出协会了,因为每次活动结束时,他们总是批判我,说话不留一点儿情面。我都哭了好几次了。”

“饭菜太贵了,一顿饭最少花20元。我没有吃过早餐。有时候我去菜场买点儿青菜。七八元一斤,回宿舍用电磁炉炒着吃。我已经好长时间没吃水果了。妈妈,我想吃你做的猪肉炖粉条,还有大馅水饺。”

“我有一科挂了,明年的奖学金是没指望了。其他科也都是刚及格。”

“我经常失眠,生物钟全乱了。这里的学生睡觉都很晚,不知道他们都在外面干什么,凌晨一两点钟楼道里还人来人往,吵得很。”

“昨天晚上,小静拎着一兜水果到我宿舍,我以为她刚采购回来,她却告诉我,后天就回北京了。我听了非常难过。我们这个专业一共录取了5名内地考生,有一个没有报到,小静再一走,就剩下3个人了。我就更孤单了。”

温馨提示: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以来,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翻看有关方面的招生材料,这些字眼随处可见:全英文教学环境、多元的校园文化、与西方接轨的教育模式、丰富的课外活动、广阔的就业机会。没错。这些都是香港高等教育的剪影,然而,如果只看到这些,那只能是片面、断裂而又破碎的香港求学。毫不夸张地说,在香港读书,有成功也有失败,有欢笑更有压力。“甲之琼浆,乙之砒霜”,传说中的美丽,只有当你身临其境时,才能触摸到它的真相。

之二:国外本科:从天堂到地狱

家长:葛先生,江西南昌市人,从国企下岗后自谋职业。儿子2008年参加高考,曾到加拿大留学。现在国内复读。

如果这个世界上真有后悔药,我一定会买来吃。可是上哪儿能买得到呢?

我是一名留学生的家长,因为赶上文革,我们两口子没学到啥知识,经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深深感受到了没有知识的痛苦。昕以从孩子一生下来,我们就勒紧腰带过日子,能省的尽量都节省下来,目的就是将来能让孩子少受点儿苦,有更好的条件去上大学。我们是普通老百姓,目光短浅,不会讲啥大道理,只是简单地想让孩子将来靠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最起码比我们强,再不济也能养活自己,那样我们老两口就安心了。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得好呢?

儿子学习不温不火,从小学到高中始终是个中等生。2004年高考后,成绩上了三本,我们也没啥怨言,不就多掏点儿钱嘛,好歹也是个本科。按照孩子的意愿,选了省会的一所独立学院。

8月底,我所在的城市举办了一场留学展会,有几个考生家长约我一起去看看。我本来不想去,觉得能去留学不是学习特别好的孩子,就是特别有钱的人家的孩子,跟我这平民百姓没啥关系。可是架不住别人的忽悠,就赶去参观了一下。

这一参观不要紧,我竟然被一所加拿大的学校打动了。有一位自称是“多伦多理工学院”亚太地区执行董事的林校长说,凡是高考成绩上三本线的学生,都可以到加拿大的名校深造,而且学费也不贵,所有花费加起来。一年才五六万元。

五六万元对于我们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不过一看旁边的展台介绍,美国、英国好像都是十万元以上,就觉得这个学校便宜多了。

我们老夫妻经过反复商量后,决定把儿子送出去。原因嘛,一来是我认识的几个考生家长都正在给孩子办理出国手续,他们的家境跟我们也差不多:二来呢,儿子看到有的同学放弃了三本,准备复读或者出国,思想也有点儿动摇。咳,反正就这一个儿子,我们这么多年省吃俭用也攒下了二十多万,本来是准备在他毕业之后给他买新房的,可还是先送他出国吧,等他留学回来挣了大钱,他自己就可以买房了。

很快,我们就和林校长签订了协议,约定进人该校后,通过完善的培训课程,帮助儿子通过语言关。只要儿子在明年6月之前,托福成绩达到560分以上,该校就能确保在8月之前,把儿子送进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麦柯玛斯特大学、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渥太华大学中任何一所大学,攻读电脑科学或电脑工程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

十多天后,我们就在东方出国留学服务有限公司员工兼“多伦多理工学院”校方主任郝先生的书面担保下,付清了第一学年所需的各类费用5.8万余元,并于当年9月将儿子正式送出了国。在机场上,遥望飞上蓝天的飞机,我们感觉儿子正在飞向人间天堂。

起初,儿子给家里打了不少电话,从电话里我们了解到,那里的教学环境和当初宣传的完全不同,所谓的“三个校区”其实只是在一栋写字楼里租赁某一楼层的简陋校舍,楼上楼下都是各个公司和商号,而先

前承诺开设的6门专业课程和2门英语课程。只开了4门,并且根本没有开设托福类课程,这使儿子在短期内想提高语言能力的计划也成了泡影。

后来电话是越来越少,渐渐地就断了联系,直到第二年儿子突然回国,我们才了解到后来的真相。

儿子上学的环境并没有英语氛围,班上15名学生,13人都是中国人,而且都讲汉语。下课后,喧闹的走廊里,除了几个外国面孔的老师外,满校园几乎都是中国人,男孩子坐在阳台上大大咧咧地抽烟,女孩子疯疯颠颠地乱跑。没有一个老师过来制止。从小说标准普通话的儿子,跟一些广东同学居然学会了粤语,连普通话都带上了广东味道。有一次往家里打电话,我竟然没有听出来是他的声音,

由于儿子英语没有过关,缺少必要的学分和托福成绩,七所名校先后拒绝了儿子的入学申请。由于无事可干,他开始沉溺于网络游戏,与一群跟他一样的留学生在一起吃喝玩乐。钱花光了不好意思向家里要,只好去外面偷偷摸摸地打黑工,要不就向同学借钱赊账。一年后,由于签证无法续签,只能被迫回来了。这时,他已经欠了同学一屁股债。

仿佛是从天堂突然掉到地狱。真不知道我们辛苦这么多年,把孩子和血汗钱送到国外是为了什么。现在儿子休学在家,连国内的三流大学也上不了。只能让他去学校复读,来年再参加高考吧。

一步错步步错,现在说什么也晚了。看来,这孩子的将来还不一定比我们过得好呢。

温馨提示:对于我们普通中国人来说,出国留学曾经是很遥远的事,也是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如今,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大村庄”,到国外留学越来越像到邻居家串门一样方便快捷。不过,“串门”人多了,烦恼也多了。有些烦恼可能会给你带来一辈子的伤害和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的正规大学都不可能让你花钱买到文凭。在国外留学的学生想取得好的成绩,必须付出比在本土上学更大的努力才能实现。因为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和生活环境不是一天两天就能适应的,如果缺少必要的思想准备,就会在压力面前不知所措。

之三:看清《招生简章》的真回目

家长:金女士,浙江人。女儿2005年参加高考,现为中国某学院信息管理专业大四学生。

每年6月,每个考生和家长都必须过两关:考试关、志愿关。我女儿当年高考。就栽在志愿这个坎上,

高考结束后,我和女儿去学校参加志愿填报报告会。离学校还有八百丈远就有不少人往我手里塞广告,花花绿绿一大堆,全是成人高校、网络学校、电大自考、民办高校等等不在国家计划内的《招生简章》,我连看也没看就扔进了路边的垃圾桶。分数虽然还没公布,但女儿的成绩无论如何也不会落到统招本科以下。哼,这些便宜还是让别人去拣吧!

还是学校里的报告会正规,偌大的礼堂坐得满满当当,来得晚了只能站在走道两旁。先是学校领导讲话,然后是专家讲座。一个小时后,大家都涌到操场与部分高校招生人员面对面咨询。

人群很快就分成了两拨。一拨流向名牌院校,一拨流向一般院校。女儿的分数不高也不低,即使上不了重点也能上个好二本。在二本院校的展区,我们发现有一个展台被家长围了好几层。从高高悬挂的条幅上看,是一所“中国某学院”的展台。二本学校里还有以“中国”打头的校名?看来我是孤陋寡闻了。既然敢叫这样的名字,想必学校也差不了哪去。我也赶紧往前挤去。好不容易挤到跟前,由于人多,招生人员根本顾不上与任何人交流,只是机械地把一沓沓材料往你手上塞。得,能拿到就不错,回家慢慢消化吧。

这一消化不要紧,我还真被吸引住了。不信,你看看《招生简章》上这段对学校的介绍:“我校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于1993年由中央部委创办的一所以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为主的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的在京高等院校,目前已涵盖文、理、工、法、经济、管理、历史、医学、艺术等九个学科。今年学院计划在全国23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收学生3600人。学院总部设在北京市东燕郊经济开发区。”

既然是中央部委直属大学,录取时当然门槛也高了。你看它的录取要求:

“因我院采用军校式管理方式,在国家高考体检要求基础上,残障、转氨酶高澳抗呈阳性一律不予录取。”

女儿也动心了。她对北京的学校觊觎已久,因为自己分数有限而不敢奢望。现在这所学校既在北京,又是二本,而且鲜为人知(今年第一次出现在我省编写的《招生计划》中),招生人数也比较多,看来是大有希望的。

为了保险起见,我又从网上搜索到该校的网站,仔细察看了学校的各种情报。得到的信息让我们更加振奋。画面上展示的学校大门巍峨耸立,哨兵头戴钢盔,手握钢枪,枪上的刺刀熠熠闪光。所有的学生都身着军装,英气逼人。女儿若能考入这样的学校该有多幸福啊!

几番论证,几番磋商,最后。我们在二批本科里把该校放在了第一志愿。

报到时才知道。学校离北京还有很远,从火车站下车后需要倒好几次车,最少两个多小时才能看见校门,而且学校的所在地属于河北的一个小县城,可是电话号码却是北京的区号。

远就远点儿吧,只要学校好就行。然而我们又想错了。从女儿陆陆续续的电话和邮件中获悉,学校的老师都是外聘的,不是老态龙钟,就是乳臭未干,而且没有一个“从一而终”的,有时候一学期要换好几个老师。系里有好多同学入校时分数都很低,每人都交了8万元钱才进来的。《招生简章》上说这个专业招50人,可是现在班里却将近100人……

一眨眼,女儿进入了大四。这时,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说,这个学校可能并不是国家办的,更不是中央部委的,而是挂在一个什么有限公司名下,连毕业证在网上也查不到。

事到如今,悔之晚矣。女儿已经不再四处应聘,准备沉下心来,全力应对明年的考研。

温馨提示:随着高校之间生源大战的烽烟四起,《招生简章》也越来越不“简单”:一些本来很清晰的简单汉字,读起来却是扑朔迷离。给人的感觉好像每一所学校都是完美无缺,每一条规则都是为你着想。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要想掀开蒙在高校头上的“红盖头”,还需要你多方了解一下该校的前身今世为妙。对那些带有广告性质的宣传材料可要仔细甄别,

责编/车成博

猜你喜欢
女儿儿子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打儿子
大学求学的遗憾
大三的女儿
海的女儿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富养女儿先富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