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河贵
若干次地神游梵净山,总有一种莫名的神秘、敬畏和陶醉,轻轻地痒痒地挠着我的心。期盼久了,向往久了,当我真的于“2009贵州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期间,乘车过铜仁抵江口溯太平河而上,向梵净山麓慢慢驶去时,抑制不住的忐忑,仿佛心真的就要从嗓子眼里迸出。
梵净山山脚。一条清澈的山溪,从大山腹地淙淙流淌出来,清冽,透明,欢快地吟唱在清流中。溪水在光洁莹亮的卵石上滑动,那声音,那水珠,正如白居易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妙哉,美极,也恰似一位婀娜少女的粉润小手,柔曼地抚弄琵琶或古筝上的琴弦。一湾静静的水凼,蓦地又呈现另一番景象,俨然就是九寨沟那流光溢彩的水色,缤纷着奇异的魔幻,天蓝、铜绿、桔橙和雪白。我惊讶,这是哪个绘画大师刚刚备好的调色板。
这就是黑湾河,是梵净山九十九条溪流中最魅力的溪峡风光的代表。她弯曲蜿蜒,飞流迭瀑,潺潺二十公里;沿岸峡奇崖美,森悠林茂,灵石千姿,慧水百媚,磅礴气势与秀珍景观并存,素以“四美具,双雄并”著称。
在游览区入口的草坪上,卧一庞大而光滑的巨石,上面用红漆书写着苍劲流畅的“梵净山”三个大字,这是已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诗人、书法家和佛教人士赵朴初老人的亲笔墨宝。旁边,停放着成排的游览交通车,坐上它,便可直驱九公里,抵达鱼坳登山索道。
沿途,可爽心掠览几个重要的景点、景区,诸如梵净山山门、碑林、龙泉寺和黑湾河沿岸诸多梦幻般的景致等等。尤其是龙泉寺的弥勒佛,乃当今世界最大的佛像,斥资亿元,仅黄金就用了二百五十公斤。凭车窗遥望对岸,浓密的枝叶中晃晃悠悠地露出金光灿灿而又巍峨傲岸的佛像,让人禁不住脱口赞叹,壮哉,伟哉!金碧辉煌的庙宇,烟雾氤氲,梵音袅娜,萦荡着佛教圣地那高深莫测的冥冥神秘。典载:梵净山是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普陀山齐名的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明代万历年间李皇后曾到此修行,而万历皇帝更是下诏重建梵净山金顶正殿,“古佛道场”兴盛红极。由是,梵净山作为弥勒道场,便雄冠五大佛山之首。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曾到此升坛开示,欣然题辞:“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
沿途色光阅不尽,一路啁啾撩心旌。未几,车便驶进了位于鱼坳的造型别致的索道大楼里。大楼别具特色,在刀削斧劈的绝壁处凿岩而建,突显峥嵘、挺拔气势。
索道,为游客观光创造了便利条件和全新视角。索道开通之前,登梵净山之难,远比“蜀道之难”更甚,仅仅是可数的石阶,便有七八千步之多,拥有“万步云梯”之谓。现在,既免却了艰险的登山劳顿,更可凌空俯瞰苍莽群山。白云、苍鹰、深谷、断崖、飞瀑、古树、粗藤,还有那隐隐约约的山径和状如蝼蚁的登山行人。我十分努力地向下张望着搜寻着,欲从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视野里,寻觅到动物王国里那些可爱生灵的身影,无论是林麝、云豹、黑熊、苏门羚、灵猫、藏酋猴,还是弥足珍贵的被视为世界独生子的黔金丝猴。黔金丝猴,我印象极深,文革初期一个山民捕捉到了一只,被敲锣打鼓地送到北京,送进中南海。一时黔地名噪,家喻户晓。徒劳。搜尽视野,哪有任何野生动物的身影。其实我知道,索道附近,并非它们栖息的领地,只不过到了这里,就不免生出这镜花水月的愿望。
约十五分钟,便到达了临近山顶的万宝岩。步出索道大楼,踏着新砌的宽敞规整的石阶,继续往顶峰的金顶和蘑菇石景区行进。来到山坳,是一片开阔的坪地。朱壁青瓦的天王殿,雄踞于十余级石阶的高台上,两侧有雄狮镇守。前面是宽敞阔大的青石板围院,几根华表大石柱,浮雕着龙遨祥云瑞气翻腾。殿堂之上,坐着一尊坦胸露怀的弥勒佛,正笑眯乐呵地咧嘴。弥勒佛是笑佛,憨态可掬,让人极自然地就想到那“肚大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的对联。殿上供着的为何是弥勒佛呢?是因为这就是全国佛教圣地最大的“弥勒道场”?还是世间本身就应该少点威严苦脸,而多有几分宽心的欢笑?
与天王殿正大门遥相呼应的,便是梵净山最负盛名的金顶。在梵净山观喷薄日出、赏神奇佛光、揽浩瀚云海、叹风云际会的绝妙之所,便是金顶。遥望金顶,宛若顶天立地的擎天巨柱,直刺云霄。它刀削斧劈,绝壁千仞,就是敏捷的岩羊,也难以攀援至顶,然而叹为观止的是,山顶居然赫赫矗立着两座庙宇,一座供奉释迦佛,一座供奉弥勒佛。
金顶,又叫红云金顶,海拔二千三百三十六米,垂直高差约百米,晨间常绕红云瑞气,故而得名。攀登金顶,由右侧沿从绝壁上凿出的逼仄险道,手脚并用地攀援而上。双手必须牢牢地抓紧铁链,稍有闪失,纵不坠入万丈深渊,也会让人魂飞魄散冷汗一身。都说西岳华山险,此比华山险九分。好在一路都有忠于职守的保安,随时为游人扶上一把。即使如此,还是常常可以听到妇女小孩惊惧的尖叫。最让人叫绝的,是峭壁上有个纯粹靠人工錾凿出来的观音洞。洞不大,或许就五六个平米,在临崖的岩壁上,凿出两个书本大小的采光孔;一缕阳光,照进这漆黑的洞穴,方能在袅袅的烟雾和悠悠的磬声中,隐隐约约看到观音菩萨的慈祥脸庞。
临近顶峰,蓦地现出一道幽黯的峡壁,刚好容一人通过;仰头望去,刺目的阳光撕开一线蓝天。我想,这应该叫一线天吧。然而不,它叫做“金刀峡”。金刀峡将金顶一分为二,也就有了金顶之上各踞其一的释迦佛庙和弥勒佛庙。相传,二佛曾为独霸金顶而斗得天昏地暗,斯文殆尽。玉皇大帝为息争止斗,遂挥金刀将山顶一劈两半;既留下了金刀峡的刀痕,也保全了二位大佛斋心仁厚的体面。
登临金顶,极目远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让人顿时胸襟开阔,英气纵横。虽没看到浩瀚云海推波助澜,也未目睹霞光万道金碧辉煌,但高天流云,山走蜿蜒的万千气象,使我由衷地折服于武陵主峰的雄奇崔嵬。
金顶,固然是梵净山的代表之作和点睛之笔,但真正称得上梵净山精魂的,还算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蘑菇石”。
蘑菇石,位于红云金顶东北方约千米之遥的老金顶。在老金顶上,有造型别致,风格迥异的蘑菇石、万卷书、擎天柱、老鹰岩、翻天印和太子石等等奇石景观,而作为天下一绝的蘑菇石又最让人叹为观止。蘑菇石屹立悬崖之处,高十余米,顶上是数十吨之沉的斗状巨石,而下面支撑巨石的是一根稍细的偏斜石柱,上大下小,形如蘑菇。此石貌似重心不稳,大有遇风坍塌之势,胆悬一线,奇险异常,然而它却顶天立地,岿然万年,以致成为梵净山的精魂、形象和标志;只要有梵净山文字图像的地方,就必定有它奇妙的身影。
大自然造物的神奇力量,使梵净山这已有十四亿年岁月的古老山体,一直焕发青春的生机与活力。她不仅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与最秀,也是当之无愧的“贵州第一山”,远在明朝万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奉皇帝诏令而建的古碑,便表为“众名岳之宗”。
不知何时,并不火辣的太阳悄无声息地躲进了云层,只是从滚动的云絮里斜射出缕缕光芒,在山岚氤氲中,晚霞幻化出迷离的色变。天慢慢地黯淡下来,山风也冷冷地在峡谷和山坳上摩挲,游人渐渐地向山下走去。我也得跟随着走了,因为索道在傍晚六点就要停开,虽然还有许多景点没有看到。我牵挂那气势磅礴的万米睡佛,也耿耿于怀那梵净三绝的日出、佛光和云海……
索道向山下缓缓地滑行,群山、溪流、古刹都朦朦胧胧地消逝在身后,但刚才走下金顶时那忙着扶老携幼的保安的话我却清清楚楚。他说,从来都没有今天这样多的人登临过金顶。我问:有多少?他答:两千多三千吧。
两三千,一个并不庞大的数字,但于路遥地僻而又久锁深闺的梵净山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历史纪录。今天,梵净山能创造纪录,那明天后天也一定能刷新纪录。应该说,梵净山一直是“久锁深闺人未识”,而今当她突然揭去神秘的面纱而露出娇美的面容,“回眸一笑百媚生”时,又何不倾倒众多的仰慕之人。梵净山的面纱揭开了,而铜仁“梵天净土”的山门也敞开了,我想,随之而来的,将不仅仅是猎奇寻艳咏叹风物的游客,更将是地方经济日新月异的发展。
听着黑湾河淙淙的水声,听着龙泉寺幽幽的梵音,我恋恋不舍地步出了梵净山的山门。我回首,向赵朴初那苍劲雄浑的“梵净山”朱色大字,再投去深情的一瞥:梵净山,我还会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