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离我们还有多远

2009-04-29 11:01蓝庆新
新财经 2009年9期
关键词:高碳能源消费

蓝庆新

“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公众改变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

今年9月23日,以低碳经济技术、资金与市场合作为主题的“中美低碳经济会议”,将于联合国峰会气候周期间在美国纽约召开。这是在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之后,中国民间首次举行的低碳宣传行动,也是中美首次开展的低碳经济交流活动。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低碳经济这一概念开始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所谓低碳经济,一般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核心是在市场机制基础上,通过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制定及创新,形成明确、稳定和长期的引导及激励机制,提高新能源开发、生产、利用能力,实现节能减排,促进人类生存和全世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它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何谓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随着新技术革命的爆发,自20世纪中期开始全球社会经济以空前的速度飞快发展,与此同时,人们也关注到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二氧化碳排量过高形成“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像一层透明的玻璃罩阻碍地表的红外线向太空反射,使地表温度无法散发出去,地球不断增温变热。科学研究显示,地球表面的温度正以每年0.2摄氏度的速度不断升高。2008年成为自1850年有气象记录以来的第十个最热的年份。而据气象学家的有关预测,已经过半的2009年或将刷新过去的高温纪录,成为最热的一年。尽管每年0.2摄氏度的气温增长看起来是微小的,然而在某一时间段和空间段引发的连锁反应却是非常强烈的。气温异常影响正常的大气环流,会导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近些年,气候的变化使得近几年自然灾害更为频繁,极端天气事件层出不穷,恶化了人类的生存环境。据专家预测,如不改变目前的生产生活方式,到203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可能超过380亿吨,由此引发的温室效应将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等一系列新概念和新政策应运而生。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改变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低碳经济”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作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环境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2007年12月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印尼巴厘岛举行,制订了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该“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巴厘岛路线图”为全球进一步迈向低碳经济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2008年,联合国提出用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应对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的双重挑战,把低碳经济看做是拯救当前金融危机、实现全球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2009年的伦敦G20峰会上,各国承诺“将推动向清洁、创新、资源有效和低碳技术与基础设施的方向转型”。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普遍走在发展低碳经济前面。在政策上,英美等国纷纷采取鼓励低碳能源开发和使用的政策。比如,英国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美国通过能源法案,对风能、太阳能、生物燃料等一系列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减免税收、贷款担保和经费支持;德国规划到2020年国内低碳产业要超过其汽车产业;日本凭借其长期积累的能源效率和技术优势,以及在新能源和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方面拥有的雄厚技术,提出要把日本打造成全球第一个低碳社会。

我国“高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短期不会改变

当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之际,全球的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都面临着重大调整,中国经济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是不言而喻的。尽管我们已经提出科学发展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尽管我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尽管我们节能减排工作在如火如荼地推进,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高碳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这里有着诸多发展中的无奈与彷徨。

首先,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高经济增长态势和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我国成为世界能源的需求大国。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的发展阶段,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模式对能源需求呈现快速增长,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必须通过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来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其中必然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发展排放”、“高碳经济”特征明显。据统计,2000~2008年,我国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速达到9.1%,其中,化石性能源(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占我国能源消费比重的90%,我国能源消耗占世界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1/3。因此,国外散布的“中国威胁论”中,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带来全球环境恶化成为口实之一。

其次,我国目前的能源条件决定了我国的资源消费中的“高碳排放”。我国目前的能源条件是“富煤、少气、缺油”,煤炭产量世界第一,能源供给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中占69%,而在全球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只占24.2%。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测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5%和75%。未来二十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2万亿美元,以煤为主的火电大规模发展将对环境造成直接威胁。

第三,国际制造业转移趋势决定了我国承担了相当部分的世界碳排放责任。全球化的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尤其是制造业)转移步伐加快,发达国家不断将高排放的制造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中国目前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或被称为“世界工厂”。发达国家享受着占据研发、设计、全球营销等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高额利润,消费着由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出来的实体产品。它们通过转移高碳经济产业减少其发展低碳经济的代价。而我国在不断开放和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这一代价,中国经济的高排放实际上相当程度上是为发达国家承担了责任。

第四,我国的产业发展水平也助推了我国的高碳发展模式。我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尤其是环境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1999~2008年的十年间,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以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化工为主的等高能耗产业,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近2/3。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前提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如是说。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一旦成为产业量化标准和强制目标,将给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带来一场“革命”。

发展低碳技术是关键。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一个重要的支撑就是“低碳技术”。低碳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也涉及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不改变经济高速增长的前提下,依靠自主创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能源技术,发展先进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和先进核能技术,以及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和氢能技术,成为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

发挥政策作用是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一要靠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二要靠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根据目前我国的国情,能源需求和消费将继续增加,以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会延续。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不是短期内减少化石能源消费,而是致力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值的“碳排放”。这就需要政策的介入和导向。通过规划等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以及不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专项规划,调整能源产业结构和能源开发的区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坚决取缔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产能和技术,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引进和增长;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

提倡低碳生活方式是基础。“低碳经济”不仅意味着制造业要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的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而且意味着引导公众反思哪些习以为常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是浪费能源、增加污染的不良嗜好,从而充分发掘服务业和消费生活领域节能减排的巨大潜力,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广大社会基础。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

猜你喜欢
高碳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与高碳排放脱钩
高碳醇/膨胀石墨复合相变热沉多目标优化
中国高碳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强度榜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40年消费流变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新消费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