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弘
(中国人民解放军92728部队,上海,200436)
【摘要】目的:探讨两种剖宫产术式对再次剖宫产影响的临床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2006年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妇,分别采用改良横切剖宫产和传统纵切两种不同的剖宫产术式。结果:改良横切剖宫产术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二次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情况的比较、均明显优于传统纵切剖宫产(P<0.05),但是术后切口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缝合简单、术后粘连少、并发症少、美观的优点。
【关键词】剖宫产术式;再次剖宫产;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4-0090-01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不断上升,剖宫产手术方式的不断创新。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60例产妇采用两种不同的术式剖宫产后,对其再次剖宫产的难度及盆腔粘连的情况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5年~2006年妇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孕妇160例,经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两组不同的剖宫产术式,I组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90例)年龄22~40岁,平均年龄27.6±4.2岁;Ⅱ组传统纵切(70例),年龄23~39岁,平均年龄28.1±3.8岁。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腹腔粘连情况,其中I组再次剖宫产50例,Ⅱ组剖宫产40例,两组剖宫产患者平均年龄、剖宫产指征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剖宫产术式方式①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联合腰麻。I组采用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式:沿Pfannenstiel皱纹上2cm,以腹中线为中心横切开皮肤全层长约10~12cm,切口两端横行伸向髂前上棘方向;②于切口正中切开脂肪层约2cm达筋膜层。术者分别将左右两示指入脂肪层底部向切I两侧撕拉分离,或可由术者与助手各用双手食中指并拢后向两侧托开松懈腹直肌,充分暴露筋膜;③正中切开筋膜2cm,用剪刀沿分离开的脂肪层下缘横行切开筋膜,两端分别较皮肤长2cm;④因改良切口较原横切口位置高,故不需佴实施向上下锐性或钝性分离肌脞与筋膜黏着处的步骤;⑤在两侧腹直肌问用血管钳分离2~3cm,然后用手指撕拉腹直肌,翦断与耻骨连接处的部分肌胜;⑥血管钳分离腹膜处脂肪避开膀胱上穿透分开一小口,钝性撕拉至不影响术野度即可。II组采用:下腹纵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术。
1.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1.5建立数据库,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见表1。
2.2两组二次剖宫产术中情况的比较见表2。
2.3两组二次剖宫产术盆腔粘连情况的比较见表3。
2.4两组二次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率的比较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28%,II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2.3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本研究发现,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初次剖宫产术后恢复情况,排气时间、住院天数、产褥率均明显优于传统纵切剖宫产(P<0.05)。改良横式剖宫产术后再次手术的优点:腹壁切口瘢痕纤细,再次手术时均按原切口原方式通过腹壁各层,不需切除原瘢痕,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术后切口疼痛轻。。提示改良横式剖宫产切口远离腹直肌下方的锥状肌,使腹直肌易于撕拉 ,子宫下段的暴露及切口不受限制,娩头困难发生减少,且创伤小,不缝合腹膜,因此使出血量和手术时间明显缩短。腹腔粘连是纤维组织沉积,腹腔损伤和炎症的结果。本研究发现,改良横式剖宫产术二次剖宫产术腹膜粘连率均明显低于传统纵切剖宫产(P<0.05)。另外本研究未发现两组切口感染率有明显差异,可能由于病例数选择少有关,因此切口感染率差异有待于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
(收稿日期:200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