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洁艳
长期以来就有“文史相通”的说法,二者有紧密的关系。注重历史学科与语文学利的交叉和渗透,找准历史学利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恰当运用文史结合,既有利于历史课堂的生动形象,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情感、个性的健康发展,开阔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创新精神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1恰当地选用文学作品和精心设计语言,会增强历史课堂的生动性、形象性、亲和力和感染力。用精彩的语言创设情境,可以渲染气氛,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易中天说“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样精彩的语言能够瞬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到课堂教学中。
依据史实巧妙的设计语言讲解、过渡可以活化历史。讲述八年级上册《长征》,师生完成了长征的目的、行军路线、胜利意义基础史实后,教师激情朗诵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同学在感受诗词的同时,在头脑中回顾红军的长征路线,认识到恶劣的自然环境,理解并感悟长征精神: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过渡重在承上启下,平淡无奇的语言会让学生乏味失去兴趣。要注重语言衔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结尾使用简洁凝练的语言总结,引导学生回味整个教学内容,发人深思意味深长。
2恰当地利用诗词和语文学科的特点,突破历史教学艰涩问题。讲“唐朝衰落”归根到底是因为朝廷的腐败,军事举措失当等。但很抽象,学生对当时腐败的具体情况也没有形象的认识。若此时引入几首古诗,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引用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说:“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学生产生共鸣,跟随老师说)甚至有的同学说出了〈长恨歌〉“缓歌曼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作品,让学生了解唐代官僚阶层的奢华生活,以及百姓及帝王悬殊的生活状况,加深学生对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情感。
3找准历史学科与语文学科的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老师出数字对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让学生对下联,激发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进而阐述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和种类呢?引发学生思考畅所欲言。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源于什么时候呢?引出七年级宋代社会风貌,阐述春联的由来发展。
4严肃科学地理解历史教学中的字、词含义。历史教学中的字、嗣等含义,有严格的时代特征,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例如,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而不是推翻了封建统治。因为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封建社会统治的本质,即没有改变社会性质。在这里,“封建君主制度”和“封建统治”,文字上相差无几,但意义却完全不同。
5培养学生用文学性语言去感受历史,从而达到理性的升华。教师组织学生书写体会、颁奖词等,培养学生用文学性的语言去感受历史,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书写过程中完成了对历史的回味与理性认识的升华。虽然得出的结论或看法不够全面甚至有些稚嫩和偏激,但参与探究精神是最重要的,有的观点和文笔让老师受益匪浅。
还可以恰当地运用文学性质的影视作品,生动地再现历史,用智慧的语言鼓励点评,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文史结合”是课程资源整合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要求教师智慧性地创造,慎重严肃地选择相关资料,注意史实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不能偏离历史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所有资料的选用要最大限度地为历史教学服务,切不可把历史课上成了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