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英
听话教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与说话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共同构成语文教学的主体。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厚此薄彼,重读、写,轻听、说。甚至有人认为,学龄前儿童就能听懂别人说话,初中完全没必要进行听话教学了。其实不然。听懂日常对话还处于一种较低的听话水平,是不能应付现代社会繁忙的工作和快节奏的生活的。教学实践证明,系统而切实的听话训练可以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听话能力,同时可以促进学生说、读、写的能力。如果教师能在听话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那么,听话教学还能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究竟该如何有效地进行听话教学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听与说训练结合
听的训练是主要的,说是检查听话效果的一种手段。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听述法
听述法是指把听到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这种方法不仅训练了学生听话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比如在教授《七颗钻石》时,我在范读之前,先对学生作了明确要求:用自己的语言流畅、有条理的复述你所听到的故事,要符合原意,不得歪曲或篡改。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因为有了任务,学生听得比平时认真多了。在复述时,大多做到了准确有序,重点突出。少数学生,甚至注意到了一些细节。运用了听述法,学生听与说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2听答法
听答法是指听完一段材料,能抓住关键语句关键信息来回答问题。在训练时,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说话。特别是对话类的材料,更要揣摩说话者的真实用意,弄清言外之意后再作回答。俗语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李大华正在阳台上浇花,楼下的刘阿姨说:“小李,你真爱美啊,我晒的被子上也锦上添花了。”请你说出刘阿姨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在这个例子中,刘阿姨考虑到邻里间的关系和感情,采用委婉的语言来暗示李大华:你浇花的时候,淋下来的水,弄湿弄脏了我晾晒的被子。如果学生理解成:李大成的落花掉在了刘阿姨的被子上。那就显然没有弄清楚“添花”的真实含义。多做这种练习,学生慢慢就能抓住中心意思,悟出言外之意。一段时间之后,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才都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听评法
听评法是指学生对听到的内容进行评论。我曾经精心选择了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读给学生听,深受他们欢迎。学生听得很认真,哪怕再调皮的学生也是如此。尽管我只读一遍,他们却总能迅速而准确地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所听到的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有时甚至会引发一场大讨论。我们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读文章,或者轮流“播报新闻”,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或新闻事件发表评论。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更高,效果更好。当然,课时有限,我们也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训练。比如:在狼专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就“杀狼”还是“护狼”这个问题展开辩论。在辩论中,要引导学生听清对方的主要观点和论据,找出对方言语之中的漏洞和错误,然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反驳。这对提高听话水平,锻炼学生口才有极大的帮助。
二、听与读训练结合
学生在听读材料的过程中,不仅要辨识语音,而且要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对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都是一种锻炼。具体做法有这么几种:
1听自己读
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正确,节奏是否恰当,气息是否流畅。听自己朗读,是一种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练习,通过自读审听的反馈作用,提高朗读水平和听话能力。
2听老师、同学读
有人说:一个教师,在每篇课文开讲之前,如能用标准的普通话、满怀深情地给学生范读一遍,让学生受到感染,得到了美的享受,那么,他的教学目的就差不多达到一半了。这话不无道理,教师吐字清晰,发音正确。语调上的升降起伏、语音上的抑扬顿挫,再配上适当的音乐进行朗诵,必然能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美的熏陶。如果是听同学读,可以让其他同学在听后进行点评。点评的内容可以是字音、语调、节奏方面,也可以是情感的表现方面。这种听读并点评的训练方式,有助于培养语言的感受能力,对提高听话能力有极好的作用。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参与面也较广。他们听得比老师还细,找优缺点比老师还全,连平时不大发言的后进生也是如此,效果相当好。
3听现代化教学媒体读
并不是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拥有优美的音质,正确的发音和极高的朗读水平。不过不要紧,我们缺少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完成。我们可以播放朗读录音,我们可以使用音频或视频文件,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这样做不仅可引导学生走近事物,而且可以深入领会课文内容,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增加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时,我播放了一个视频文件。伴随着舒缓典雅的古典音乐,一位貌似老舍的长者(张瞳饰演),从容淡定却又饱含深情地向我们描述着冬天的济南。这个视频文件很有感染力,学生真正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对文章的感情也有了更深刻地领悟。
三、听与写结合
听写训练是把听到的内容记录下来的一种训练。它可以促进学生听话和书写的能力,并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具体做法有这么几种:
1听写词语
为了检查词语掌握的情况,教师常常会让学生听写。在听写词语的过程中,学生必定要辨别字音和词义,然后才能正确默写。因而,这种方法必然对提高学生听话的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并且,这也是积累词语、扩大词汇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2听写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主要是指人们普遍熟悉的成语、俗语、谚语、格言、诗词等。“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程标准)名言警句的积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要准确地听写,学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在听写一些课外的内容时,更要辨别字音,理解句义。这对提高学生听话能力无疑也有很大的帮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3做听课笔记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学生的课堂笔记做得好不好,直接反映出学生听课效率的高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地经常翻翻学生的课堂笔记。翻了,你才有可能发现笔记中存在的问题,比如:错别字、漏记、错记等等。我们应该及时提醒学生纠正错误,查漏补缺。另外,我们还应该纠正学生做笔记时不以为然、心不在焉的态度,指导学生边听,边分析,边取舍,边记录。只有抓住重点、要点,我们才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听课记录。所以,做听课笔记,同样是既能提高听话能力,又能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总而言之,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四大重要内容。“听”虽然居于首位,却最易受人忽视。实践证明,听话教学在初中阶段依然有着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