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教育

2009-04-28 09:55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的想象语文

孙 婷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现行语文教材选编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是经过岁月的淘洗、沉淀后的文化精华,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那浩淼沧碧,雄伟壮丽的自然美;那至真至善,坚韧顽强的人性美;那温馨绵远,深沉浓郁的亲情美;那启人心智,开人心扉的哲理美……这些教育资源在审美教育过程中起着“润物无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借助美文来唤起学生的审美意识,引导学生努力去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挖掘美的因素来深化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呢?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和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可以从感知、想象、理解这三个环节入手。

审美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面对这一客体,审美主体的第一心理反应是渴求发现它美在何处。审美主体的这一心理需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所有感官,进行综合的心理体验,形成立体交叉思维,使学生从多方面充分感知作品。

在多种方式、多种思维的感知中,诵读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感知方式。诵读就是以清晰响亮的声音,激情饱满的情感,快慢适度的节奏,把作品的意态、语气、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使平面、静态的字句充满立体动感,把作者的感情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的一种感知方式。它能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觉地进行审美判断,真切地感受作品的情韵和气势,使他们沉浸在作品的审美境界里,受到美的感染和激励,怡情怡性,陶醉在高尚的精神享受中。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发现、感知文章的音韵之美、形象之美和情感之美的时候,就一定要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诵读。让学生欣赏地读,陶醉地读,美美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精彩,最终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提高审美能力。

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关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审美经验,丰富、完善对象和创造对象的心理过程。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想象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美,欣赏美。因为想象能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修养。所以我们在激发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后,就要适时地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展开审美想象。

如学习《沁园春·长沙》时在引导学生充分欣赏了绚丽的秋景后,要求学生通过想象把景色转化为一幅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勃的画面。“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火红的枫林,像熊熊燃烧的烈火,碧绿清澈的江水缓缓流淌,大小船只竞相争发,雄鹰在蓝天展翅翱翔,游鱼在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些在学生头脑中充分活动起来的景物构成了一个从形式到内容、从画面到意境有机结合的整体美,使学生在体验了与众不同的大气磅礴的秋景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作者热爱祖国,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此外,有些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空白”区,对这一空白区教师不要用过细、过实的分析把它填满,而应该留给学生用想象去补充。近年兴起的电视诗歌散文就运用各要素间的“留白”艺术和独特的造型语言,开拓观众的联想和想象思维,激发观众“再创造”的审美能力,使观众深切地感受到画外之音,声外之情和形外之神。当教师欣赏文章也运用这种方式时,那优美的画面,引人遐思的朗读和或清幽或壮阔的意境无不让学生沉浸在美中不能自拔。这种美的熏陶和感染是其他教育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美的感受不只是一种形象的直觉,它同时更是一种思维的深化。每个优秀作品都有自己的个性、气质与生命的亮色。当我们神情凝视时,就会发现其间浇铸着作家的思想,那种深刻鲜活的思想,呈现着一种撼人的美。这种理性的美需要学生用心去感悟,去理解。比如一些蕴涵着深刻哲理的古典诗词,在我们欣赏它的语言美与意境美的同时,还要鉴赏它的理性美,这样才能让它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它告诉我们要达到理想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它让我们知道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表现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对这些深沉的意蕴和美学的真髓,如果缺乏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真正提高审美能力,更何谈审美的创造力呢?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蕴藏着的丰富的美育因素,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为他们实现自我发展开辟一条广阔途径。

猜你喜欢
美的想象语文
快乐的想象
一生
打破平衡
美的校 美的人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我的语文书
炫美的花在这里悄然盛放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