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锋
【摘 要】因我镇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成了留守学生。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学生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快乐,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留守学生教育
一、农村留守学生呈现的主要问题
1.生活缺乏亲情
从调查结果来看,留守学生成长期间缺乏最多的是亲情的抚慰与关怀。监护人关心孩子情感和想法的仅占25.5%。一是外出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学生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学生的满意度更高。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留守学生逐渐意识到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重要性,因此,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
2.学习令人堪忧
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学习状况自我感觉良好的占到19.1%,一般的占到35.5%,而学习成绩令人堪忧的占到了45.4%;一是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二是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劳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3.心理存在缺陷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或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学生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
二、农村留守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1.留守家庭本身存在的缺陷。长期生活的环境里,留守学生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不合群,说谎等心理障碍。
2.隔代教育存在的缺陷。由于年龄上的差距,直接造成两者之间心理、思想、行为等差异。因此,学生在心烦或感到委屈、受到欺侮时,选择不向临时监护人诉说,也就不足为奇了。
3.教育方式存在缺陷。一是唠叨;二是包办;三是溺爱;四是专制。
三、留守学生生活、学习问题的教育措施
面对这一群体,我们学校主要采取“两个三”(主要是家校联系)和“五个一”的措施:
1.“两个三”
第一个“三”:三条联系渠道。一是开通亲情电话,每个教师办公室都装有程控电话,可以免费为留守学生和老师开放。二是建立家校联系制度,要求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家长和家乡熟识人之间建立较固定的联系方式。三是开展代理监护人专题培训。
第二个“三”:三封致家长信。一是学校向所有“留守学生”的家长致一封书信,向孩子家长陈述“留守学生”存在的普遍问题及有能出现的偏差,让家长以高度认真的态度看待此事,真正从身心上关注留守在老家的下一代。二是班主任定期向部分学生家长寄发《家校联系簿》,让其在《家校联系簿》上定期了解孩子的各种状况。以便做出应对之策。三是要求学生定期向家长写信,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等状况。
2.“五个一”
(1)创设一个“亲情”班集体。孩子远离父母,时常会有孤独感,会有莫名其妙的烦恼,会有伤心时的热泪,因此我们要创设宽松和谐的班集体,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功能。
(2)塔建一个“爱心”活动平台。我们学校主要开展“我与留守学生手拉手”活动,让留守学生和参与活动的非留守学生都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一是“走进留守学生之家”活动。二是“留守学生到我家”活动。
(3)组建一个假日活动小组。假日活动小组主要开展一些活动排除学生的假日孤独。假日活动小组将在以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为内容的兴趣活动上做些探索。如小制作、参观、实践活动等,不仅丰富课余生活,减轻孤独感,还可以开阔视野,学得一技之长。
(4)组建一个学习帮辅小组。除老师热心辅导外,各行政村还可以按就近原则组建学习小组。学习小组内学生互相交换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学习难题时能够得到及时解决,不过这种方法要慎重使用。
(5)建立一个定期谈话制度。学校德育课题组定期召开留守学生专题座谈会,教育学生正确对待留守生活,静下心来,克服困难,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变被动为主动。
四、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措施
1.建立成长档案。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一是无原则奖励型,这类家庭父母务工收入较高,对孩子的希望值也较高,于是就用发奖金、买高档学习、生活用品来刺激学生学习。二是家庭暴力型,这类家庭对子女在学习上订下目标,若未完成,则棍棒伺候,对孩子的“犯错”行为,则大声训斥或拳脚训导。三是自由放纵型,这类家庭对孩子没有什么高要求,甚至连孩子在哪个班,班主任是谁都不知道。还常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读书无用论”的言行,导致学生不学无术、不思进取。四是过分溺爱型,这类家庭中孩子的父亲或母亲,大多是婚姻不幸,让其子女缺少了父(母)爱,故自己千方百计地去弥补迁就,孩子受到过分溺爱后自理能力差,依赖性极强。五是教育软弱型,这类家庭由于自身文化素质低,不懂孩子的心理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
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可以为心理存在一定问题的学生建立专门档案,把问题学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各阶段变化情况记录下来,落实重点对象的帮“困”措施,并定期与这些学生面对面交谈,让他们自己看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或失误,以便自己进一步发扬或改进。
2.师生结对帮辅。建立“一对一”帮教机制,每个辅导老师——代理家长联系1—2名学生。学校要求他们深入问题学生家庭进行家访,跟问题学生交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3.联手重点突破。在留守学生中,有些情况比较严重:如逃学,迷恋上网,早恋,深夜外出,与老师、临时监护人对立……经个别教育,效果仍不明显的,学校可以召开专题会议,从学生的心理问题着手,逐个分析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可能原因。然后,班主任、学校领导开展集体家访,与代理监护人一起,共同商讨教育措施;找问题学生面对面交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帮助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找其他学生从侧面了解问题学生的相关情况……多方联手,重点突破。
4.设置心理信箱。有的学生面子观念强,有些事情也不便当面对老师讲,学生就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向老师倾诉。同样,老师也可以倾听到学生发自心底的心声,学校委派专人负责给学生回信,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心理等问题,使学生的心理障碍能够得到及时疏通引导。
5.关注心理需求。从留守学生心理需求的大小来看,排在最前面的要数情感需求和交往需求。面对情感需求型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应充分尊重他们,以诚相待,尽力帮他们克服困难;对待心理脆弱、顽皮的学生,更应倾注爱心和耐心;对于交往需求型的学生,老师要善于做一个引路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缺乏同龄伙伴,处在一种相对孤独的状态。他们需要获得同伴的友谊和支持,需要集体的温暖。老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创设一种团结和谐的氛围,开展多样的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增进了解。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生,他们表面沉默寡言,其实内心很想与同伴交往。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当然,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生活、学习和心理问题,也不能把这三者严格地分开对待,只要我们对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予以高度重视,深入研究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我想,留守学生一定会与其他同龄人一样共享一片蓝天。
(作者单位:沭阳县东小店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