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聪明有效地选择和运用材料

2009-04-27 10:03周京昱
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感情同学材料

在考场作文的诸多问题中,对很多考生而言,最根本的问题常常是“没什么可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材料无技巧可以成文,无材料空有技巧也难出佳作。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来看,考生经常出现的问题有:①无材料——以讲道理代替引材料,有“码字儿”之嫌;②材料陈旧——以常识性的“纸材料”为主,缺乏鲜活、有力度的“金材料”;③材料单调——所采用的均为同一角度、同一层面、相同色彩的材料,缺乏变化。

那么,如何聪明地选择和有效地运用材料呢?我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材料的选择

1、选择新鲜的材料

材料鲜活,是高考作文评阅“发展等级”的要求。所谓材料鲜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选用随着社会的进步涌现的新人新事;一是学会选用那些并非新近发生,却很少被人用过的材料,或者发现熟悉的人物身上不为人知的一面,即旧人新事。新材料大家都熟悉,旧材料如何推陈出新,这需要我们善于选择分析,化旧为新。

[片段示例1)(2005年高考上海卷试题以“文化生活及其影响”为内容)

白居易在四川见街边胡麻饼甚香,千里寄饼给长安的杨万里,赋诗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肠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胡麻饼在路上颠簸三月,早就不脆不香了,怎么能“得似辅兴无”呢?唐人是浪漫的,我们虽不能想象“杨大使”收到饼时那且惊且喜的表情,但我们可以想象故事若发生在现代,饼虽能保鲜,而一份浪漫的心情、一种对友人的关切却打了折扣。现代文化使人们的沟通更容易了,而人们心灵的交流却更困难了。

这篇文章,作者将视点放在古典文化上,最终提出书写“新文化的新篇章”这一倡议。白居易与杨万里交往的材料很新鲜,切入的角度亦很别致,表现古人情谊、情怀、情趣,虽是旧事,却鲜有人用,对深化文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选择熟悉的材料

考场作文,无论面对怎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其实写来写去都是在写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找到命题与自己的种种关联,从“题是题,我是我”转化为“题是我,我是题”。俄国作家冈察洛夫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地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文学家尽管可以心骛八极,无限虚构,但他总有自己的根,这个“根”就是熟悉的生活。高考也一样,尽量写自己熟悉的人或事,在我们最有发言权的领域里做文章,是最务实的选择。这个不需要举例分析,我想同学们都应该很清楚。

二、材料的运用

1、选好角度深入挖掘材料

选用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兵不在多而在精。我们不妨对有限的材料做由表及里地挖掘,把它的内在意义充分开发出来,以一当十。挖掘材料的过程是我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的认识过程,也是我们不断深化文章主题思想的过程。

对于材料的开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材料的蕴涵进行延展,使同一材料发挥尽可能多的作用;也可以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上发现其重大的社会意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体现材料价值。

[片段示例2](2003年高考全国卷试题以“感情的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为话题)

小学那会儿,“三好”生由同学们选。记得四年级时,班里有个女孩羞怯拘板,又倔头倔脑,没有什么朋友,更不会亲近老师。同学偶尔提到她,总叫“老蔫儿”。谁也没想到,这“老蔫儿”期末居然考了个第一。选“三好”时,老师先把一贯名声显赫的“红人儿”的名字大大地写在黑板中央,再由同学提其他候选人。考了第一的“老蔫儿”似乎被人遗忘了,直到提名快完时,才有同学提到她,她的名字极不起眼地缩在黑板的一角儿。举手表决时,她又被遗忘了,同学们争着选自己的知交好友。当老师一个个擦去落选的人名时,才在角落发现了她。透过厚重的眼镜片,老师斜睨着满眼的不屑问:“哦,这还有一位呢,还选吗?”引出全班一阵哄笑。无意中,我瞥见“老蔫儿”,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幼小的心:我感到了我们的残忍,虽然还不明了这残忍究竟是什么。

“有色眼镜”的论断,是切合题意的,这个“色”,即“感情的亲疏”。文章以此立意,无疑是找到了一个恰当的角度。文章最有分量的是其后对童年旧事的反思,此时的作者已不是当年的小孩子,他对于人性的剖析和对心灵的拷问是理性的,也是充满勇气的。这个材料用得好,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作者并不是空洞地说理,而是通过形象的描绘来激起读者的共鸣,“她缩在教室的角落,两眼失神地大张着,注满了惶惑”等描述相当到位;第二,作者的论析相当深入,“我们在老师有意疏远的指挥棒下,残忍地否定了一个同学的价值;把一个孤言寡合的同学狠狠推向自卑的悬崖”“我们小小年龄就戴上了有色眼镜——亲就好,不好也好;疏就差,不差也差。如果谁不够朋友竟能出类拔萃,便要诧异、否定、嘲笑、排斥甚至诋毁!长此以往,长大成人,有色眼镜便要伴其终身了”。这些自责、质疑与忧思显得异常有力。这段文字的有力,就来自作者对材料的深入挖掘。

2、处理好主次与详略

写文章要有“一盘棋”的观念。一篇文章中的多个材料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力,必要分出主次详略。在文章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为主要材料,在文章中起辅助作用的为次要材料。一般而言,主要材料详处理,次要材料略处理。决定材料的主次详略,可以根据以下原则:①文章的立意——对阐发主题思想作用重大的材料,做详处理;②读者的情况——对读者感兴趣的材料,可做详处理;③材料的新旧——他人未用过的或未听说的材料,可做详处理。

[片段示例3](2006年高考浙江卷试题以“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为话题)

记得曾读过一本书,叫《时间简史》,书中对时间、空间与宇宙的阐述让我惊叹不已,但更使我吃惊乃至钦佩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史蒂芬·霍金。这是一个全身肌肉萎缩,被病魔禁锢在轮椅上二十多年无法动弹的残疾人。他就是以坚韧的意志和“生无所息”的精神支撑着自己的病残之躯,在物理力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是一位真正坚韧的巨人、这个人带给我的震撼远比他的作品本身要大得多。他使我想到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居里夫人……这些名震寰宇的伟人,他们正是将“生无所息”的精神作为一生的信条,用时间和生命去叩开科学真理之门的。

上面这段文字谈“生无所息”,列举了许多科学家的例子。主要材料详写的是史蒂芬·霍金,原因至少有三个:—一是其成就大;二是这个名字新;三是霍金是残疾人,更能表现其坚韧的品格。再配上哥白尼、布鲁诺、诺贝尔、居里夫人等早为大家熟知的例子,就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了,文章的说服力和丰富性便得到了体现。

本文的材料处理再次证明,凡是新颖又确能表现立意的材料,当作为主要材料不厌其详;同时又不能使之陷于孤立,还要佐以必要的次要材料配合它。

3、显示情调与色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写人记事如是,就是议论说理也会蕴涵着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在选用材料时,对其灌注感情,使之鲜活起来,甚至与读者达成感情上的共鸣,是对材料的创造性运用。显示材料的情调与感情色彩,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选用那些本身就蕴含着丰富感情或者可挖掘出丰富感情的材料;第二,对于重要的材料,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文字去阐释。

[片段示例4](2004年春季高考试题以“寻找”为话题)

我被寻找到的这种情怀感染着,似乎一下子明白了“根深蒂固”的另一层含义。同时,又有些为自己的根底过浅感到惭愧。曾几何时,我苦苦寻找着支撑我生命的庞大“根须”在哪里,却不知那其实就是融入我生命中最为纯朴、最为真挚的情感。那张张熟悉的面孔,是来自生命最深处的音响,虽无声无息,却能久久回荡。

记得儿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有一面城墙。每当秋日来临,爬山虎的叶子凋落后,那面墙便只剩下些干枯的枝条,这枯黄的枝条总会让我想到生命的终结。来年春光明媚之时,再一次独自信步于城墙之下,不经意间发现那枯枝间竟长出了嫩芽,青绿的颜色甚为抢眼。不禁感叹:爬山虎在每年冬天枯竭得仿佛不能再复活,但在第一缕春风来临之时又慢慢张开绿叶,年复一年,竞这样爬满了整个城墙。

宛如有些感情,每年都以为它会死去,但只要根还在,梦就在,每一年它们只是更深入地潜入了骨髓,却不知不觉弥漫了整个灵魂。而今的我终于明白,对“根”的寻找,其实就是对生命的解读,对灵魂的抚慰。

本文以“寻根”为题,切合题意又别有心意。在作者笔下,感念师恩、思念故土、人生归宿等情感意识,构成人们对生命本质的体认,这便是作者所说的“根深蒂固”的另一层含义。感悟“爬山虎”这段文字,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也是本文最见功夫的一段抒写——记叙与抒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寻根寻入梦中,感恩感至骨髓与灵魂深处——“爬山虎”这一材料的运用,理性与诗情同在,其深刻性与感染力的完美结合,令人赞叹。

解决考场作文的材料问题,无论是选材还是用材,考生必须树立一种观念:若要自己的文章厚实丰满,则须调动所有生活储备,并伴以深切的认识与感悟。经过认真的锤炼,才会使一篇考场作文有内容,有深度,有活力。

周京昱,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中学语文教研室教研员,北京市高考语文阅卷领导小组成员,连续多年主持北京地区高考作文阅卷工作。

猜你喜欢
感情同学材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带着感情
最美材料人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