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平
成舍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民间报人,一生从事新闻事业,先后创办北平《世界晚报》、《世界日报》、《世界画报》,南京《民生报》,上海《立报》,重庆《世界日报》,香港《立报》,台湾《立报》等多家民营独立报纸,以及北平、桂林、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报刊实践家和新闻教育家。
一、早期的新闻实践
成舍我开始在新闻界崭露头角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尽管此前,1912年至1913年,成舍我曾在沈阳、大连当过报馆的校对员,1915年辗转上海期间又在上海《民国日报》当过校对和助理编辑。但这些基本上还只是一些文字和技术层面的工作而已。他真正开始进入新闻行业是在进入北大国文系读书以后。1918年,成舍我在陈独秀的帮助下,特许录取为北大国文系选读生。后来,又在李大钊的介绍下,进入北京《益世报》担任编辑,半工半读,逐渐从小编辑干到大编辑,除看大样外还跑新闻、做采访、编副刊、写社论,并受到总经理杜竹宣的赏识曾在一段时间代行总编辑事务。在民主思潮影响下,他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写了许多针砭时政的时评和社评,笔锋犀利,富有鼓动性,给原本毫无生气的《益世报》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1919年5月23日在北京《益世报》发表的《安福与强盗》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在这篇署名“舍我”的社论中,猛烈抨击了当时的北洋政府当局,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920年初,成舍我邀集一批同学,如罗敦伟、郭梦良、吴范寰等在北大校内组织了“新知编译社”,专以翻译外国名著为宗旨。1921年初,又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知书社”,设立总务、编译、印刷、营业等部门,以图解决所译书稿的出版问题。在书社失败后,成舍我又利用残余资产创办了一份四开小报,取名《真报》。由于缺乏资金和人力,不久就无法支持下去。尽管这两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但它们毕竟是成舍我独立创办报纸和从事出版经营的开始,为以后的办报实践积累了必要的经验。
自1918年进入北大学习并在《益世报》担任编辑到1924年创办《世界晚报》的六年,是成舍我早期的新闻实践时期。在这期间,他真正开始融入新闻行业,熟谙了新闻采访、评论、编辑等一整套新闻业务,并开始了自己创办和经营管理报纸的尝试。同时,在北大学习的过程中他结识了蔡元培、李大钊、梁启超、胡适、刘半农等一大批北大学者,在采访中结识了吴景濂、王正廷、张东荪、李石曾、吴稚晖等一大批权贵达人,并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和“五四”新思潮(主要是无政府主义、安那其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世界主义等自由主义思潮——笔者注)的启示。尤其是以吴稚晖为代表的温和派无政府主义和以梁启超、张东荪为代表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对他影响最深,这两个思想派别都反对暴力革命,重视道德教化;后来成舍我又把李石曾的“互助合作的世界主义”加入到其新闻思想中来,其新闻思想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无政府主义、世界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都是自由主义思潮的思想分支和不同派别,追求个性、独立和自由是它们最主要的思想内涵。这也是成舍我后来一直秉承和追求的自由主义新闻理想的根源和内涵所在。
二、创办“世界”三报
1924年4月16日,成舍我以200元大洋独资创办了《世界晚报》,建立起他的第一个“世界”。接着,1925年2月10日《世界日报》以对开四版创刊,半年后即1925年10月1日,《世界画报》面世。短短一年时间内,成舍我的三个“世界”先后创办起来,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报系。成舍我也成为中国报业史上第一个独立创办三家报纸的报人。
“世界”报系的建立,标志着成舍我建立报业托拉斯的设想逐步付诸实践,同时也为其实践自由主义的新闻理想提供了机会和平台。自创立伊始,成舍我就给晚报立了四条宗旨:一、言论公正;二、不畏强暴;三、不受津贴;四、消息灵确。[1]同时这也是日报和画报一直遵循的宗旨和原则。奉行这样的办报宗旨,“世界”三报非常重视言论和独家新闻,陆续揭载了许多政治和教育事件,坚持揭露批判社会问题,尽量彰显其不党不偏、超然独立的自由报刊和民间报刊形象。“独立办报”、“言论公正”等一整套相对体系化的办报理念的提出,以及“世界”报系(包括后来的南京《民生报》和上海《立报》)对这一传统的矢志坚持,成舍我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对于社会政治与时事,“世界”三报一直敢于持公正之批评,坚持言论公正,真正不畏强暴,以夹叙夹议的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揭露社会问题和军阀统治,成为“世界”报系的一个传统。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世界日报》就以鲜明的态度和大量的篇幅,连续多日刊登有关惨案的新闻和照片,向读者揭示惨案的真相。在惨案发生的第二天就发表署名“舍我”的时评《段政府尚不知悔祸耶》,谴责军阀政府镇压学生爱国运动,并提出段政府引咎辞职、惩治凶手和抚恤死难者等三项要求。同时密切关注事态的发展,在日报和晚报适时地发表时评加以揭露和指责。1928年7月11日,国民党当局决定改组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为中华大学,派李石曾任校长,遭到了北京九所高校师生的强烈反对,请愿的学生同军警发生了冲突,引发了一次较大的学潮。尽管成舍我与李石曾是旧识,日报“教育界”还是做了较为翔实的报道,并刊载了刘半农、汪震等人的反对文章以示对当权者的抗争。这样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成舍我本人也因此多次被捕,报纸被封闭、停刊十余次。
成舍我后来在南京创办的《民生报》和上海《立报》等也很好继承了“世界”三报“言论公正、不畏强暴”的精神。1934年《民生报》报道揭露汪精卫的亲信行政院政务处长彭学沛贪污舞弊的新闻,成舍我被捕四十余天,《民生报》永久停刊。《立报》创刊后也曾多次对上海本地的黑社会流氓集团进行揭露和报道,与社会恶势力抗争。
另外,在新闻报道上,成舍我十分重视“独家新闻”,讲求消息的灵确和时效;重视做好副刊,晚报的《夜光》副刊、日报的《明珠》副刊,精致轻松、雅俗共赏,在当时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所有这些都为新闻采访、报纸编辑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三、“报纸大众化”理念的成熟
经过南京创办小报《民生报》的尝试,以及1930年至1931年对欧美各国新闻事业的考察,受到西方大众化报纸“经济独立”、“超然党派”、“新闻自由”等观念的影响,更是坚定了成舍我“大众化报刊”、“小报大办”的办报思路。
1935年9月20日,成舍我在上海创办了《立报》,他的“世界报业托拉斯”进一步壮大。在创刊号上发表的《我们的宣言》一文中,成舍我明确提出“报纸大众化”和“以日销百万为目的”两大口号。文中提到:“报纸大众化,这是十九世纪以来,近百年间世界新闻事业,最共同普遍的一个原则。从1833年美国彭佳命(本杰明——笔者注)创办纽约《太阳报》,到1896年英国北岩爵士发刊《每日邮报》,报纸大众化的潮流,实已弥漫了全世界新闻王国的任何角落。”成舍我所提倡的“大众化”是一种站在民众立场上的“大众化”,与资本主义 “大众化”的商业属性相区别,赋予了“报纸大众化”新的含义和内涵。
另一方面,在成舍我看来,报纸应当肩负起“唤起民众”的启蒙重任,大众化报纸是一次革命,是一次通过“大众化”而达到“立己立人立国家”的革命。“我们所揭举的报纸大众化,不仅是对于中国报业的一种新运动,并且也是对于现在世界上所为大众化报纸的一种新革命。不过我们特别感觉到中国报纸大众化的需要,那就是因为中国近百年间,内忧外患,纷至沓来,甚至遇到了空前国难,而最大多数国民仍若漠然无动于心。根本毛病,即在大多数国民,不能了解本身与国家的关系……要打破这种困难,第一步必须开一种新风气,使全国国民对于报纸,皆能读,爱读,必读,使他们觉到读报,和吃饭一样的需要……然后,国家的观念,才能打入最大多数国民的心中,国家的根基才能树立坚固。《立报》所以揭举大众化的旗帜,其意义在于此,其自认为最大的使命,也在此。”[2]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通过报纸大众化“唤起民众”,通过“立己立人”进而“立国”乃至“立世界”。“我们不相信什么叫国运,我们相信,只有生息在这个团体中的全人类,共同奋斗,无论何种灾难,都自然可以度过。我们认为立己立人不仅不能分开,即立国也实已包括在立己的范围以内。我们要想树立一个良好的国家,我们就必先使每一国民,都知道本身对于国家的关系,怎么叫大家都能知道,这是我们创办立报唯一的目标,也就是我们今后最主要的使命。”从“不畏强暴”、“言论公正”、“不受津贴”、“消息灵确”的办报四原则到“报纸大众化”与“立己立人立国家”,成舍我自由主义的新闻理念经过不断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在此已经趋于成熟,形成了一种较有体系的自由主义报刊思想。
1949年2月内战即将落幕,胜负已分,作为长期的“无党无派的超然报纸”,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间报纸,长期坚持反对战争和暴力、不断呼吁和平、坚持自己的选择和声音的自由主义报纸,成舍我的“世界”报业托拉斯已无路可走,被接管停刊是它必然的命运。然而,“世界”必然以其独立的自由主义追求永存在历史的记忆中,成舍我这个名字和他的 “世界”报系也必然成为百年中国报业史上不可回避的话题。
四、办学: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
1952年底,中国政治局势的巨变已成定局,成舍我举家迁往台湾。然而,当时国民党当局为了便利统制言论,实施了所谓的“报禁”政策。这样,一直追求独立的自由报刊的成舍我在台湾继续办报的希望宣告破灭。在这种形势下,成舍我把其对自由主义新闻理想的满腔热忱全部倾注到新闻教育上面,于1956年9月在台北创办了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事实上,1932年和1942年成舍我已曾经先后在北平和广西桂林创办过“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和“桂林新闻专科学校”。但与台北的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所不同的是,北平新闻专科学校是鉴于当时记者的素质欠佳,为培养合适的新闻专业人才和印刷工人而设立的,桂林新闻专科学校主要是希望藉此帮助逃避日寇侵略流亡到广西的青年学子,让他们免于失学之苦。而台北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的设立,则是成舍我在不能创办报纸的情况下的“无奈之举”,成舍我把对自由主义新闻理想的追求移植到了新闻教育上面,“世新”成为延续其自由主义新闻理想的一个新的阵地和桥梁。
学校自1956年创办以来,快速发展,逐渐设立了报业行政、编辑采访、广播电视、公共关系、图书资料、电影制作、印刷摄影、观光宣导等8个科。在办学过程中,成舍我服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古训,秉承“德智双修、手脑并用”的办学理念,实行专业化的学校管理。同时,接纳不同意见,维护校园民主,使“世新”成为王晓波、陈鼓应等台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接纳地和思想堡垒。当时,由于台湾当局在政治上采取严格的管制政策,产生了不少“异议人士”。这些“异议人士”,大多是文化人,遭到当局的压制往往连教书的职位都保不住,成舍我对这些知识分子给予同情,先后接纳甚至可以说是庇护了一大批自由知识分子到校任教,让他们获得安身立命之所,最著名的就是王晓波、陈鼓应两位。台湾政治大学的王晓波教授在回忆时写道:“舍老以他的铁肩硬骨为我们担当政治的压力,在舍老的保护伞下,我们这些被政治迫害的知识分子仍能安心的教学研究,‘世新竟成为了在戒严时期,台湾唯的一‘自由学府。”
注释:
[1]黄侯兴:《成舍我的三个“世界”》,《传记文学》1998年第1期。
[2]《我们的宣言》,《立报》1935年9月20日。
(作者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