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国教育电视台将其台标由英文字母缩写“CETV”改为汉字“中国教育”,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特地致函表示感谢,致谢函同时指出,目前我国一些电视台台标大都采用英文,而不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法定的拼写形式,如央视台标CCTV英文China Central Television的缩写。这种状况不符合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的要求,不利于宣传。致谢函进而指出,我国约有20个电视频道(占总数40%)的台标需要修改。有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中央电视台,该台有关人士表示,已经沿用了数十年的央视台标非常珍贵,不可能轻易更改。此事立即引发网民热议,支持修改台标和反对修改的各执一端,相持不下。这篇文章便是围绕此事展开的议论。
作者显然是反对教育部关于修改台标的提议的。他的理由是:
第一, 台标修改与否无关宏旨,央视就是使用“CCTV”,其性质也不会有所改变。
第二, 一个台标使用至今,“蕴含巨大的有形或无形资产”,如果修改将会有很大损失。
第三, 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与国家不自信、文化不自信没有关系。
对同一现象有不同看法实属正常,不过在我看来,作者的一些观点似有偏颇之处。
首先,教育部关于修改台标的提议,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中关于“广播、电影、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的规定。这是国家层面的立法,具有显而易见的权威性。况且国家立法是国家整体战略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语言文字法更是与国家的语言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非可以否定该法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否则,作为国家大台,央视的“不可能轻易更改”就没有任何道理。为了降低人们对此事重要程度的认知与判断,作者举例说明央视对于地方电视台在许多方面不具“示范带头作用”(所举实例亦有偏颇之嫌),然而在我看来,仅就是否修改台标一事,央视对地方电视台一定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其次,确如作者所言,央视(以及地方电视台)的台标“蕴含巨大的有形或无形资产”。但是说到底,央视除了具有党和政府舆论工具的性质之外,还是经营性的文化单位,其台标蕴含的“资产”,是单位的“资产”,通过“资产”谋求的利益,绝大部分也是单位利益。那么,当单位个体利益与国家整体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只有说“不”才是唯一的选择吗?目前,为了扩大国际影响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行自己的语言文化战略,我国的汉语战略也在不断推进——200所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证明。而在此过程中,央视无疑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将逐步确立其国际中文大台的地位。既然如此,何不先从台标的“汉语化”做起呢?
再次,作者说他“理不清使用或是不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与自信有何关系”。我则认为,二者之间肯定是有关系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敞开国门,学习外语,全面引进西方国家的资金、技术、设备和其他先进的东西;我们自己则拿不出更多的东西形成对等交流。那时的中国虽然说不上完全不自信,却也没有足够的底气。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中国热”此伏彼起。过去只有我们学英语,现在外国人都来学汉语;过去我们借船出海,现在已经扬帆出海了。适应这种变化,我们应当调整以往在国际交流中的弱者心态,在语言文化及其传播上树立大国应有的自信。
作者又说,“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使用自己的语言就是文化自信,使用别人的语言就是文化不自信,那么,我们原本就不该学习西方……30年来延续着的改革开放也都应该否定才对”。这一推理显然是谬误的。学习和使用外语固然是改革开放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据此反推重视使用自己的语言就是对改革开放的否定,是不成立的。在此我们不妨套用一下作者的话:事情真有这么严重吗?央视的台标就非得是“CCTV”?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