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逆势中的升势”

2009-04-26 07:59陈益锋
中国新时代 2009年4期
关键词:总部基地金融

陈益锋

金融危机的爆发让许为平的工作计划提前了。“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战场,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像正常那样推进。”

许为平除了担任运营官的职责,更是总部基地“灵魂”的象征。

从最初的市场调研工作开始,许为平在这一片当年人们印象中的城乡结合部坚守了近十年时间。这期间,许为平就像一名传教士,四处游说着关于总部基地的创想和蓝图。

许为平坚持的“铁三条”——非公经济控股、占地面积上千亩、统一规划——显然已经超出了当年地方政府对于一般意义上房地产项目的理解。为了取得政府的理解和认可,许为平花费了两年时间。不可否认,许为平所坚持的总部基地目前已入驻400多家大中型企业,并成为北京南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引擎。

如同2003年总部基地轰动北京一样,总部基地金融港在金融危机时启动,这一大胆举动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然而就在外界翘首期盼之中,北京总部基地董事长许为平却带领自己的团队一起观看电影《大决战》全集。

“通过大决战,让我们的员工看到战略上的至高点。大决战的成功首先是战略上的成功。我们为金融港制定了一个成功的战略,但实现金融港要靠大量的战术方面的东西,通过大家的努力提高战术上的成功。还有一条,速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但战略确定以后,推进速度才是保证。”许为平深有感触地对《中国新时代》说。

在许为平最推崇的伟人中,成功指挥大决战的毛泽东是其中之一。“他在思想方面是一位杂家。他的战略思想、务实思想,哲学思想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也不能片面地去学习。”

除了战略高度,“速度”也是很多人对于总部基地崛起的惊叹。

六年前,总部基地仅仅是许为平脑海里的一张蓝图。按照许为平当时的设想,北京总部基地将建设500栋独立办公楼,每栋面积1000—5000平方米,这些总部楼将供单个企业作为总部所在地。如今,这一占地千亩的经济型地产规划正在迅速变成现实。

随着总部基地金融港的启动,许为平表示,“如果没有金融风暴,我们计划在3-4年的时间完成总部基地开发建设,现在我们一定在3年内完成,我有信心。这是压力产生动力,今年要把没有启动的区块全部启动,所以我组织大家看大决战,准备走向全中国了!”

金融港的启动让许为平变得更加忙碌,“按理说现在经济萧条,似乎应该不忙,有的企业想忙忙不起来。我却很充实,很多计划都提前了。”他说,“现在特别地忙就是因为要随时分析,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战场,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像正常那样推进就行了。”

业内人士对许为平的评价是:很睿智,很善于借势。

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北京将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并提出了“一主一辅三新四后台”的总体规划布局——即金融街为“一主”,CBD为“一辅”,“三新”、“ 四后台”分别为海淀中关村西区及西直门商圈地区、东二环交通商务区、丰台丽泽金融商务区以及海淀稻香湖、朝阳金盏、通州新城、西城德胜科技园。

北京政府建立金融中心的决心也让企业界嗅到了商机,而总部基地是其中反应最灵敏的企业——2008年12月18日,总部基地金融港正式启动。许为平表示,总部基地金融港就是要做完善和补充工作。

其实,许为平对于总部基地金融港的思考已经达半年之久甚至更久。他表示,对北京政府方面的决议以及相关领导的讲话,他已经读了很多遍,还请教了很多专家学者,并进行了多次调研。而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让他坚定了启动金融港的决心。

“我们考虑,这确实是危机中的机会,大家现在一片哀声,因为大家看到的都是不景气,其实除了房地产有些负面的情况,实体经济没有受很大的冲击。”许为平表示,“我认为在这样一片负面的环境之中更应该逆势而上,这就是优势。别说中国了,在美国也是有机会的,美国仍然有需求的市场和机会去捕捉。”

根据许为平的分析,金融港的市场需求不仅来自于总部基地的实体企业,更来自于全国甚至海外金融机构的理性需求。“金融港是为金融实体、金融的创新产业提供工作的港湾,其本身的市场需求是很大的。”许为平表示,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使得市场更需要理性化的选择。

“房租和不动产的投资性价比,显然是金融老板们很关注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经营下去。所以总部基地恰恰迎合了这样的市场需求。”许为平对于总部基地金融港的自身优势显得非常有信心,这样的底气则来自于他对中国经济的乐观态度。他表示尽管遭受外围经济的打压,但中国的经济仍然有复苏的机会。“作为一个企业就要去捕捉在逆势中的升势,如果找不到这个机会,你有可能就全是逆势。”

善于捕捉机会的许为平感觉到,总部基地金融港的定位不仅仅是对总部基地有益的补充,未来金融港湾将服务于北京,服务于中国经济。这也是应过金融危机,许为平做出的迅速调整。

《中国新时代》: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您对总部基地金融港将遇到的困难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

许为平:我认为在这样一片负面的环境之中更应该逆势而上,这就是优势。别说中国了,在美国也是有机会的。中国没有直接的金融危机也没有直接的经济危机,只是受到欧美的影响,所以中国有更多的空间,仍然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比如说金融街是国家性银行管理层的总部,那它怎么样赚钱啊,它靠千千万万的分支机构,就像麦当劳一样,银行也是要靠店去创造利润。所以,金融的分支机构有必要放在总部吗?没有必要。

恰恰还有一条,在这个形势下,市场更需要理性化的选择,金融创新的营业环境,这个理性就是性价比要更高,不像高速发展时,很多问题都会被掩盖掉。现在,很多企业都在降薪,一个重要的经营成本就是房租和不动产的投资性价比,这显然是老板们很关注的问题。金融港比CBD、金融街的租金,1/5都不到。性价比是企业最终的考量标准。真正的市场经济就是理性的,这种理性的表现就是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产品。

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战场,随时都在发生变化,所以不能像正常那样推进就行了。欧美金融的第二次海啸要来了,这次总体的体量要大于第一次。在第二次海啸来到以前,可能会有一个短暂的复苏期,就像股票市场,不要寄希望于买长线股票,只能短时间去捕捉短时间的机会。

我现在很充实,很多计划都提前了。最重要的是在危机时找到机会。还是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还是要发展。最好抵御风险的办法,就是如何在危机中找到机会,选对机会,然后快速地去发展,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上必须要超前。

所以我们现在没有被危机吓怕,也没有随波逐流,我们在危机中仍然很清楚地看到市场的巨大需求。

《中国新时代》:总部基地金融港的经营模式和前期的地产项目有哪些区别?

许为平:我们的模式不是卖楼,我们有自己的规划。目前我们几十栋楼体的1、2、3层全部是银行的前端,包括私人银行、个人理财、机构投资、机构理财等业务。这些只占到1/5的部分,约有50多个经营部,招商对象的定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是外资银行在北京的办事机构,以及外地银行在北京的办事机构。在北京,外资银行有几十家了,他们在哪里扎堆?没有。当然外资银行只是一方面,外地进京银行,各省市都有自己的银行。

中国银行比起美国还很少,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看到了我们不足的地方。我认为未来中国的一个很重要的机遇就是金融的高速发展,这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只有通过银行才能把纸币转化为新的生产力。

因此,我们对金融港的招商是有所分析的,不仅仅是销售楼盘。比如我们对金融企业不实行卖楼,而是租赁。金融企业不像我们西区招商的很多大中型企业,他们需要强大的不动产作为支撑,而金融企业具有自身特殊性,本身他们就是服务企业,银行不可能把总部搬迁过来,只能在各地分设机构,买楼的意义不大也不现实,因为银行要在当地赚到钱以后,才会在当地买楼,所以我们决定租赁给银行,而且租金很便宜,这就非常有诱惑力。比如明明8元一平米。我可能收2元。

此外,还有5/6左右,即80%是留给大中型企业的。我们的定位是“金融的港湾,总部的基地”。我们不仅仅是做金融,也不仅仅是企业总部,而是相互补充。未来金融港湾将服务于北京,服务于中国经济。

《中国新时代》:您提到总部基地金融港的高性价比和便宜的租金非常具有诱惑力,但对开发商一方,是否意味着利润的降低呢?

许为平:我们的金融港还有一个优势就是背靠各个公司的总部,不要吗?都想要。这都是优势。银行在京的营业部,如果都能集中起来,我自己估计是四五十家,这样的规模化优势就会带动更多的银行进入,而银行又会拉动企业总部入驻。

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可能利润降低了,但我要赢得战略上的成功,比如实体企业买楼的速度也会加快,随着时间的发展我们也会赚钱。不要想着一口就吃成胖子,不可能的。凡事需要时间培育,低开高走嘛。

《中国新时代》:总部基地开发及运营的六年时间里,您觉得有哪些可以延续和推广的经验?

许为平:首先我们运作企业时刻要以市场为先导,这个是真理,必须要按市场规律去做,必须时刻按客户需求去想、去做。此外,需要一个企业机制的保障。总部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总部基地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总部基地是外资控股,我代表外资。在操作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时刻按照市场的机制,加以配备。

国有、政府、非公经济同时得益,甚至最大的得益者是政府,而且带动了城市区域经济的发展。这需要政府在发展上处于高端境界,敢于放之于市场,同时又能把握。我认为总部基地的成功,就一句话,它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运作,但其背后需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所以总部基地是一种现象,它总结了多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的开发经验,但此前大部分都是政府投资、开发和招商。但在总部基地,政府的角色更多的是行政事务,市场的事务由企业来做,这也是政企分家合作的一个探索,在机制和模式上的探索。

《中国新时代》:从总部基地的发展势头来看,经济型地产是否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许为平:我觉得总部基地走出了中国房地产的一种创新模式。目前房地产大多都是住宅型地产。总部基地本身就是一个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但是源头和目的不一样,所以结果也不一样。

经济型地产主要针对发展经济,以前都纳入政府行为,不纳入房地产,比如奥运会的建筑工程都放到政府的肩膀上,包袱和压力很大,但如果按照市场经济来做,从源头上就可以规划好,比如建造的时候就引导企业进入,包括今后的经营开发等。

中国房地产经过经济危机,也会发生转变,向经济型地产转变。发展经济原来都是政府的任务,很多工程在源头就应该想着在将来如何获利,回收成本。咱们看亦庄经济开发区,20年来从起步开始都是政府在投资,20年多辛苦啊!战线很长。

之前没有把经济性地产纳入地产范围,这都是因为政府在操作。从规划、建设一级开发,后来也改了,开始卖地,一小块地卖出去,也形成不了规模。这种现象在中国是个普遍现象。地产开发就是地产开发,只不过是定位不一样,政府可以引导和参与,制定政策,但不要去取代。因此,总部基地在中国地产业里起了一个标杆的作用,可以这样说。

《中国新时代》:作为行业内的一个标杆,总部基地发展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和阻力?

许为平:最困难是开始的时候。我记得奠基典礼的时候(2003年),丰台区书记和常委开会,我在会上就像一个传教士,想方设法让大家相信你。

当时游说的工作时间较长,现在启动金融港就容易多了,只用了两周时间,当初用了好几年,和政府谈判从2000年开始,2002年签合同,其间反反复复,但我很坚持自己的观点,我要做大规模,必须要很大规模,但政府当时只想提供300亩地,应该说已经很大了,但我坚持:必须是1000亩。此外我坚持统一规划,政府不能干扰,还有就是外资控股,就这个“铁三条”谈了很久,整整花了两年的时间。

盖楼是有形的,但思想是无形的。决定因素都在思想,成败也在思想。当时要是软弱一点,退了一步,就不行了。所以我对金融海啸还是很乐观的,战略上我是藐视它的,就算我现在身处美国,都赔光了,我也不会害怕,况且我们也没怎么输钱,损失也不是很大,只是增加了我们招商中的难度。

猜你喜欢
总部基地金融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RAYDATA总部办公室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Bloomberg欧洲新总部
Adobe总部改造
我的基地我的连
Dave&Bella办公总部
P2P金融解读
金融扶贫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