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要想得高分,必须想方设法使文章新鲜脱俗,尽量减少阅卷者的审美疲劳。那么,怎样才能减少审美疲劳?如果能做到以下三点,就会有收获。
一、抓小放大
唯其小,故有新;唯其小,故能集中笔墨,议论深入,叙述鲜活。如此抓小放大,大题小做,就不再有空洞肤浅、难以落笔之忧,文章也见厚实与出新。如以“瞬间”为话题,一考生写道:
观赏流星雨的那份激动——无可比拟,那份陶醉——无言以喻,那份欣慰——无尽回味,那份感觉——无可替代!
那瞬间的景象不只因为流星的美丽而美丽,它蕴涵着那划落的一瞬间所揭示的真谛,比起恒星,我更欣赏流星那瞬间即逝的美丽。
一只河蚌牺牲了自己全部的生命,只为酝酿出光彩夺目的珍珠;玫瑰已经花谢香逝,但它已尽力地飞翔过,它无悔。青春少年,何须留有遗憾!殊不知只有追求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才能用心体会到那份瞬间即逝的美丽与精彩。
一鼓作气写了三种瞬间,800字的文章,没有讲透一个点,如是角度过大,就难以集中笔墨,写来就空洞乏味,文章也就缺失了清晰的思想和情感的力度。再看另一考生写的《尴尬瞬间》:
语文课上,我正随着林黛玉在荣国府转得晕头转向,忽然感觉后桌伸出一只脚碰了碰我的脚。低头看时,一只白运动鞋缩了回去。片刻,那只鞋又伸过来蹭到了我的脚,还未待它缩回,我瞅准了使劲一踩,一阵强忍的微弱沉吟之后,那只脚狼狈地逃了回去。
我再也没有情绪去理会林妹妹了,心里恼火得要命:看上去挺老实,原来心挺歪的!怪不得每次照面,他都微笑着先打招呼,眼睛好像总盯着我。还有那次我跟同桌说我爱看名著,第二天他就借我两本,什么意思嘛!不安好心!……
好容易熬到了下课,我忙不迭地要站起身出去透透空气,谁知,刚一站起来,嘎巴一声,吓了一跳,低头看时,一支钢笔被踩得粉碎,痛苦地躺在我的脚边。
天哪,那是他的……
此文抓住了一个小小的切口,再现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显得真切自然,题材新颖而脱俗,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生活气息真实浓郁,予人情之震撼。真可谓一花一世界,一滴水见光辉。
二、避实就虚
转换角度,换用虚拟的视角来审视现实,再现生活,以虚拟的材料来承载自己对社会对命题的思考,文章也就能新鲜脱俗,不再有失却亮点之忧。如以“____的期待”为题,有位考生写的《百元假钞的期待》:
我多么期待人们把我关起锁起甚至将我毁灭呀。我诞生在一间阴暗的地下室里,我的主人用我换来了一斤芹菜以及大把零碎的纸币,然后,他拍拍屁股就走了。不多久,我就听到菜农的一声惊呼:“天啊,是假钱!”深重的罪恶感随着这声惊呼漫上我的心田,漂亮的衣裙也似涂上了一层污渍。“把我交给银行吧,那儿才是我的归宿。”我在心里期待着呐喊着,可是没人听见。菜农把我拿在手里反复揉搓,然后,他走向一家忙碌的肉店,用我换了一斤肉……人们发现“我”是假钞,几分痛苦几分愤恨,但都设法将“我”易手他人,我的一次次期待都落空,我有了沉重的负罪感。目睹农民痛苦的表情,闻听老板愤怒的责骂,我心在滴血,我多么期待有人来救救我,把我送到银行,哪怕是派出所……
这篇文章选用虚拟视角,采用拟人手法,赋予“钞票”以人的行为与思想,如此避实就虚,幽默而令人玩味。
再如《小白杨的期待》:我是一棵小白杨,我对人类有着热切的期待。我看到人们不断地砍伐我的同类,砍掉了我的爷爷奶奶,砍掉了我的父母,现在还想砍掉才来到世上不到三四年的我。我碍着人类什么了,我为人类储蓄水分,为人类带来绿色与清新的空气,更为人类遏止了水土的流失,让他们不再为暴雨为大风而忧惧。而如今,土黄了,山小了,人们喝水洗衣都成问题了。据说现在人们有些急有些怕了,计划将山林承包下去,让人明确管理,我有了希望与期待。前天就见好多人在我身边指指点点,听到他们的喘气声,感受到他们温暖的抚摸,我心热了,我多么期待社会的改革,能给我们植物留一点空间,好好善待我们,能给人类的子孙留下绿荫,让我们与人类的子孙和谐共处……
此文从物的视角审视人类现实,表达对绿色的期待与对社会的期待,文章也就有了较高的审美价值,也就清新脱俗,彰显灵趣亮点,实乃避实就虚,新鲜脱俗,言在此而意在彼,达到预期之效果了。
三、切角另选
转换切入角度,避绕常见的正面视角,文章便清新脱俗,情趣盈生,突显写作的睿智与灵气。如2006年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很多同学都在写故宫的建筑、四合院的格局、天桥的杂耍、胡同小贩的吆喝、琉璃厂的书画、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等等,这些都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它们都可以称作该城市的符号,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如此写来,文章难以写出鲜明的个性,也就难以脱俗出新。我的语文课代表富超杰则以老舍的作品作为北京的符号,并切换到副题上,以《老舍与北京 》入题,立刻给阅卷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请看开头两段:
我看见祥子手里拨弄着现洋,心中盘算着买车,嘴里念叨着自己的小九九,身旁老北京洋车黑漆漆的车身、亮晶晶的瓦圈,闪着光;我看见王顺发忙着擦桌子码茶碗招呼客人,手里拎着老北京的大茶壶,壶嘴徐徐吐着水雾;我看见祁家正房的清水脊子旁石榴正红,天井的八仙桌上老北京的兔儿爷昂首挺胸,老太爷微笑点头;我看见沙子龙直视徒众一言不发,心中暗道:“不传!不传!”,堂前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静静倚立墙角,与主人遥相呼应……
读老舍先生的书,仿佛被书中人物引领着,游览北京的街巷,呼吸北京的气息,欣赏北京的色彩,聆听北京的节奏,感受北京的心情……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老北京的符号啊!
……
老舍先生出过国,留过洋,他自然懂得时代终究会推动“老北京”变成“新北京”,这是一种欣喜与哀婉交织的复杂情感。这种情感也常常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来。——《四世同堂》的主人公瑞宣,喜欢逛八面槽、大栅栏、琉璃厂,可他也惋叹“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店铺都会消失”。正因为此,老舍先生在新时代北京的舞台上,努力创造着新北京的语言和形象,创造着新北京的符号。
于是,作为北京符号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老舍先生,也成为了北京历史与现实的,北京人眼里与心中的,一座永恒的丰碑。
本文切角另选,巧妙地选用“老舍与北京”这个“京味儿”浓厚的材料,浓墨重彩地铺叙老舍和北京符号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立意深刻,见解独特,开合自如,尽显张力。其特点有三:首先,工笔描摹,巧连意象。巧妙地将“老北京”种种意象、老舍的作品与“老北京的符号”连缀起来。文章开头运用四个排比句式“我看见……”将老舍四部作品《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断魂枪》的主要人物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并自然而然地与“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挂钩:老北京洋车、老北京的大茶壶、老北京的兔儿爷、老北京那只镖局长枪,引领读者到老舍创造的“老北京”历史文化世界的深处走上一个“来回”,真切感受一下“老北京”独特的韵味与风致。其次,引述事例,一箭双雕。一是老舍的原汁原味的语言让读者真切领略到大作家对于老北京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受;二是告诉读者要了解老舍的作品,熟谙“老北京的符号”。再次,知人论世,深化主题。人们读着老舍作品,“更无比地爱着北京”,才可能成为北京符号的代言人。在千字之内,作者能够将老舍“作为北京符号的发现者、热爱者和创造者”的一面点面结合地展现出来,且不乏对于老舍及作品的独特认知,显示了作者对于老舍及作品的热爱及深入探究。这正是语文新课改的目标方向。
综上所述,一篇作文,若能抓住其中一点,亮出自己独特的写作个性;或情感真实、气势充沛、诗意浓郁;或语言优雅,词采华美,感染读者。就会新鲜脱俗,趣韵绵长,尽见艺术张力,吸引读者。愿爱好习作者用睿智去锻造,借灵气去吸引读者吧。
王永西,语文教师,现居北京。本文编校:晓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