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课标实质 加强整合教学

2009-04-24 09:51朱克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4期
关键词:人文新课程评价

我省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语文老师以满腔的热情迎接新课程,以积极的态度实施新课程。三年来,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一些课程理念在课堂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一言堂”的课堂正在逐步消失,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了起来等。但是,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也还存在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地解决,将直接影响新课程的实施质量,影响新课程向纵深发展。

本学期,是我省新课程实施的第二个轮回,为总结上一轮实施过程中的得失,探寻有效途径,我们教研人员深入课堂,加大调研的力度,在全市高一、高二年级共听课一百多节。我们对所听的课从不同角度作了分析:从执教的对象来看,有多年从事高中教学工作、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有参加过前轮实验的老师,也有刚出校门走上讲台、教学经验是一张“白纸”的新教师;从上课的性质来看,有随堂听的,有研究课,有对外公开课等。这些课或多或少地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教学实践中,部分老师对课改的理念理解不透彻,角色的转变不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学生在课堂上仍未得到应有尊重,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只是一种点缀。

第二、有些语文教师对新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研究不够,学法指导不能到位。笔者曾听到一节课,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120秒内快速阅读《阿Q正传》(中篇小说)并思考九大问题。课堂教学情况及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还有一位老师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让学生读了八遍书,要求读出感情,但最后学生仍把握不住诗歌中的感情。原因何在?老师没有指导学生该如何读才能读出情感。

第三、不能按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教学理念,真正设计好教与学的活动,不善于将教与学双方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成为统一的和谐的流畅的教学过程,教法、学法自然地渗透其中。

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正确处理备课预设与动态生成的关系,充分有效地利用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既清晰地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懂得如何去解决问题,完成智慧技能的建构,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和能力。

第五、曲解新课程理念,曲解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不恰当地运用一些教学方法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不管需要与否,也不管效果如何,让学生唱歌、做游戏、画图画、演戏等等,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

第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滥用,不管教学实际是否需要,一堂语文课,从头至尾都要用,有的简直成了多媒体课件放映课。二是用得不好,效果不佳,忽视语言实践和思维训练,忘了语文课是语言课。

第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处理不当。或只重视“工具性”,或只强调“人文性”。

第八、课堂缺少整合,专题灵魂和板块意识突出不够。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在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中特别强调以下做法:

一、要处理好常规与创新的关系

一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确实存在弊端,教师的“一讲到底”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师生“一问一答”剥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前的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拨式、讨论式教学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的传统,如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四式教学法”等。我们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那种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一言堂”、“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的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

但不管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的味道来,这个“味道”首先要通过“语言”来品味。而从我们听的多节课来看,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课堂上常常见到的是一些海阔天空、不着边际的所谓的人文教育。这种现象的出现,不能完全归因于教材或者“课标”,广大语文老师还应从主观上去找原因。我们有些老师未真正领会教材编写组“力求使每一板块的学习要求和活动设计,都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本位,在语文学习和语文活动的过程中自然地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而坚决避免把人文教育作为学习的主要任务……”的编写意图,未能真正地与编者、教材进行对话。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教师要与新课程一起成长”。我们要多研究教材,加强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资源。譬如,每一专题、每一板块,甚至是每一篇文章,基础知识方面应作哪些要求,哪些字词要会读会写、要积累,哪些文章、文段要多读、多感悟,甚至读到什么程度都应有相关的要求。“要从语言入手,通过语言的学习感悟,让学生在获得语文基本能力的同时,也获得人文教养。”同时,我们还要认真学习《课标》,领会其精神实质。要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张皮”。

二、加强课题研究,探索课堂模式

为积极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成立了由教研员牵头的《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努力探索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1、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必须以新课程的教学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实践,教学必须从传统的“三个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以“教”定学,转变为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以学生个体发展为本,因“人”施教,灵活教学,优化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是一种充分体现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甚至选择学习地点。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施教分层的个性化教学操作策略。

3、转变考试和评价方式,传统的僵化的考试方式及评价体系存在许多弊端,严重束缚着语文教学的多样化、个性化,违背了语文教育“人文性"精神,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现在,新的课程标准在评价指标体系上作了较大的变革,主张“多元化”“重发展”的评价方式。它制定了“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和“五个方面”(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工具,评价的指标也由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手段以质性评定取代和统整量化评定,评价的功能由注重甄别转向注重发展,注重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在注重对结果进行评价的同时也注重对过程的评价。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有利于个体发展,使语文教学评价走向全面、合理。

三、深入理解编写意图,加强整合教学

为有效推进新课程在我市积极稳妥、扎实有效地实施,我们教研员深入课堂,积极参与课堂研究性教学。本学期,我们已在全市各校共上课二十节。我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与老师、学生一道进行探讨,才能与老师们进行对话,才能更好地引导老师们与编者对话,与教材对话。

我们知道,苏教版的教科书力图在内容、结构和体系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以“专题”统摄内容,以“板块”组织教学,同时强调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这是苏教版教科书的特点,也是它的亮点。教科书编写组的老师说:“普通高中课程每个科目由若干模块组成。我们认为,模块式的教科书的编写,首先要把握的就是整合的理念。”“每个专题由两至三个学习板块组成。每个板块由有关选文及其他相关学习材料组成,板块的出现,突破了一篇一课的陈式,形成了一个小模块。”“内容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经过合理整合,单元编排没有灵魂,势必造成教师把眼光落在单课教学上,造成语文教学的低效,其价值也就很有限。”从以上的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整合”的重要性。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注重整合的很少。在笔者所听的课中,除了一节是在教研人员的要求和示范下有些整合味道的课外,其余的皆为单篇教学,和传统意义上的课毫无二致,费时、费力,且效果不明显。

为了更清楚地理解“整合”的含义,试以“必修一”第三专题为例来加以说明。

本专题由两个板块组成,共选了5篇散文,诗文优美,人文突出,内蕴丰厚。“教参”安排了7课时(包括作文为9课时),那么,我们该如何来组织学习呢?我认为,备课时首先从内容上考虑,要突出“专题”灵魂和“板块”意识,不管你用何种方法来组织学习,都要突出“月是故乡明”这一点。然后是考虑组织学习的手段,我认为,本专题散文多且较长,要在有限的时空内完成教学任务且有效果,最适宜的办法是“整合”。譬如第一板块,要通过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文本,让学生来体会文学作品是怎样来抒写“思乡”的。要让学生研习文本,从文中找出具体的描写“思乡”的句子加以体会。《乡土情结》《我心归去》《前方》三篇优美散文是怎样来抒写漂泊在外的游子那种思乡情结的。《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两文是怎样来抒写故乡留在心头的那种永恒的记忆的。这样使人文的教育不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人文也就不空洞了。“语文”的教学和“人文”教育才能真正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一张皮”。

说句实在话,任何新生事物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是正常的,有时,问题也是宝贵的资源。有些问题的出现,不是我们老师的基本功不好,素质不高,也不是我们广大语文老师头脑中没有新课程的理念,而是他们有种种考虑,最实在的问题就是教学评价的问题。“一张试卷定终身”是近期内无人能改变的格局,因而,教学评价是制约新课程实施的“瓶颈”,也是很多老师处于徘徊、观望状态的真正原因。

朱克华,语文教研员,现居江苏溧阳。本文编校:覃少平。

猜你喜欢
人文新课程评价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浅议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模块的主要教学策略
2019年全国高考新课程Ⅰ卷生物试题分析与启示
第二届“我即语文”教学奖颁奖典礼暨新课程研讨会在福州一中举行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人文社科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