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是衡量中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内容。如何加强二者关系的研究,如何提高中学生这两方面的能力,的确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深思。
一、读说结合训练的重要性
读和说结合训练能够增强人的记忆力。由于“读”后需要口头表达,所以学生在摄取信息时,会有目的地进行重点阅读,加强记忆,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痕迹。二十年前,笔者将《狼来了》的故事读给三个初中生听,并提醒其中一位学生准备复述。五分钟以后,我要求三位学生分别进行复述,其中被提醒准备复述者说得最完整,最生动,他把文中的不少句子都能背出来了。这说明,有意识地读说结合训练能强化人的记忆。读说结合训练能增强人的表达力,尤其能增强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这一点不言而喻。在这里笔者想着重指出的是:读说结合能培养中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其创造思维的重要途径;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发现、发明、创造、革新等活动。在学完《社戏》《范进中举》等小说后,教师都可让学生口述“我”和宏儿以及胡屠户在女婿中举“以后的事情”,让学生口头交流,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许多国家都对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说话)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美国要求初中生能“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听众选择和扩大恰当词汇”进行说话,“口头描述一系列复杂的说明,且组织有条理,表达清楚”;加拿大要求学生能开展口头报告、会议采访、情景剧等活动。笔者认为,这些活动都离不开阅读。
不管是就读说的作用来看,还是从国外对学生口语的要求来看,我们都可以发现读说结合训练的重要性。
二、加强中学生口语交际和阅读研究的紧迫性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广大中小学生涉及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阅读对象:报纸、杂志、光盘、网络……涉及面虽然很广,但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却仍然较差,病句比比皆是,俯拾可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人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提高,农村农民的收入在逐渐改善,可以这样讲,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不得不否认这一举世瞩目的变化……(政治课上一位初三学生的口头阐述题)。”在学生与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出口成脏”者也不在少数,网络语言令人费解:“偶今天作业很多,没时间陪你去夜袭沙漠侠客了,886!”“呀,你的作业字迹秀丽,酷毙啦(大概是‘酷了还要被‘枪毙吧——笑话)”口语交际中语言不规范、毛病百出的现象真的令语文教学工作者担忧。口语交际的基础就是“说”,而“说”的状况到底如何?不少学生素质大抵如此而已。
另一方面,中小学生虽然阅读面很广,但是在阅读过程中,他们只图量多,只图速度,只图形式,所以阅读的质量比较差。《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自然选择进程缓慢,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显示它的作用。人工选择大大加快了它的进程,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果。例如牡丹,由自然选择费了亿万年造成的野生原种,花是单瓣的,花色也只有粉红的一种。经过人工栽培,仅就北宋中叶(11世纪)那一个时期来说吧,几十年工夫,就由单瓣创造出多叶、千叶(重瓣)、楼子(花心突起)、并蒂等各种不同的姿态;由粉红创造出深红、肉红、紫色、墨紫、黄色、白色等各种不同的美丽色彩。再如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只有八个红色花瓣。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却已有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又如虞美人,经过培养,已有红、黄、橙、白各种颜色,却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19世纪末,美国的著名园艺育种家蒲班克,发现一株花瓣上好似有一层烟雾的虞美人,经过特意培养,到20世纪初,便育成了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虞美人,为花卉园艺增添了新的品种。”一位老师让学生归纳这段文字说明的内容,居然有35%的学生认为这段文字说明“自然选择进程比较慢”,还有27%的学生认为是“人工选择的历史”。其实这段文字说明了人工选择在加快花色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或者说人工选择优于自然选择。老师又追问: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令人堪忧的是:47人中只有3个人答对!其实这段文字“总——分”结构非常清晰。先总说人工选择“大大加快”花色变化的过程,且时间较慢。接下来文章举了三个例子(阅读时值得关注的标志性词语是:“例如”、“再如”、“又如”分别说明“人工选择”的作用)。第一个侧重讲时间短、姿态多、颜色异;第二个侧重讲形状多、颜色异;第三个例子侧重讲“增添了新的品种”。这三个例子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人工选择的作用。但为什么这么多学生对文章结构(写作思路)不理解呢——学生不会阅读。
在执教《孔乙己》时,一位教师让学生用15分钟时间,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课文:全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基本上答到点子上的人只有30%。
这些现象着实让我们语文教师深思。
三、阅读与口语交际的互相关联性
我们是否能从口语交际与阅读的联系上,找到突破口,来提高中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呢?
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说”乃至于“口语交际”是先于阅读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婴儿呱呱坠地不久,便会用“哇”的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快,向父母传达自己的信息;到了周岁以后,便慢慢用简单的语言和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与父母、周边的人进行交流。但是,此时的婴儿、幼儿是不具备阅读能力的,直到上了幼儿园以后,才会读读拼音字母、简单数字等。由此可见,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远远早于阅读能力。但如果一个孩子缺少阅读训练,那么口语交际能力就难以提高。
(一)阅读对于口语交际的促进作用
阅读是人与人之间进行口语交际的基础。阅读使人增加知识,使人增加口语交际的素材。例如:我们阅读了这样一个传说,一个大盗贼被判处死刑。临刑前,他母亲哭得很伤心。罪犯回过头来对老母说:“你过来,我有一句话对你说。”当他母亲走上前听他讲话时,他冷不防地把他母亲耳朵咬了下来。母亲惊呆了,只听罪犯对母亲说:“都是你!要是在我第一次偷东西时,你狠狠地批评我,我怎会落得这个下场呢?”那么,我们在进行口语交际讲到“防微杜渐”的重要性时,便可引用这个例子来说明道理。所以大量的阅读材料丰富了我们的口语交际的素材,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质量。
不断的阅读,也使中小学生增加了词汇量。台湾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来大陆访问时,希望中共与国民党一起“为两岸人民谋福祉”。之后“福祉”二字在各大媒体上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在阅读各大媒体信息时,中央领导人在接见台湾有关代表团以及东南亚有关代表团时就常常用到这一词语。其实,为人民谋福祉,就是造福于人民的意思,中学生口语交际和作文时完全可以运用。
阅读可以使口语交际更加缜密。一次,笔者邻居家小孩兴高采烈地告诉我:“叔叔,今天我吃了一碗大饭!”我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意思?“饭”还有大小之分吗?我思忖片刻后终于明白了:他吃了一大碗饭!“碗”才有大小之分!尽管是二十年前的事了,但至今令我记忆犹前!这是孩子没有接触多少阅读材料的缘故,是他缺乏语感的缘故,是他还不明白基本的语法知识的缘故。如果他后来读得多了,又学了语法知识,一定会明白“大”是形容词,可作定语,修饰“饭”不恰当,因为“饭”无大小之分;只可修饰“碗”,因为“碗”有大小之分,所以它可作“碗”的定语。阅读文章时,文章中的词语在限制和修饰上的作用,会给学生以启迪,使他们在说话过程中,或者在与人交际时注意说得准确严密。例如,在《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白求恩:“从前线回来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其中“没有一个不”是“全部”之意,但因为是双重否定,所以更加肯定,给予白求恩精神(对人民极端热情,对工作极端的负责任)高度评价。学生在学过这篇文章后,相信在口语交际中也会创造性运用,也会评价别人的讲话:2008年,全国青歌赛中,余秋雨在评价哈萨克女歌手说的《感谢》故事时说:“你讲的故事不错,唱到最后一名,可能影响到全班成绩,但老师鼓励你,也许会改变你人生道路。社会上很有这样的例子”。第二天学生就告诉我,他们觉得余秋雨用“很有”不妥,“很”经常修饰形容词,而不修饰动词,可讲成“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给予他们鼓励:名人说话也有不妥之处,你们讲得很对。
阅读能使学生说得更生动。口语交际中,做到“说得生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向生活学习,向父母、周边人学习外,还可以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增强自己的口语交际的技巧。说得生动可以用比喻的方法,例如在谈石榴的果实时,我们可以这样说:到了果实累累的秋天,石榴“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便是学习了郭沫若的《石榴》后的收获。我们可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进行口语交际。在要辩证地看待“宽容”时,我们可以借用《多一些宽容》中的句子:“我们所讲的宽容并不是无原则的迁就,并不是主张善恶兼容,与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和平共处……”其中的“和平共处”就使说话更加生动形象。还可以用引用的手法来进行口语交际。平时说话中,我们可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名人名言来增添说话的亮点。教育别人树立雄心壮志时,可讲: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教育别人要勤奋学习时,可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样,恰当的引用,就使自己的说话添色不少——这便是阅读的功劳。
阅读是边看书边思考的过程,有助于人说话更趋于理性。阅读是眼、手、脑并用的过程,有时还要动口朗读。在阅读时,尤其要要求学生用脑思考,这样就可以促使他们用材料中的内容来比照自己,激励自己。《三国演义》中张飞的讲话性急粗莽,不顾情面;而刘备讲话则以情动人,进退有余,委婉有加。孰优孰劣?学生阅读后自然会把握好分寸,在说话时注意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口头表达的能力也不是一味地受阅读的影响,它也会对阅读能力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说”能促使学生读得更加细致。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力求新颖、有力,往往会去阅读别人的文章,看看别人是如何论述的,这时就离不开读。在阅读别人文章时,说话者会考虑,哪些观点能为我所用,哪些名言我可引用,哪些句子可以打动别人,所以说话者读得就自然仔细了。
“说”能促使学生读得更有目的。倘若我们围绕某一话题进行演讲或辩论,我们一定会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有关材料。例如,我们如果要参加一场关于“改革开放形势下要不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讨论,学生肯定会有目的地去寻找这一主题方面的材料。他们会找到语文书上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也会找到历史书上不少事例:唐玄宗骄奢荒唐,引起“安史之乱”,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从此走向衰败;洪秀全精心构筑了太平天国,却在纸醉金迷中失去了斗志,理想的天国也随风而逝……同时学生通过上网搜索,会查到越王勾践历尽磨难,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终于打败吴国,重振国威的事例;也可查到“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等名言。这样“说”就促使学生有目的地去查找阅读。这样的阅读既节省了时间,又有针对性。
“说”也可以促使学生重视阅读,形成自己的特点。有些中学生感慨自己说话别人难以理解,在口语交际中常闹些笑话,这样的学生要正视自己“说”的现状,要多读一些规范性的文章。还有些学生想在与他人口语交际中说得生动幽默些,教师可以指导他们多阅读林语堂、萧伯纳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能让人感到妙语联珠,妙处横生,相信学生在阅读时会会心地一笑,甚至于捧腹大笑,会有自己的心得。还可以让学生多读一些笑话,讽刺与幽默的内容,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特点——“说”促使学生多读,有侧重点地阅读,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四、阅读与说话结合训练的可行性
阅读与说话要加强联系,并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读说能力,那么,有哪些策略呢?
阅读全文,说全文大意。中外文学中,有不少作品适合于青少年学生阅读,例如《西游记》《格林童话》等。有些长篇小说,适宜让学生在寒暑假中阅读,也可让他们在国庆长假中看完。但也有些故事集,有不少相对独立的小故事,可以让学生平时一天或几天读一个小故事,然后要求他们在班级中进行复述。例如《伊索寓言》就比较短小,让学生每天读一则,第二天在教室里讲给大家听,其他同学一定会兴趣盎然。
说某部作品的某部分情节。有些作品因为理解难易不一的原因,或者主要精华部分集中在某几个章节,我们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阅读某些部分。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洞中历险》,要求学生讲述主要情节,让他们讲述体现索亚勇敢、互助精神的内容。
读作品的精彩片段,说它的艺术特点。不少优秀作品之所以优秀,主要是得力于不少精彩片段,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正确阅读欣赏,准确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中学生的说话能力。在学习《范进中举》时,可要求学生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进行对比。范进中举前,胡屠户说:“如今不知因我积了甚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在范进家他喝得醺醺的,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并说范进是尖嘴猴腮。范进中举后,他夸奖范进是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帮女婿衣裳后襟“扯了几十回”。学生们通过阅读前后对比处,觉得胡屠户的“言”厚颜无耻,令人作呕;胡屠户的“行”趋炎附势,前倨后恭。他们对作品的艺术特色肯定会说得恰到好处。
阅读教学给口语交际的“说”提供了大量的练习机会。在阅读教学的有关环节中,可安排口语交际练习,如口头质疑、复述故事情节、小组讨论等。在讨论孔乙己后来的命运时,笔者的学生有的说他能自食其力了;有的说孔乙己出国赚了大钱,回国娶了两房太太;有的说孔乙己用手“走”回家后,在风雪交加的夜晚悲惨地离开了人间。我让学生再次讨论交流,谈自己的看法,最终大家认为第三种说法比较符合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也可以通过对所学的文本内容进行辩论、对话等,让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学过《愚公移山》后,笔者让学生辩论:愚公到底愚不愚?思维活跃的学生引用原文内容进行辩论,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在辩论中对文本内容掌握得更加扎实了。
当然,在阅读文本和口语交际(“说”是重要的内容)结合训练方面,有一个时间问题。笔者认为,除了在语文课堂上训练外,还可利用校本课程课、综合实践课、班队活动课进行训练。
我想,加强读说之间关系的研究,采取恰当的策略,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一定会提高学生阅读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江建林,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现居江苏常州。本文编校:老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