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婚代职”不应是女大学生的人生出路

2009-04-23 08:12杨红兵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9年3期
关键词:婚恋观婚恋大学生

杨红兵

近日,华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学风就女大学生婚恋观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了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等广州主要高校的1700名学生。调查显示,由于近几年就业压力骤增,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更为现实,不少人受“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心态影响,临近毕业时没有努力去谋职,而是选择去征婚。而这部分大学生的征婚标准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物欲化、功利性,有征婚广告这样要求男方:“有房有车无贷,还要包工作”;二是回归传统意向明显,“当家庭主妇”“做全职太太”等婚恋观占比重大;三是呈蔓延态势,以广东为例,在校女大学生征婚并不是个别行为,已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四是征婚的路径多样,或找婚介所,或在报纸刊登征婚广告,或建立征婚网站。以此观之,与其说女大学生急于征婚是就业难“惹的祸”,毋宁说是现代社会这一群体中某种婚恋观的表现。

探究这一婚恋观的成因,至少有以下四点:一是商品经济大潮冲蚀了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社会上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现象浸染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一些女大学生萌生出登上社会金字塔顶的强烈渴望。二是一些父母从小就给女孩反复灌输“现实”“背景”“档次”等世俗关键词,亲戚朋友、同窗之间纷纷流传身边与财富、权势挂钩的婚事,渲染物欲化的功利婚恋氛围;三是在就业市场的挤压之下,女大学生由于受到自身的性别角色带来的种种现实困扰,就业信心进一步下降;四是在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市场竞争公平性有待提高的当下,个人独自拼搏的周期长、见效慢。客观上讲,由社会底层向上层攀越的通道偏狭,机遇少,阻力大,加上自身虚荣、浮躁、追求享受的心态驱动,使不少女大学生舍弃了独立奋斗之路,开始寻找能够一劳永逸的“终南捷径”。

对此现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师张亚指出:“大学生通过自己的奋斗寻找幸福更好。如果一开始就看重物质生活,感情基础也会比较薄弱,真有什么婚外情、感情破裂的话,只会伤害到自己。”斯言不谬,没有感情的婚恋是易碎品,难以持久。一些女大学生虽然可能找到功利靠山或“饭票”,但这样的“名利”丈夫不知你对其禀性了解多少?他与你能否性情相合?很难想象,这种不考虑感情基础的婚姻究竟有多高的幸福指数。一旦女方今日的靓丽不再,人老珠黄,是否还有“抗风险”的能力?更令人深思的是这种征婚的导向性,如今大学中“急嫁族”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从大四女生“急嫁”已发展到如今的大一、大二女生也开始期待“婚姻改变命运”,长此以往,大学岂不是成了“家政学校”?

大学教育以照亮人性之美和探究真理为己任。女大学生要抓住人生这一重要的阶段,磨砺自我,扎实地掌握专业技能,汲取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通过自身奋斗创造幸福的知识女性。这不仅是为个人谋求充实人生和幸福生活的正当途径,也是为她们日后孕育和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而做的必要准备。家长、学校、社会应结合实际,调整女大学生的婚恋观。譬如,净化社会风气,多给女大学生提供参与政治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平台,使她们在社会生活中找到事业发展方向;摒弃性别歧视的用人机制,公平地向女大学生打开就业之门;学校要向女大学生强化女性主体意识教育,培养她们自主、独立的婚恋观。

不找工作先嫁人的现象不仅是女大学生的尴尬,而且暴露了我国婚恋教育的空白。有社会学家曾说:“失去事业的女性就会成为月亮而非太阳,是寄生的藤蔓而非坚挺的大树。”家长、学校、社会更应主动地做好婚恋教育,让女大学生在智慧和见识中找到比年轻、美貌更久远的魅力。

猜你喜欢
婚恋观婚恋大学生
爱在“七夕”正当时——当代职场青年婚恋观察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