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怀卿 郭玉生
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却35年如一日,热衷于农作物育种,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自费南下,历尽坎坷,在海南省三亚市南繁基地,一干就是14个冬春……
钟情育种,无架豆角风靡全国
于松昌出生于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王岗村,1973年高中毕业后,他对农作物育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曾当过15年公社农业技术员。
走上育种道路,于松昌才知道自己知识的匮乏,1980年,他报考了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刻苦攻读植物生理和遗传育种等课程。
3年后,于松昌克服重重困难,学完了全部课程,取得毕业证书。紧接着,他又自学了西北农业大学的育种和植保全部课程。在理论指导下,于松昌研究成功的“棉花杂交优势利用模式”在当地被广泛推广应用,使棉花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大幅度增产。
为了使理论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于松昌在赵河镇平高台村租地20亩,建立了育种基地。1985年的一天,他看见基地附近几位农民正在田间挥汗如雨地用竹竿搭豆角架,便与他们攀谈起来。“种豆角真麻烦,买材料,搭架子,费工费时费钱,豆角要是不用搭架也能丰产多好啊!”熟知于松昌的菜农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这句话深深地刺激了于松昌,他马上着手用“之豇28”和“五月鲜”两个豆角品种作杂交试验,第一年育出杂交苗1棵,第二年用这1棵豆角的种子,又种出了6棵种苗。然后,通过系统选育法,历时5年,至1990年,成功培育出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宛丰1号”无架豆角,并迅速在全国推广种植,一夜之间,于松昌成了名人,被冠以“豆角专家”的美誉。他培育成功的无支架红粒和白粒矮豇,豆荚粗壮,外表光滑,鲜嫩耐老,口感很好,成为风靡全国的豆角主栽品种,累计推广4000多万亩,仅架材1项,每亩地每年可减少投资150元。这项科研成果,被授予河南省科技星火三等奖、南阳地区行署科技成果二等奖。
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凝视红彤彤的证书,看着客商络绎不绝的购种场面,于松昌无限欣慰,在成绩面前,他又开始孕育新的育种之梦。
风雨南漂,海南育种14载
豆角新品种培育成功后,于松昌又开始辣椒品种的培育试验。
杂交授粉是辣椒育种的重要一环,难度较大的工作是根据育种目标,选出适宜的组合。有的亲缘关系近,组配后没有优势;有的亲缘关系远,配合力也好,但往往好性状不是显性基因,如早熟的不高产,晚熟的又不能早上市;圆椒配尖椒又往往不耐热,优良性状很难组合到一起。
为了搞好辣椒育种,于松昌几乎走遍了全国的辣椒主产区,千方百计地寻找到了几十份品种资源。有一年的秋天,他听说陕西凤翔县一个农民种的辣椒品种很好,便翻山越岭找到那位农民种辣椒的地块,可不巧的是,人家收获的最后一批辣椒已经运往西安胡家庙大市场。于松昌连忙又赶到西安胡家庙。然而,又晚了一步,凤翔进的辣椒已售完,剩余的烂椒也被送往垃圾场。于松昌赶紧雇了一辆出租车赶到垃圾场,寻宝似地在垃圾堆里拣出了几个烂椒,这才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望着于松昌的怪异举动,司机不解地问:“你花几十元钱租车,就是为了找几个烂辣椒?”于松昌平静地回答:“这几个烂辣椒是宝贝,打的花几十元钱,值!”
从这几个烂辣椒中,于松昌取出几十粒种子,经过提纯复壮,与湖北的一个辣椒品种杂交,培育出了新的品种。
为了加快育种步伐,缩短育种周期,于松昌决定自费到海南三亚市进行加代繁育,因为三亚市有着独特的热带气候和较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种子繁育,素有“天然大温室”、“绿色基因库”之美称,建国以来,我国培育出的5000多个农作物品种,绝大多数出自三亚南繁基地。
1994年秋天,于松昌借了一笔钱,带了两个同乡当帮工,拎着装满辣椒样种的大口袋,挤上了南下的列车。
颠簸千里,于松昌一行到了三亚,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租了一个农场的13亩土地,把辣椒样种小心翼翼地播种在充满希望的异乡热土。于松昌在距农场十几公里外的少数民族村寨租下廉价房,买了1辆破自行车当座骑,早出晚归,每天只吃两顿饭,一身泥一身水地开始了育种工作。
2005年9月,台风达维登陆海南,连刮了20个小时,为了守护种苗,于松昌顶着风雨,在漆黑的夜晚,拧铁丝,固大棚,整整忙活了一夜,总算保住了苗床里的辣椒苗。
于松昌在异地他乡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困苦,终于培育出了青龙、夏优26、神宇2号3个辣椒新品种,并与河南神宇、广东南蔬和金泰等公司合作,推广面积10多万亩,使农民增收3亿多元。2006年,在广州科技园举办的全国蔬菜新品种田间种植展示会上,“夏优26”以“青衣天使”的名字参展,获得了“天下第一椒”的美称,“青衣天使”的成功培育也给于松昌带来了十几万元的丰厚回报。
几年前,于松昌又开始了玉米育种工作,并且已经有突破性进展。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他的育种田里还会结出更多更好的丰硕果实。
(作者联系地址:河南省方城县委统战部 邮编:47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