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娟
当今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如何更好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已经成为政界和理论界的共识。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开放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国际化的必然选择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经济联系更加密切,竞争更加激烈。这就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是一种开放型的经济。开放经济对政府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和挑战。我国政府必须履行各项承诺,遵守WTO的“游戏规则”,在WTO框架下规范各种贸易政策、调解贸易纠纷,增加贸易政策的透明度和公开化,放弃贸易活动的“红头文件”管理,统一贸易法规,消除地方和部门分割、“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象,扩大开放度等,这一切都要求政府简化管理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过程、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由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加快从“越位”的地方“退位”,在“缺位”的地方“补位”,严格按照规则办事。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是积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教授,于2003年SARS危机后,在国内最先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政府改革目标。迟福林说,我国已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日益凸现,公共需求全面增长,公共产品严重短缺。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收入分配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上对基尼系数的底线是0.4,超过0.4就说明该国收入分配差距严重拉大了,而我国的基尼系数目前是0,46,已经超出国际警戒线许多,广大社会成员对缩小收入差距、实行社会再分配的基本公共需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强烈、更为迫切。国家在义务教育、公共医疗方面欠账很多。以致教育、医疗费用成为多数家庭的沉重负担。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已成为当前多数社会成员重要的公共需求,并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突出。由于社会秩序重建滞后,信用普遍缺乏,各类市场尚不规范,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还远未到位。因此,生产安全、卫生安全、食品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公共安全越来越成为社会成员普遍的公共需求。诸多失衡问题的产生,说到底与政府制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的方针政策。与政府的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有着直接或内在的联系。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的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的公共服务上来。
(三)建设服务型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无所不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只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市场环境的监管者,而无论规则制定还是市场监管,都是为市场、企业、公民提供服务的。政府的职能范围是有限的,管理方式必须由指挥经济变为服务经济,管理目的在于纠正“市场失灵”,弥补“市场缺陷”。只有这样,才会有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必然选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林凌教授认为,改革推进30年之后,大量容易改革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旧体制的遗留问题和新体制形成的矛盾集中起来。过去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企业,目前的改革已经聚焦到政府。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加快,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竞争意识和参政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长期的惯性影响,无论政府机关还是公务员,在履行职能过程中都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以及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现象。这些问题解决不好,人民群众就不会满意,政令就不能畅通,也就无法实现民富国强。
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路径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仅需要在思想层面解决认识问题,重要的是要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和政府行政行为规范。要从体制、机制的改革、公务人员素质提高等一系列具体环节抓起,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要求,采取综合手段,全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
(一)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深化机构改革,使政府组织机构更加合理、科学、高效。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应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部门承担。只有这样,才能解决好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重管理、多头执法的问题。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就要求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解决政府管理“越位”问题,应改变过去包揽一切的管理体制,缩小、分解政府的管理权限和范围,把不该由政府承担或政府管不了的职能转移出去,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市场之间的合理分工。特别是在经济管理上,要强化“看不见的手”,弱化“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做到凡是市场能运作的,政府不包揽;凡是企业能自主经营的,政府不干预:凡是该社会办理的,政府不插手。解决政府管理“错位”问题,主要是理顺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关系,合理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能边界,明确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的职责范围,避免因分工不当、责任不明导致政出多门、交叉错位。解决政府管理“缺位”问题,就是把应当由政府办的事情真正抓起来,负起责任。避免管理出现“断档”、公共服务出现“真空”现象。
(三)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科学的机制出活力、出效率、出公平。建设服务型政府。应突出制度创新,完善运行机制,靠机制和制度来保证政府行为的科学透明、协调一致和高效运行。一是完善决策机制。健全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实行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充分利用社会智力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应建立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对因盲目决策而造成重大失误、导致重大损失的,要追究责任,直至引咎辞职、责令辞职。二是完善执行机制。全面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分管领导负责制和部门负责制,科学分
工。明确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好落实。发展目标、工作任务确定后,要按照分工和职能进行分解,由谁负责,谁去执行,怎样推进,都应十分清楚、明确。三是完善监督考核机制。这是确保决策落实到位的关键。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加强对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监督考核,公正评价其作用和贡献,督促其尽职尽责、尽心尽力。
(四)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在于提高公务人员队伍素质。当前应在控制数量、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上狠下功夫,通过科学设置机构、定编定岗、竞争上岗和岗位轮换等途经,形成有进有出、能上能下的机制。第一,严把“人口”,确保选人用人质量。第二,疏通“出口”,积极推行辞职、辞退制度。第三,加强培训和管理,搞好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文化学习和业务培训,树立“群众至上”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不断提高公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应以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为重点,培养具有经济头脑、国际眼光、服务意识、法律素养的公务员。第四,建立长效机制。依据国家公务员条例和有关规定,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符合社会需要的培养机制、开放灵活的流动机制、与贡献相适应的激励机制,把公务员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五)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一站式”办公
实践证明,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建立行政审批大厅是对传统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扬弃,是政府管理理念的一次改革和创新,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目标的重要途径。行政审批大厅通过将审批、审核事项集中办理,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办公”和“一条龙服务”,通过“阳光下作业、规范化管理”的形式,公开所有办事程序,使行政活动过程和行政权力的运用公开化、透明化,提高了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了权力运行的随意性,从机制上对公共权力形成合理有效的监督,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廉政建设,为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