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祖斌
摘要:“后评估”时期是高等学校接受专家评估后的一段特定时期,所出现的特殊现象为“后评估”现象,它具有持续性、发展性、转移性、倦怠性等特征。在“后评估”时期,要确立三大原则、五项内容来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并采取六项措施确保机制的有效运行。
关键词:“后评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
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的“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到2008年基本告一段落,在这一轮评估中有589所高等学校接受了评估,这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大事,它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急剧发展时期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办学活力、提高办学质量等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否认,在这一论评估活动结束后的一段特定时期,各高等学校或多或少出现一些由于评估引发的特殊现象,笔者暂且将这一时期称之为“后评估”时期,将出现的特殊现象称之为“后评估”现象。在“后评估”时期,如何对出现的“后评估”现象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影响到高等学校评建成果的巩固、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等问题。本文对“后评估”现象内涵、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在“后评估”时期建立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后评估”现象的内涵、特征分析
笔者认为,所谓“后评估”现象,是高等学校根据评估指标要求对各评价项目开展目标建设,并在接受评估后一段特定时期内(1~3年期内),学校出现的有关教育教学具有明显评估活动特点的“后遗”现象,它具有持续性、发展性、转移性、倦怠性等特征。从广义上讲,这个时期的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发展应当看做是评估后整改阶段的有机组成部分。
1持续性。即在评估活动结束后,在迎接评估期间学校所建立的各种管理和规范的有效延续现象。在迎接教学评估的过程中,各高等学校根据评估指标要求,强化了学校管理,建立和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特别是对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建设,建立了有效的管理制度。比如,建立完善合理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多维的综合考评;建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检查制度,对选题数量及质量、写作过程、答辩等环节进行监控;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定期对毕业生参加工作后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和总结;建立本科评估各种相关指标的数据库,对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状况以及教学状况进行动态跟踪和检查;建立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和实验开放式管理制度,从传统单一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这些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形成的各种规范,在评估结束后,将有效地延续,将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2发展性。各高等学校对本科教学评估相当重视,都以评估为契机,并作为学校新的发展平台。近几年,我国经历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转变的时期,通过教学评估确保本科教学质量没有因大规模扩招而产生滑坡。教学评估对教育行政部门而言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加大投入、督促学校办好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控制的方式。
各高等学校将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作为质量生命线,看着是学校的历史责任,是学校的发展需要,是高等教育的发展的需要。当然,也是激烈的竞争环境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评估,实实在在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充分调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高等学校今后快速发展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高等学校通过教学评估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
3转移性。是学校投入精力和中心的转移。任何一项活动将都有它的周期性,在周期结束后人们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评估活动结束后将会转移。学校的发展在迎接评估期间,学校对教学工作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超常规的投入,包括领导、教师、学生的精力投入和经费的投入。不可否认,学校的发展涉及很多方面,评估结束后,学校将会寻找新的发展点,比如学科建设、博士硕士等学位点的争取和建设、学校更名等,其综合性的投入将会转移到新的发展点。比如高校图书馆“后评估”现象:突击采购大量图书,文献质量和馆藏资源特色得不到保证:评估后大量削减购书经费或停止买书,馆藏文献“青黄不接”等等。
4倦怠性。对运动式的评估方式情绪倦怠。教师职业倦怠是指长期工作在高度压力下的教师,在情绪、认知、行为等方面表现出精疲力竭的状态。倦怠性越强,其心理健康状况越差,长期的压力和倦怠不仅造成教师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同时也影响着教学水平。教学评估从准备工作开始,经过层层动员、查漏补缺、限期整改等措施,而且随着评估结果的目标期望值越来越高,全校上下都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评估的准备工作使教师原有的工作习惯和规律被打破,无形中增添了教师、干部工作的负荷,使教师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而评估指标的各种达标要求,也使教师出现疲惫状态。评估结束后,教师群体中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
二、“后评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的原则
“后评估”时期所存在的问题,倘若不及时扭转、克服其负面影响,势必加剧对学校的发展不利。“后评估”时期需要解决的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如何保持学校在迎评中形成的发展态势的可持续性;如何保持评估期间建立教学质量管理机制的长效性;如何避免评估疲倦情绪的负面冲击;如何平衡学校各项工作的均衡发展;如何提高新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设施利用率:如何建设学校的质量文化。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是解决“后评估”现象的关键。
建立“后评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必须坚持以下三大原则:
1以内为主,以外促内。在“后评估”时期,以高等学校内部保障教学质量体系为主体,以外部教学质量保障来促进高等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外部教学质量监控手段来促进学校内部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制度为先,过程为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在评估过程中各高等学校制订和重新修订了大量的教学管理制度,在“后评估”时期,制度是作为保障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学质量管理过程,强化管理过程是落实质量目标的重要手段。
3目标明确,手段多元。本科教学工作的目标就是提高其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的人才。目标是明确的,保证教学质量的手段是多元的。可以通过传统的管理方式对教学计划、方案、课堂、实践、毕业论文等诸多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也通过校园网等现代信息手段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对教学信息进行管理,实现教学质量保障手段的多元化。
三、“后评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实施的措施
“后评估”时期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实施的措施主要在于构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并形成长效机制,通过质量管理的软件和硬件相结合进行的有机
运作,来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确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管理内容
明确管理内容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和有效运行的前提条件,在“后评估”时期着重要强化管理的内容有如下五方面:
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高等学校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各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在评估之前会根据新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定位进行了修订。并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适时地进行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制订以后,在“后评估”时期关键就需要对其进行落实,以确保教学计划的指导作用能得到有效发挥。
教学过程的管理。在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教学过程的管理是教学活动最核心、最重要的管理,包括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配合的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以校、院系教学管理部门为主体进行的教学行政管理。在“后评估”时期具体表现在:主讲教师资格的认定,教授上本科课程的制度落实,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等环节的管理。
教学辅助的管理。高等学校为了达到评估指标所提出的办学条件的要求,在评估之前一般都会加大投入,使各项条件指标达到或超过标准,在经过评估后,如何提高图书资料、教学设备的使用率,并提高教学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在“后评估”时期值得关注的问题。
课程考试的管理。评估指标要求对学生的考试试卷的质量进行抽查,各校都非常重视,并重新修订了相关的考试管理制度,并建立科学的考试工作程序和制度,建设试题库,严格考试过程的管理,进行必要的试题及试卷分析,做好考试工作总结。在“后评估”时期如何对这些制度进行有效的落实和贯彻。
教学工作评价管理。进行评估后,高等学校对教学工作的评价都十分重视,但如何在日常管理中坚持评价制度并形成规范性管理,通过对教学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从总体上把握学校的基本教学情况,并及时将有关信息反馈到相应部门,以促进教学工作协调、优化,是“后评估”时期关注的重点。
2保证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有效运行
“后评估”时期,建立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提高教学质量是评估的终极目标,在进一步明确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的管理内容后,使教学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得以有效运行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针对教学质量保障的运行机制中的各个子系统采取以下六项相关的措施:
强化教学决策指挥。教学工作决策指挥系统在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由分管校长负责,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各院系领导、教务处和有关教学管理部门组成。这种模式的决策指挥系统在评估期间曾经发挥了高效和积极的作用,在“后评估”时期仍然行之有效,其职责是进一步分析社会发展需要的变化,对学校办学的目标如人才培养规格及办学方向进行定期评价;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和政策;组织实施教学质量管理活动;纠正偏差,协调关系,促进各方面充分发挥潜能,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加强教学组织运行。组织运行系统由校、院(系)、教研室三级运作模式组成。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保障组织是系统的基本保证,“后评估”时期要逐级负责,分工协作,发挥整体效益。校级教学运行过程的质量保障,重点放在对全校整体教学状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院系和教研室教学过程的质量保障,重点放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方面。另外,组织运行系统需要依靠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它是实施教学质量保障的根本依据和基础,在“后评估”时期要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制定的人才培养总目标、教学改革方案、教学质量规范、课堂教学规范、实践教学规范、教学管理规范、学籍管理规范、教师工作规范等。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学校在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后,依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指标要求,根据不同的对象、目标建立各级各类科学的评价体系,它包括过程评价、条件评价和经常性与随机性的教学评价。教学工作评价是宏观调控教学工作的重要手段,包括校、院系总体教学工作评价,专业、课程和各项教学基本建设的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等。定期评价、诊断教学以及和教学有关活动的输入、过程和输出。
健全教学信息制度。掌握与控制教学信息流的流向,及时获得各种信息的反馈,并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采集、分析、归纳,将有利于决策指挥系统对教学质量进行及时分析、判断、决策和指挥。教学信息系统是以教务处为中枢,由各级领导、专家、教师、学生信息员等组成的校内信息网络。“后评估”时期,各校建立了相关的教学数据分析报告,比如本科教学工作的年度分析报告、教师教学工作年度分析报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用人单位反馈年度分析报告、教师的绩效评估年度分析报告、教学状态基础数据库年度分析报告等,这些分析报告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校教学信息的掌握和宏观决策。
加强支持保障建设。尽管在评估期间,学校对支持保障系统的办学条件进行超常规的投入和建设,但教学条件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评估结束后也不能忽视其条件建设。教学基本条件包括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图书资料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等。教学条件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该系统提供实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必备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的支持,支持和保障高校教学管理的正常高效运行。
加强质量文化建设。质量文化是组织内部成员的质量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质量价值观念和质量价值规范。对高等学校而言,质量文化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影响人们行为的传统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管理文化,也是一种组织文化,它具有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等一切文化具有的特征。由于主客观原因,高等学校质量文化建设长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质量文化建设是“后评估”时期高等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可开展质量文化的建设:确定适合高等学校自身的质量文化建设的目标;在学校营造质量文化建设的氛围;在教学和管理中强化质量文化的意识;建立健全质量文化建设的各种制度。同时,育人环境建设是质量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它对提高教学质量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后评估”时期要延续评估期间所建立的育人环境,并逐步形成富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文化。
“后评估”时期的质量保障是高等教育评估中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如何在这一特殊时期加强质量的管理和建设,并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责任编辑:杨裕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