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德玲 胡 丽
摘要:文章介绍了重庆大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做法及实践效果,论述了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拓展大学本科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拓展
一、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特点
1“教育”是合作教育的核心
合作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与社会紧密联系,在这一模式中,用人单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并没有改变合作教育的教育属性,人才培养仍是合作教育的基本任务,“教育”在这一模式中仍具有核心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是合作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也是学校的“主业”,用人单位主要是在合作教育的过程中挑选人才或通过人才的使用达到提高生产的目的,因此合作教育应姓“教”。(2)学生的需求是合作教育发展的基本动力。学生在合作教育中有着多重身份,既是合作的对象,又是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自我教育的主体,合作教育的所有活动都围绕着学生进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已逐渐成为他们的普遍要求。只要顺应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合作教育就有了发展的机遇。(3)人才培养是合作教育的“中介”和“结合点”。多年来的实践表明,企业最关心的是学校能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必须要适应市场运行规律,调整发展机制,迎合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这样才能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2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合作教育的目标
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学生有相当一段时间进入岗位工作或参加科研,从而使他们的实践能力大大提高。通过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从中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接触生产和科研的实践使他们的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通过接触社会,在生产和科研的实际中与人打交道,学会做人、做事,培养合作和团队精神。现代科学技术离不开合作,离不开团队精神,只靠个人独自钻研,在某一领域取得突破的例子越来越少。通过在实践中遇到困难,遭遇挫折,经过奋斗解决困难,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实践已证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系统内的改革是不够的,还必须到实践中去锻炼,产学研合作教育无疑是有利于上述素质形成的教育形式之一。
二、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拓展大学本科教育的途径及效果
重庆大学经过20多年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探索与总结,持之以恒,形成了教育部直属高校第一个校董会的产学研结合的组织与运作模式,拓宽了产学研结合办学的道路。
1促进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
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重庆大学把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加强与董事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和学科发展趋势调整学科和专业,促进学科与本科专业建设。如电气工程学院的高电压技术专业将“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和共同开发新产品”作为产学研合作持续发展的结合点,不断拓宽产学研合作面,参与高电压实验基地建设的产学研合作单位从西南地区发展到全国输变电设备制造和电力系统行业的30多个企业,使高电压实验室跨入了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先进行列,促进了学科专业建设。其产学研合作的成果——“产、学、研合作,提高高电压技术专业办学水平”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机械工程学院汽车工程系通过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引进国外大型设备,成功地建立了国内先进的以焊接机器人、自动弯管生产线为代表的实验基地,吸引铸、锻、焊三个专业加入到以此为依托的模具研究工作中,为铸造、锻压、焊接三个传统专业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2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德才兼备、学术水平高、充满活力、长期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办学水平的保障。因此,重庆大学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始终把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广大从事本科教学的老师积极参加科学研究,我们选派专家、教授到董事会单位兼职,通过和企业的合作,不断提高科研、教学水平。同时,把发扬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作为主旋律,以“传、帮、带”引导青年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每一个产学研合作的项目研究中,为每一位老教师配备年轻教师做助手:在通过产学研合作培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过程中,安排青年教师作为指导小组成员参与协助指导。更重要的是,聘请了多个董事单位的专家为我校的兼职教授、顾问教授或客座教授,请合作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作专题讲座,参与合作项目研究,教师在通过合作项目研究中不断积累实践经验、拓宽知识面的同时,也充实了教学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促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
重庆大学在实行办学体制改革,探索新的办学模式过程中,与校董会董事单位建立了长期、紧密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在培养本科生方面,学校和部分董事单位曾共同进行“3.5+1+0.5”联合培养方案的尝试,该方案很好地适应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成为有效拓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有益探索/生物工程学院在产学研结合中加强教学与科研结合,积极推行两段渗透式本科教育,即在大学本科一、二年级以基础理论课程为主,三、四年级以专业培训课程为主的同时,开展研究生与本科生“一帮一”的活动,让本科生从中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目的和刻苦钻研精神,从而启发与调动本科生的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励本科学生较早参加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包括和董事单位合作的研究项目,使学习和研究均有所收获。我校绝大多数毕业设计(论文)的题目属于工程设计、专题研究、产品开发等类型,这三类选题占总选题的比例近三年分别为:90.03%、92.13%和85.66%;来源于生产、工程实际的(包括结合科研、结合生产和实验技术开发三类)近三年分别为60.84%、64.49%和72.79%。这种“产、学、研”结合、以科研促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并综合了高等学校与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使学生增长了实践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了工程设计能力和就业后的适应能力。
4促进教学内容改革与专业教材建设
广大教师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科研任务,教师将产学研合作项目中积累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教学中,将科研和工程实践中掌握的高新技术知识、科研成果、工程实践经验和学科前沿发展动态贯穿在教学中,并结合自己研究与生产实践过程的经验进行授课,优化了课程教学内容,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根据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开出新课程。如生物工程学院教师开出的“生命科学导论”、“仿生学”、“生物医学工程概论”等。机械工程学院还构建完成了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工程设计与实践教学三者有机结合,而又独立设课、自成体系、协调发展的机械基础课程体系与教学平台。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将科学研究的成果溶入教学内容,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教学成果,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本科课程教材,有力地推动了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5促进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通过产学研结合,我校与校董会成员单位及一些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涵盖理、工、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的教学实习基地197个。与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际知名大公司合作,联合建成了“重庆大学——美国微芯公司PIC单片机实验室”、IBM技术中心、CA技术中心和SUN培训中心等。通过一系列产学研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与实验室的建设,实施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拓展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将科研成果和最新知识与前沿技术及时充实进教学内容,开设出了具有综合性、设计性的专业实验课程,并普遍安排于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之中。通过产学研结合拓展本科教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和引导本科学生较早参加科研项目,使学生有条件尽早接触科研、参与科研,通过教师指导和实际参与,培养了创新意识、独立工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