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性探讨

2009-04-22 09:15黄苏红
党史文苑 2009年6期
关键词:中国化规律马克思主义

黄苏红

[摘 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在斗争中和挫折中前进,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战中发展。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与规律,对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规律

马克思主义是充满无限生命力的科学。在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突出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史。在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征途上,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四大理论成果。这四大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在新世纪新阶段,在系统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对于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则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矛盾入手。中国共产党多年的实践探索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矛盾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这一对矛盾。而有效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性与实践性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是实践的产物,这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P135)因此,“我们只有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2](P128)二是必须坚持探索与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探索中国特有的规律,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而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归根到底体现在对中国特有规律的探索与把握中。

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社会主义的理想“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共性是普遍者,特性是随时随地不同者),故中国将来发生时,必与英、德、俄……有异。”[3](P3)

毛泽东思想的伟大之处在于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主动地遵循二者的矛盾运动这一内在的逻辑规律。“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几大理论成果,无一不是对在它之前的理论成果的伟大创新,而其创新的关键在于将旧的理论中带有普遍性的要素与最新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胡锦涛总书记再次确认了这一点:“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5]可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来认识、指导、改造中国具体实际,二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来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二、坚持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探索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活力源泉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键在于以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规律。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要求的: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就是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6]

20世纪40年代,毛泽东把党的思想路线精辟概括为“实事求是”。毛泽东曾经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就是实事求是。他要求全党尤其是党的高中级干部,“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7](P96)显然,毛泽东所反复强调和全力张扬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渗透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渗透着对事物发展规律不懈探索的求是精神。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牢牢把握住了“实事求是”这一“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并且做出创造性的发展,领导全党在教条主义长期横行的思想荒漠中重新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旗,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局面。针对影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贯彻执行的各种思想障碍,邓小平精辟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必须首先解放思想。毛泽东所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新的阐释、丰富和发展,形成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党的思想路线的新内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方面,体现出时代的气息和鲜明的特色。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高度,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放到人类文明大视野中加以透析和把握,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处于现代人类文明发展大趋势中的社会主义文明进程,既要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又要遵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般规律;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精神的产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和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这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进一步深化。求真务实,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要以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探索规律,就是要不断地求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之实;求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巨大作用之真,务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目的是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走上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发展之路。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保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巨大作用,在于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之中。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既是产生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结合实际、指导实践的逻辑起点。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探索社会发展规律,归根到底要运用人民群众宝贵的社会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就是群众路线。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于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活动,形成党的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最伟大创造。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一切实际工作,都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行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科学方法。把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统一,这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的坚持和发展。正是毛泽东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确保了中国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依靠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一以贯之的思想。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8]邓小平在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方面形成的特色鲜明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成为我们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鲜明而深刻地贯彻和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中的群众观点。首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其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最后,全面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保证是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是否依靠群众,是否为了群众,是能否真正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试金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结果,也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体现。“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9]

四、立足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把实践中的直接经验总结、抽象上升为理论性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集体的理论创新活动,体现了民众的伟大创造与智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主要表现有党的领导集体的智慧,有智囊团的智慧,还有人民群众的智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现,离不开成熟的理论创新主体、科学的方法途径和品质。无论是领导者、智囊团成员还是人民群众,都有观察问题的不同视角和各自的利益诉求,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都因视角和经验不同而存在差异。要从分歧中达成共识,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结论,就必须集中民智、体现民意。为此,一要坚持集体领导,形成的民主决策机制;二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在我党的—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10](P43)立足于群众实践,集中全党智慧,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合法化与科学化的根本保证。

五、结语

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表明,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不会枯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不会停滞。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与基本规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进程,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必将引领全中国人民走出一条崭新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5、128页.

[3]《李大钊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3页.

[4]《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上的讲演》[R].1942年2月8日.

[5]《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R].2006年7月1日.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R].2005年9月27日.

[7]《毛泽东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6页.

[8]《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R].1992年1月.

[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责任编辑 梅 宏

猜你喜欢
中国化规律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