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明
自从郑欣淼提出故宫学后,故宫学的研究从自发阶段进入到了自觉阶段。以前,故宫研究处在分门别类阶段,还没有达到综合的阶段,而故宫学的提出,则将那些对故宫不同领域的研究整合和统一起来了。这是故宫研究的深入和自觉。
人们对故宫价值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11年以前):作为皇宫的故宫。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中间虽经多次重修和扩建,但保持了初时的格局。从1420年建成到1911清朝统治结束,491年间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并执政。皇宫是封建帝王发布政令的统治中心和豪华生活、奢侈享受的所在,因此总是力求宏大壮丽。如果说,秦汉宫殿主要是通过高台建筑形式追求“非壮丽无以重威”;那么隋唐宋元以来,则通过纵向排列,从空间序列上取得整齐、庄重、威严的社会效果;而紫禁城正是将以往的实践经验兼收并蓄,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宫殿建筑的典范。作为皇宫的故宫,是皇权的象征,是封建王朝的中枢所在地,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庄严、肃穆,也充满神秘感。
第二个阶段(1925年以后):作为博物院的故宫。故宫博物院以其宏伟壮丽的古建筑和精美绝伦的古代艺术珍品名扬海内外。在一个较长时期,故宫博物院被定位为艺术类博物馆,人们相对重视的是故宫的艺术品。
第三个阶段(1987年以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故宫。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人们对故宫古建筑价值的认识有了深化。故宫不只是宏伟的古建筑,还包括珍藏其间的文物精品,它们联结在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与中华文明成就的一个标志。同时,“文化遗产”观念的引入,突破了传统“文物”观念的局限,强化了遗产的环境意识、共享意识,以及全社会都必须承担管理和保护的理念,促使人们从“大故宫”的观念来看待故宫保护。
第四阶段(2003年以后):故宫学的提出和确立。随着对文物认识的深化、对古建筑的重视、对宫廷历史文化的挖掘、对无形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们逐渐认识到故宫不只是“中国最大的文化艺术博物馆”,而且是世界上极少数同时具备艺术博物馆、建筑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宫廷博物馆等特色,且符合国际公认的“原址保护”、“原状陈列”基本原则的博物馆和文化遗产,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中国历史文化宝库。郑欣淼在对故宫及故宫博物院的认识和定位、对故宫学术研究的现状以及80余年来故宫研究历史的调查与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故宫学。故宫学是以故宫及其丰富的收藏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不仅包括北京故宫及其所收藏的文物文献,而且包括那些流散在院外、海外、国外的清宫旧藏文物、档案文献。这是对故宫与故宫博物院进一步地定位,重新规定了故宫博物院的发展方向及学术研究的重点。从此,故宫研究进入到了自觉阶段。
任何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郑欣淼提出故宫学的同时科学地界定了故宫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郑欣淼认为故宫学的研究对象是故宫。具体来说,这里的“故宫”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紫禁城古建筑(故宫);二是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是以明清两代皇宫(紫禁城)和宫廷旧藏文物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以宫廷建筑群、古代艺术品及宫廷文化史迹为主要展示内容的大型综合性国家博物馆;二者密不可分。故宫学的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大致来说,其研究领域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紫禁城宫殿建筑群。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廷建筑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和艺术的最高水平和优秀传统。不只是紫禁城本身,以紫禁城为主体的明清皇家建筑是一个整体,宫室、园囿、祭坛、寺观、行宫、陵寝、藏书楼及王府等,是一个有统一规划、统一规制、统一管理的庞大的体系。二是文物典藏。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150万件左右,其中85%以上为清宫旧藏,大部分是清宫的各类艺术品收藏。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艺术及其丰富的史料。其中,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特别是许多艺术精品,都是流传有序的传世文物。三是宫廷历史文化遗存。宫廷是封建社会国家的中枢、朝廷的中心,故宫在491年中一直是明清两代国家的政治中心和24位皇帝的居所,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此决策和发生。遗存至今的大量宫廷文物,不仅是研究明清史的重要资料,而且是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四是明清档案。明清档案与殷墟甲骨、敦煌手卷,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三大发现。这些档案不仅长期由故宫博物院管理、整理,而且大多数档案本来就存在紫禁城内,与宫中建筑及各个机构连在一起;这些档案不仅与宫中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关,而且是了解宫廷历史文化的重要依据。五是清宫典籍。明清两朝皇帝都很重视典籍的收藏、编刊,两朝皇室藏书除前代皇室遗存外,还大力搜索购求天下遗书,使皇宫荟萃了许多极其罕见的宋元明各代的珍本。六是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故宫博物院是在反对逊帝溥仪复辟的激烈斗争中由社会进步人士坚持力争并倡议成立的,成立后又受到北洋军阀的百般干扰,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本身有着不平凡的历程,与中国现代革命史、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为了保护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分五次南迁到南京,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又分三路西迁至四川,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经历艰苦卓绝,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博物院南迁文物中的一部分被运往台湾,1965年在台北近郊外双溪建立了“故宫博物院”。北京、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的同时存在,引起国际社会和两岸同胞的关注。这六个方面有着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层次:最外面的层次为所有六个方面及与其相关的丰富内涵;中间的层次是紫禁城古建筑、院藏百万件文物及宫廷历史文化遗存;最核心的层次是紫禁城。
故宫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上面所说的六个方面,而故宫学研究采用的则是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即运用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建筑学、文学、美学及相关的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是需要把院藏文物、古建筑和宫廷史迹这三方面作为互相联系的整体来研究,防止孤立对待。这是最能体现故宫特色的研究。这不仅要求人们具有某类文物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与此相关的历史知识,包括宫廷史知识以及其它知识。二是需要多学科协作,全方位展开。不同学科从不同角度都能对故宫的研究提供帮助,例如雨花阁,可从建筑式样、佛教造像、装饰彩画等不同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起来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三是要把人文与科技结合起来。由于故宫的文物藏品一般都有相当丰厚的内涵,需要不断地探求,例如武备、宫廷生活用具类藏品,既涉及工艺美术,更与宫廷史、文化史、典章制度等有关,而且随着资料的挖掘与研究视野的扩大,这种研究会不断深入。从多方面去探寻文物的价值,这是综合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需要把学术研究与业务工作结合起来。例如陈列展览、科技修复、宫廷原状陈列等,既是实际工作,又需要通过研究成果来体现和提高。五是需要把研究与传承结合起来。古建筑的维修技术、文物修复技术、书画器物的鉴定方法等,都需要在研究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弘扬。
在不断推进对故宫的综合研究中,郑欣淼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拓展:
一是提出了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郑欣淼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把握。从空间来看,紫禁城的千门万户,院藏的各种文物,以及宫殿与文物藏品后面曾出现、发生过的人和事,种种秘辛内幕,宫廷的文化生活,是一个鲜活的统一体。很显然,离开了宫阙往事,没有了附着其中的历史内涵,那些宫廷旧藏的意义和价值势必受到影响。同样,要保护完整的故宫,不只是72万平方米以内的紫禁城,还要保护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一些明清皇家建筑,以及它的保护区、缓冲区;从时间来看,故宫藏品虽为清宫旧藏,但其中文物则包括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艺术的各主要门类,而且反映了五千年的文明史。又以紫禁城为例,它虽然建成尚不足600年,但却是中国几千年来宫殿建筑的集大成,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官式建筑的结晶和典范。郑欣淼认为故宫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故宫有着丰富的内涵,只有把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看待,才能加深对故宫价值及意义的认识。故宫学的研究对象虽然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但分隔海峡两岸,而且散落世界各地,但是,它们的学术归宿都在故宫。
二是推进故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郑欣淼努力推动故宫在世界文化交流、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古今文化对话中的作用,发挥故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的典范作用和引领作用。人们在故宫文化的熏陶中,不仅可以感受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而且能够产生一种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再由这种文化的认同发展到对民族国家的认同。在世界文化交流中,故宫和故宫文物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灿烂与辉煌,提升了中国和中国人民在世界的伟大形象。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同根同源,其藏品都主要来自清代宫廷。北京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150多万件(套),其中130多万件(套)是清宫藏品和遗存,占藏品总数的85%。台北故宫博物院现有文物藏品65万件(套),清宫旧藏和遗存占到92%。两岸故宫都是专门收藏中华历代艺术品最为丰富的博物院,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文明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而且都是序列完整的。被乾隆并称为三希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藏于台北故宫,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则存于北京故宫。海峡两岸故宫之间这种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由历史和文化铸就的。在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不可否认的是两岸人民所具有的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在古今文化对话中,故宫保存了相当多的中国古代艺术珍品。不少艺术家在参观中得到了熏陶和陶冶,无形和有形地对当代中国艺术发生影响。优秀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对精神产品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和示范作用。而故宫珍藏的艺术经典作品在这个方面尤其显得突出。在当代中国文化生活中,故宫和故宫文物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和奋斗业绩中,体现在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里,也反映在几千年来我们民族产生的一切优秀文艺作品中,反映在我国一切杰出文学家、艺术家的精神创造活动中。当人们沐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无疑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台北故宫博物院从建院起就发挥了这种作用,对台湾民众的文化提升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促进了传统文化与台湾社会的结合,这是其它教育所不可替代的。而故宫学的提出,就是促使人们充分认识故宫的地位和价值,让这个最能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与古老文明的载体——故宫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山西大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