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与审美教育

2009-04-21 09:45肖梅华
江西教育C 2009年2期
关键词:美的师生历史

肖梅华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感知、美的鉴赏、美的创造,培养人们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任何美的事物都能激发人的感情,使人在精神上得到愉悦和满足。如何在历史学科中实施审美教育,这是摆在每一位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根据我国国情,在当前农村办学条件下,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必须努力创设教学过程美、追求教学手段美、锤炼教学语言美,只有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和审美教育水乳交融,自然渗透,达到课堂教学之目的。

一、努力创设历史教学过程的行程美

历史教学过程决不应归结为讲、抄、练、背、考等枯燥死板的过程模式,而应是一次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美的行程。因此,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感知信息。

1.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要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关键在于师生的关系是否和谐。如果师生间民主平等,是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教师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就会出现一个心理相容、思维沟通、情感交流的教学状态。当师生心理相容时,教师的言行就会引起学生肯定的反应。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尊重、信任和期待的信息就可以通过一言一行输送给学生,使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得到认可、信任,并产生情感交流和共鸣,从而成为学生认真听课,努力学习的一种动力。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有需要、有情感、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人,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学生,主动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情投意合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民主、平等。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活动在和谐的气氛中进行。

2.创设师生思维同步,设置优美的教学过程。心理活动的状态决定着人们获取信息量的多少,人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所获取的信息量多,反之,获取的信息量就少。所以,教师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受刺激状态,从而进入最佳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莫过于让学生直接体验课堂思维劳动本身的乐趣。在思维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推理,茅塞顿开的领悟等等。都可令学生享受到参与思维的幸福感,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而这些都要求教师既要深掘教材内涵,又要把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因时、因地、因材施教,使其思维发展过程与教师同步运转。

二、努力锤炼历史教师的语言美

美的语言往往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历史涉及的知识丰富,联系的事物广,这些都要求历史教师具有较高的语言素质和修养,只有将历史和科学性、思想性融汇于美的教学语言之中,才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中更多的是借助教师那倾注感情的、充满魅力的语言。教师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呈现给学生一幅幅逼真的图画,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必要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历史知识、历史现象的理解。

三、努力追求历史教学手段的艺术美

彩图、剪贴图、模型等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时要选择富有表现力、感染力、艺术性强的教具,使学生愉快地感知教学内容。如在《昌盛的秦汉文化》一节教学中,为了突出“甲骨文”这一教学重点,我利用本书彩图——殷墟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版和本课记有的日食的甲骨文,让学生对甲骨文有些感性认识,然后叙述甲骨文记载着商朝生产者、阶级关系,以及商王对风雨大小、战争胜负、猎获多少的占卜结果,是我们今天研究商朝历史的宝贵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有文字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输出信息的渠道越多,其输出效率越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被引进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历史知识,使学生在感知美、鉴赏美的愉悦中形成历史的科学概念。如果在展示这些知识的同时配上优美的音乐和生动的解说,则更加能增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新颖性、趣味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教学气氛更加和谐。◆(作者单位:江西省临川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猜你喜欢
美的师生历史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新历史
麻辣师生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