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低迷背景下对企业文化价值的再发现

2009-04-21 03:09刘亚红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3期

摘要:在当前全球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很多中国企业中弹倒下,更多的企业亟需良方走出困境。其实,在寻求新资本、开拓新市场之外,对企业文化这个拥有无限增值空间的无形资产进行再发现和价值再挖掘,不失为一明智之举,因为企业文化关乎企业命脉,是企业创新的母体。当企业文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威力的时候,也是企业文化成全企业、员工、社会多向度的追求之时。

关键词:企业命脉;创新母体;多向成全

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05-0056-02

2008奥运给国人带来的兴奋与陶醉尚未褪尽,由美国华尔街引发进而激荡全球的金融风暴却似兜头凉水令国人错愕不已,金融风暴对中国金融体系的打击由于后者的开放度和风险暴露度不太高而不至于非常严重,但由金融风暴导致的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以及伴生的作为中国主要出口国的欧美国家的进口需求下降,则必定会对中国实体经济构成不小的打击。当裁员、救市、破产、厉行节约成为美国上演的一幕幕活剧之时,中国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大批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在哀歌中纷纷倒下,这一切在让我们深深领教了经济全球化的深刻意蕴的同时,也不得不促使我们反思中国的企业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要到哪里去寻找那一件“过冬的棉袄”?

一、企业文化:关乎命脉

当外界的不利气候能在瞬间击垮一个企业时,我们不禁佩服起那些历经风雨仍屹立不倒的“百年老店”、“常青企业”。这些企业不可能避开外界的风雨,只是能抵抗住风雨的袭击,这种抵抗力来自企业的信念和精神及其派生的企业实力。时间的流逝让企业里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为什么能秉持这种精神,关键在于企业里永远存在着一个气场,这个气场超越个体的生命长度而以集体氛围的形式长久保留,这种集体氛围之所以能够代代传递,是因为代际之间始终存在一个交叠的共时空场域来实现代际传承。这种精神、信念和气场,就是这个企业的文化。百年老店以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了我们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根基和命脉,正如历尽磨难的犹太人在以色列亡国2000多年后还能复国,可口可乐的老总宣称“假如可口可乐公司所有的设备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有可口可乐这个牌子存在,我可以马上再造一个可口可乐公司”,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之于一个组织的根本意义,守住文化这个“真元”,一切险恶的境遇都能化解。

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生命线,这种层面的认知对我国众多的经营管理者来说还是一个很难接受的观点,他们往往没有办法抛掉“企业文化很虚”的观念,认为企业文化的价值跟广告差不多,都是为了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刻意设计出来的“包装纸”,属于锦上添花的东西,类似于客厅里的字画。在他们眼中,企业文化不能说没有用,但用处也仅限于粉饰层面,是无论如何也拔不到关乎企业命脉这个高度的。但是,所有深谙经营管理之道的优秀企业家,不管是柳传志所说的“确立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还是松下幸之助的“松下七精神”,都告诉我们企业文化是一座宝藏,如何挖掘它的价值,挖掘出的是浅层的文化包装还是深层的生命支柱,确是每个企业自己领悟和努力的结果。

但在当前这种朝不保夕的状态下跟企业管理者谈文化救火似乎有点不合时宜,现在急缺的是市场和资金,就算他们能摒弃企业文化是包装纸的观点,也接受不了企业文化能救急病的观点。很多管理者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细致活,至少需要十年八年的时间,是个慢慢调理企业肌体的保健过程,而要让企业文化成为解决眼前难题的“药方子”,只能说这是空想。但现实的情形是,最先被经济萧条打倒的企业往往令自己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缺陷暴露得尤为明显,这些企业通常没有共度危机的组织凝聚力,没有鼓励员工献计献策的民主氛围,没有不断进取的学习风气,没有人性化的制度设计。的确,由于企业文化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文化建设也就需要系统地梳理和构建;由于企业文化关乎人心的建设,那就更需要长期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但并不代表企业文化不能助益于当下问题的解决,如何鼓舞士气、如何运用经营智慧寻求生存机会,都可以从企业文化中汲取营养。假设现在有一个濒临破产的玩具生产商,管理者就可以真诚地和员工对话,告诉员工现在企业和员工是命运共同体,要每个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群策群力,为企业寻找一线生机;也可以让员工发泄自己对企业的不满,着手进行必要的企业整顿和改革,尤其让制度设计更有激励作用;也可以开发组织的创新能力,激励创意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员工去开发适销对路的新玩具。说到底,帮助企业走出困境不能全靠企业文化,也不能不靠企业文化。

由美国知名管理学教授领导的某研究小组经10余年实证研究发现:重视企业文化因素并与管理紧密结合的公司,与那些不重视企业文化影响力的公司相比,经营业绩要高出许多。企业文化的确是关乎企业持续发展、基业常青的生命线。

二、企业文化:创新母体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融危机也有它的积极意义,至少它引起了我们对本国经济发展模式前所未有的深刻反思。面对这个企业界的“冬天”,吴敬琏教授认为最根本的出路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制造业的升级、寻找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服务业等是具体方略。从哪里切入去升级制造业,怎样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都关乎企业创新,危机时刻,创新战略已刻不容缓。

“Everthing is made in China”(什么都是中国造)已经成为美国的一句兼有自嘲和讽人意味的流行语,折射的却是中国经济外贸依存度大,中国产品低价、低技术含量的事实。遭受重创的中国出口型企业不得不思考产业升级、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而企业创新离不开承载着企业全部创新能力的企业员工,离不开员工创造力的发掘,而这种高度智能型的活动单靠物质激励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物质激励最多只能算待遇留人,而做不到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而在激发员工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去为企业创造价值上,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的威力要远远高于待遇留人。如何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如何把人留住去不断创新,这就是企业文化的价值所在。

企业文化类似于一颗洋葱,从里到外分层依次是理念、行为规范和制度、视觉形象,作为一个知行合一的系统,它与企业战略能否匹配直接关系到企业战略实施的成败,员工只有拥有与企业战略相融合的工作理念与做事方式,才能推动企业战略的成功实施。与之相应,创新战略则需要企业文化能为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产生提供母体。在企业理念层需要培养尊重个性、敢于突破、平等交流、包容异质、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在制度层面需要配套的培训制度、激励制度和体现较多个人自主性或团队自主性的工作体系,在组织设计上需要扁平化的、横向交流便捷的组织结构,同时也需要交流讨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平台,可以是实体平台也可以是网络平台,比如内刊、研讨会、午间闲聊、办公室留言板、局域网等。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企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创新需要把心灵打开,让想象力驰骋,需要源源不断地吸纳新知,需要不同头脑的启发、碰撞,需要承认和赞许,也需要有挥洒智慧的广阔空间,这些都是企业文化的可为之处。

三、企业文化:虚乎实乎

企业文化其实不虚,它不是一堆语词的游戏,而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其中,核心价值观是理念层的核心,也是整个企业文化体系的核心,它统摄着所有层面的建构。任何企业的企业文化都可以有标准化的洋葱结构,但具体的内容确是各有洞天,因为企业文化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企业创立者的管理风格、企业独特的成长经历、所处的行业特点、企业内外环境、企业发展阶段、企业经营战略,等等,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每个企业来讲都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这样就塑造了不同内容的企业文化。然而,企业文化还是有积极消极之分、粗糙精致之别,我们要挖掘企业文化的命脉作用就必须建设积极、精致、优秀的企业文化。但是建设企业文化并不是直接从外界嵌入的,在承认每一个企业都至少存在自然形态的企业文化的前提下,基于其自然形态,结合企业的经营特点和发展目标,对自然形态的企业文化进行雕琢、提升和凝练,使之成为自觉形态的企业文化。所以企业文化建设类似于根雕艺术,是自然和人为的结合,本着这样的思路建设出来的企业文化,必然是适合该企业的,也必然是有个性的。建设企业文化之所以需要把握企业文化的适合性和个性,是因为前者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的功能发挥,后者则需要凭借企业文化的独特感使外部公众注意到本企业进而欣赏本企业,使内部员工感受到存在感和自豪感。不过,我们还是看到了很多企业,不管是属于同一行业还是不同行业,都打出了“爱岗、敬业、质量、效益”等大同小异的企业文化标语,我们不能说这些理念不重要,而是这些理念是所有企业都必须遵循的,是不言而喻的,这样的价值观实际上只给人一种可有可无,最多聊胜于无的感觉,并不能真正起到对企业发展的引领和激励作用。打着通用标语的企业不是没有企业文化,而是不会建设适合自己的企业文化,并没有真正沉入企业去了解它自在的企业文化是什么,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新的文化元素是什么。

具体来看,企业理念的建设先要确保核心价值观在最根本的哲学层面上具有优秀的文化基质和普世价值,比如仁爱、互利、进取,但这样抽象的词汇并不能直接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表达形态,还必须有个性化的表达方式,如同仁堂的“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继承创新,服务人类健康”,沃尔玛的“顾客就是上帝”、“尊重每一位员工”、“每天追求卓越”。从操作层面上来看,提炼本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经历一个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反复协商的过程,需要管理层结合企业的历史和现状总结出初级的表达形态,然后结合企业成长的经典故事和每一个人对自己岗位的理解,对初级形态的价值观进行广泛的多层面多层次的自由宽松的内部交流和讨论,不断修改、完善核心价值观的表达方式,达成普遍共识后经过专业人士的修饰提炼,形成核心价值观的个性化表达,最终宣传推广、深入人心。通过这样的过程形成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必定是得到广泛认同的。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再去提炼、发掘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愿景、经营理念等理念层次的其它内容。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理念成型了并且付诸文本了还不够,“光说不练假把式”,还需要把理念融入规范和制度,通过制度长期规训人的行为,最终内化为员工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现实力量。

四、企业文化:多向成全

在当前经济低迷的大气候下,重新审视和再挖掘企业文化的价值并不是一项不切实际的举措,正因为文化“无形”才能有挖掘不尽的价值。然而,我们谈企业文化的价值时还是不能局限于功利层面理解,它的确推动了企业业绩的增长,也就自然地使个人拥有了生存的机会,也为国家创造了更多利税,不过,企业文化也有它超功利的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辐射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能够改良社会风气、引领社会风尚,美好的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员工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和提升生命的价值。总之,企业文化从功利和超功利的维度,成全了企业、社会、员工多向度的追求,最终,企业的发展还是为了成全每一个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云雷.企业应如何文化建设“管理”起来.http://www.ghwhr.com/powereasy/mc/culture/200811/4815.html.

[2]柴庆春.重温松下:文化主导战略制胜.http://qkzz.net/magazine/1002-6525/2008/05/2509132.htm.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6SJB63001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刘亚红(1977- ),女,江苏镇江人,江苏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经济学学士、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管理伦理、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