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红
云南省宁蒗县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3.7%。农村劳动力占农业人口的53.89%,农业在云南省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由于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不断创新。农村分工分业的发展。土地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程度不断降低,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富余。为此,农村富余劳动力必须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为增收致富奠定基础。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现状
云南省宁蒗县于2004年开始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并在同年完成县级培训8期,培训3200人。转移就业占培训人数的85%。2005年。县级培训单位在总结2004年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县级培训和乡镇分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了1000人。转移人数占培训人数的85%。2006年承担培训任务的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方便广大农民,以乡或村为单位组织开展培训。其方法步骤如下: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经过调查论证,编制了《宁蒗彝族自治县2006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施方案》,并按《实施方案》要求组织召开县级相关部门负责人、乡镇分管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副职、农科站站长、经管员共55人参加的为期两天的培训会议,并在会上就开展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习了有关领导的讲话、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与此同时,县校负责人根据全县15个乡镇农村劳动力、交通分布的情况在会上作了工作安排,下达了培训任务。县级培训会议结束以后。各乡镇按照会议要求,进行了摸底调查,范围涉及全县15个乡镇、91个村委会,共2500人。根据摸底调查的结果和村、乡(镇)两级推荐上报学员情况,承训单位通过汇总、审核,确认了2500名学员,并将确认人员编成了25个教学班,为每个班配备了一名教学负责人和数名理论课:实践课的教师。为方便学员,培训一般以乡为单位集中进行,但对乡镇较大、学员居住分散的,则以村为单位开展。培训前对参训学员户口簿或居民身份证审核无误、张榜公示以后,发放教材及招工信息资料。培训时按《培训第一节课》、《进城务工常识》、《职业道德与政策法规》、《劳动保险知识》、《劳动法》、《合同法》等教学安排内容。由任课教师进行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面授和指导。据统计,全县共派教学负责人15人,课任教师每班4-5人,发放教材2600套,发布招工信息50条,公示了25次,完成计划的100%。通过培训,90%的受训者基本掌握了进城务工生活常识、相关政策和保护自身权益方面的法律知识,85%的受训者已从农业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年实现转移就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21.6%。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存在的问题
1,培训经费投入较少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主要是由国家投入、地方财政配套和受训农民交纳三部分组成。目前除国家投入外,县财政由于受地方经济发展制约,教育经费难以保障。农民自身经济状况较差,让他们交纳培训费也不可行。
2,学员文化素质低,教学、管理难度大
由于小农意识和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参训劳动者不太愿意接受新生事物,一些学员还会把松散的习惯带入培训现场。台上老师讲,台下聊“家常”:有的甚至认为:不参加培训照样可以外出务工。认识不到接受培训可以提高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加之由于生产力水平低,教育起步较晚。参训人员文化水平低,致富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严重,因而,在对学员开展培训时,常出现集中难、教学难、管理难现象。
3,基层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师资力量薄弱
虽然乡有科普文化学校、村有科普夜校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场所,但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投入有限,技术设备得不到更新。造成培训基地设备技术落后,使培训受到制约。师资队伍中,除了县农广校的专职教师外。有的是从县级有关部门临时抽调的职工干部,既无教师资格。也无教学经验;而从农村聘请的“土专家”,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缺乏专业理论,且兼职居多,更换频繁,极大地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4,培训质量低,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简单
实际工作中,由于参训学员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的参差不齐,只按统一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单一培训模式进行,这样,文化水平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就难以学到见效快、适销对路的实用技能。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也体现不了培训的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在培训内容方面,由于只围绕进城务工的相关知识要点开展,而没有就创业、就业技能等内容为重点进行培训,培训范围不宽,且简单、缺乏创新意识,难以保证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及建议
1,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的投入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得民心、顺民意的事业,应多渠道、多途径广泛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在具体操作上。可按“政府拿一点,学员拿一点,社会各界支持一点”的办法进行资金筹集。对所筹资金,要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切实加强审计监督,确保有限的资金发挥有效的作用。
2,提高学员素质,规范教学管理
面对差距、机遇和挑战,要用新的思想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要转变学员固有的落后观念,提高认识,切实把握和理解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二要对学员进行知识培训。知识培训不能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而应培训适用、实效的进城务工知识。使学员能更好地、客观地、辩证地解决自身存在的实际问题。三要开展学员之间的竞争。竞争作为一种动力,不允许悠闲松散、停滞不前。
教学管理应本着“方便学员。而又不增加其经济负担”的原则,尽量深入基层,将教材和进城务工知识送到农民家门口。培训过程中要帮助学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学员安心学习、学以致用。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要按农民工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尽可能将实用、实效的专业和技能讲得通俗易懂,联系实际加以传授。
与此同时,承训单位要建立健全班主任、任课教师、教学班、学籍、教材、教务、考务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教师、学员和教学各环节的管理,并不断完善培训条件。积极开展农民工培训教研活动,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民工培训的管理、监督和检查。建立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制,对成效显著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3,优化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
对文化水平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要开展易操作、见效快的实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1~2项致富本领。对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着重进行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充实、更新和提高产业结构调整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要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实效性,要面向劳务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创业、就业技能为重点、加强经营管理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进城务工知识、职业道德、法律知识以及有关政策、适应城镇就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
要创新农民工培训方式,倡导定向培训、订单培训、委托培训、上岗培训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培训形式,积极引导企业、行业协会和社会用人单位开展有针对性的用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