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虎
科学家们在南极发现了侏罗纪和白垩纪后期的恐龙化石,那时的南极大陆已经漂移到现今所在的位置,但那里仍生存恐龙,这太令人惊奇了。
在侏罗纪,澳大利亚位于冈瓦纳大陆的西南部,南极大陆的外侧,南极与位于现在的南美南端的部分连接着。恐龙就从这里进入南极大陆,然后横穿南极大陆才到达澳大利亚的。
调查恐龙在南极的生活,不一定到南极发掘。澳大利亚是在白垩纪末期才掠过南极圈的,某个时期它比南极大陆本身更接近南极点,所以在澳大利亚能发掘到过去的南极恐龙。
在澳大利亚东南维多利亚首府墨尔本的东西海岸上,露出了白垩纪前期的地层。以维多利亚博物馆的托马斯·里奇和莫纳施大学的帕特里西娅·里奇夫妇为首的研究小组,在25年前就开始着手这个地区化石层的调查。因为化石层被确认是1.12亿-1.054亿年前的,根据古地磁测定可推断这个地区当时是南纬70-85度。在用放射性氧同位素的分析中,清楚地知道当时的年平均气温是4℃-5℃左右。不过,也有-10℃的可能性。在南纬70~80度的冬天,除严寒之外,至少有3个月是连续的黑夜世界。那么恐龙如何越冬呢?专家提出三个可能性:其一是恐龙往低纬度地区迁移;其二是冬眠;其三是恐龙有适应黑暗冬天的生活本领。
一般认为生活在阿拉斯加北极圈内的恐龙,他们冬天能往南边进行大规模的迁移,可是在白垩纪前期,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淡水内海发达,由于海水的阻挡,恐龙充其量只可能达到南纬70度,无法迁移到温暖的地方去过冬。对于恐龙的冬眠,迄今没有取得证据。从在同一化石层中出土的化石,证实有银杏、铁苏、针叶树、羊齿等耐寒植物,及其它常绿的耐寒植物。似乎恐龙的冬粮已不成问题,如果加上恐龙有耐寒性,那它冬眠就不一定需要了。
在出土的恐龙化石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属于食植物恐龙棱齿龙属的里耶林恐龙的幼兽头骨。那个不到6英寸的头骨,最明显的特点是容纳眼球的大眼窝。科学家用里耶林龙的头骨化石复制出“脑化石”。在“脑化石”中,可视觉的部分——视叶的形状也被逼真地复制出来,明显地可以看出其视叶比一般恐龙的大。这个事实意味着什么?里奇博士强调说:“对生活在极地的恐龙越冬问题的种种说法,虽然还未获得决定性的证据,但里耶林恐龙那发达的视觉,即使在那漫长黑暗的冬天,不是也能适应吗?”
如果前面所推论的南极圈的最低气温是正确的,那么即使是夏天也是很冷的。但由于所发现的是恐龙幼仔化石,故可以说那里当然是里耶林恐龙的繁殖地。如果寒冷的夏天也能够活动,那它们具有耐寒的躯体的可能性是不用怀疑的了。里奇博士说:“棱齿龙属具有发达的视觉及在南极圈过艰苦生活的本领,它们不论大小,也不管环境如何,都一定是像袋鼠(眼大,有在夜间生活及黄昏活动的习惯)那样的生活,当然恐龙还可以借助月光及极光寻食。”
在发掘的这些恐龙化石中最有趣味的大概是跃龙属,在其他大陆的恐龙在侏罗纪末都绝灭了,但在澳大利亚,至少在其东南部这种恐龙却一直生存到白垩纪前期。但有趣的是这些地区发现的跃龙属比其它地方的近亲要小得多。里奇夫妇把这种进化史的“时间滞后”或小型化现象,认为是这些地方与外界隔离而残留下来的一块安全地带造成的结果,这些地区可说是“被遗忘的大陆”。
南极发现恐龙,且生活于白垩纪后期,这对大陆漂移说的理论提出了质疑。也证实极点曾移动过。除此以外,研究南极恐龙还可以了解地球生态变迁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