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影片中律师形象的性别差异

2009-04-19 02:54
电影文学 2009年21期

褚 颖

[摘要]好莱坞影片中的律师形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并因性别不同存在较大差异:男律师要么为打赢官司不择手段,要么为追求正义孤身对抗黑暗现实;女律师基本上是弱势陪衬,偶尔成为主角,也多半属于法律边缘人。这些差异并非美国法律职业的实际情况。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律师形象;性别

一、序言

好莱坞塑造的律师形象深入人心,他们在法庭上西装革履、唇枪舌战。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女性逐渐走入法律职业队伍,女律师也开始更多地出现在影片中,成为银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不过这些女律师的银幕形象与观众所熟悉的相去甚远,她们和男律师同处一种行业,却像来自两个不同星球的人。分析好莱坞电影可以发现,律师形象有相对固定的模式,并且由于性别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二、电影中的男律师形象

美国人酷爱法律,凡事都爱打官司,律师就成为普通老百姓与法律正义之间的桥梁。现实生活中,英雄式的律师不在少数,他们不计回报地为被压迫者争取权益,不惜身家性命与黑暗现实抗争。律师们对正义和公平的执着追求甚至促成了很多著名法律规则和判例。电影艺术地再现了这些英雄人物,使之成为律师形象的传统模式,其中最经典的便是《杀死了一只知更鸟》(To Kill A Mocking Bird)(1962)中的阿蒂克斯-芬奇律師,他在美国南部一个种族主义猖獗的小镇,冒着殃及自身及家人的危险,挺身替一名被指控强奸白人姑娘的黑人辩护。

这种理想主义光芒在后来的电影中得以延续。此后好莱坞出品的电影中,英雄式的律师如划破漆黑夜空的流星,让人过目难忘,《费城故事》(Philadelphia)中的黑人律师乔和《刺杀肯尼迪》(JFK)中的地方检察官加里森是其中的代表。乔年轻有为,家庭幸福。安德鲁同样事业有成,却因为被老板发现是患艾滋病的同性恋,被无情地踢出了律师事务所。当绝境中的安德鲁找上门时,乔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他憎恶同性恋,恐惧艾滋病,但在图书馆目睹安德鲁遭众人唾弃后,他到底还是动了恻隐之心,毅然伸出援助之手,直到官司打赢。乔是普通的,丝丝微妙的反感使他无异于大街上的行人,但乔努力克制个人情感,在全世界都对艾滋病和同性恋避之不及时,他挺身而出,全力帮安德鲁讨回了公道。在他身上,观众看到了阿蒂克斯的影子。《刺杀肯尼迪》涉及的主题更为敏感,但主人公勇敢地站了出来,在家庭矛盾、同事矛盾、舆论压力以及真正的暗流涌动之下,全面检讨肯尼迪遇刺案。重要的不是真相是什么,而是加里森为揭示真相和实现信念所付出的行动,长达20分钟的总结陈词气势磅礴,与诉讼败北后的无奈背影形成鲜明对比,加里森升华为永恒的偶像。

然彗星虽耀眼,却屈指可数。除了塑造浩然正气的实力派律师,好莱坞把希望更多地投射到涉世不深的新手律师身上。他们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打败老奸巨猾的对手,获得胜利。这些形象包括《义海雄风》(A Few Good Men)中的卡菲,案件进行到关键时刻,他一扫最初的油滑不羁,顶着军方的等级压力,为两位被控谋杀的士兵洗清罪名。《一级谋杀》(Murder in the First)讲述了一个因受虐精神失常而杀人的年轻人的故事,初出茅庐的律师詹姆斯成为当事人亨利生命中惟一的一线生机,虽然被告最终死在狱中,但詹姆斯对社会底层的关怀和激情澎湃的工作态度让人动容。改编自格雷海姆小说的多部法律电影也塑造了战胜恶俗势力的新手形象,比如《造雨人》中的鲁迪和《律师事务所》(The Firm)中的米奇等等。

好莱坞一定觉得,新人的良知和冲动能让正义之战显得比较合理吧?公众心中,律师大多是“讼棍”的代名词,他们虚伪、贪婪,为坏人开脱罪名,因此,更多律师在银幕上千着肮脏的勾当,用灵魂交换钱途。《魔鬼代言人》(The Devils Advocate)的魔幻手法寓意深刻,无往不胜的凯文痛苦抉择于道德和成功之间,生动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律师们面临的诱惑与挑战。《芝加哥》(Chicago)虽为歌舞片,歌舞升平遮不住冷峻犀利的批评锋芒。律师比利擅长操作,他成功地包装了两位血刃亲人的女人,打造出两颗舞台明星。从帮当事人编造故事,到利用新闻制造效应,再到法庭上道貌岸然的辩论,比利将黑白颠倒和惟利是图诠释得淋漓尽致。《失控陪审团》(Runaway Jury)中的辩方大律师蓝金和比利颇为神似,多少证据确凿、激起公愤的案件,经他之手便烟消云散,惟一不同是他此次接手寡妇诉军火商的案子,故事更具现实色彩。另有一部影片以轻喜剧风格塑造了一个谎话连篇的成功律师形象——《大话王》(Liar Liar),该片的英文名关键词直译成中文就是“骗子”。影片情节耐人寻味:费奇谎话连篇的时候,事业春风得意,而有朝一日只能说实话了,却为自己的工作和交际招来不少麻烦。

总的来说,电影中的男律师形象基本上可以用“英雄”和“魔鬼”两种主要模式来概括,他们要么追求正义,要么不择手段。这两种形象分别反映了对法律理想的向往和对司法现实的不满,无论手法如何,创作目的都是现实的。

三、电影中的女律师形象

女律师在银幕上的身影难得一见,作为主角出现更是姗姗来迟。本来也是,英美法系采用抗辩制,双方律师各为其主,揪住对方的漏洞便穷追猛打,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哪是柔弱女子呆的地方。多年来,美国律师被视作纯粹男性的职业,人们耳熟能详的律师形象全是男性也就不足为奇了。随着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性在法律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电影中才逐渐有了女律师。

但近三十年的好莱坞电影中,女律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她们男性同职的陪衬。她们职业能力低下,缺乏法庭辩论技巧,甚至没有最基本的判断力和常识。《好人寥寥》中的乔安娜就是其中一个。她两年办了三个案子,足足九周才搞定一场酗酒闹事的小官司。在影片的主案中,她充分显示了自己的固执和笨拙,调查取证时不够敏锐,法庭上又缺乏应有的自控力。原本心不在焉、狂放不羁的男生小律师被她一逼,倒在平生第一场诉讼案中成为擎天白玉柱。《无可辩护》(Defenseless)中的凯特乌勒就不用提了,不是她无意中留下线索,警方也不会怀疑到她的当事人头上;还有《惊心诱惑》(Guilty As Sin)中的凯瑟琳,在甜言蜜语的攻势下居然答应替坏蛋辩护,而后为了跳出火坑,又设计假证据来陷害真坏人。智商不低的女律师则忙着展示色相或寻觅爱情。《欲望危情》(Presumed Innocent)中的卡罗琳先后与多人上床,一路“睡”上了职业生涯的最高峰;《大审判》(The Verdict)中的劳拉被律师事务所派入对方阵营当间谍,没想到她被法兰克所感动,在他绝望时一番怒吼,重新激起他的斗志,为诉讼做出了一个美貌情人应有的贡献,只是这贡献与她的律师身份无关。

女律师在电影中基本上都被打上“胸大”“无脑”的印记,作为配角时如此,当上主角了也好不到哪里去,连“律

政俏佳人”艾丽(Legally Blonde)和“永不妥协”的艾琳(Erin Brockovich)也难免。

人见人爱的金发美人艾丽被男朋友甩了,因为他要去念哈佛法学院。为了挽回心上人,证明自己有脑子,艾丽使出吃奶的力气换回LSAT179的高分,又在教授同学鄙夷的眼光中迎头赶上,不仅得到去事务所实习的难得机会,还顶替教授打赢了一场势必输掉的官司。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律政俏佳人。但即便这样一部青春励志片,无意中仍透出对女律师的歧视,最明显的一次发生在艾丽替明星教练辩护时。面对明显撒谎的重要证人,艾丽居然语无伦次。对方的一个常识性错误,她颠三倒四问了多次才猛然发觉,否则还无法反击。对方错在哪里呢?烫发24小時后不能洗头,宣称事发时自己在洗头显然是撒谎!没有精湛的交叉盘问技巧,没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没有法学院高材生的风采,打赢官司全靠一点女性常识。

单亲妈妈艾琳在律师所打杂,偶然发现一家大电力企业污染了公共水源,大量居民患癌症死去,于是决定调查真相。艾琳一边和对方强大的律师团周旋,一边开展艰苦卓绝的取证工作,最后取得了全美史上最高的庭外和解赔偿金额。影片着力刻画了一个没受过正规法律教育、却勇担道义的泼辣女性,故事中用了大量情节来表现艾琳的敬业精神,比如她深入危险地带收集一手证据、逐个探访受害者家庭等。但最关键证据的得来途径却让人啼笑皆非,机密材料本来不可查阅,但傻里傻气的男管理员禁不住艾琳搔首弄姿,便放她入馆。看来对成功女律师而言,性格、毅力、智商全是空话,姿色才是真的。

那些貌不惊人的优秀女律师靠什么赢得诉讼呢?天知道!反正不是她们的能力。《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Father)里,女律师盖莱丝不屈不挠地发掘警方非法释放圭尔德福德的证据,但她在一场至关重要的听证会上,却极为业余地向着证人大喊大叫。《暴劫梨花》(The Accused)中,检察官凯瑟琳先是不经原告同意就擅自同意了对方的辩诉交易,轻率地放走了强奸妇女的罪犯。后来被害人一指责她,她又不顾上司的合理建议,非要像犟牛—样起诉促成强奸的围观者。现实生活中,她们两位不要说前途无量,就是保住饭碗都难。

电影中的女律师似乎和男律师少有相似之处,不够冷静,固执己见,业务不精,依仗美貌或者某些不明原因获得成功,总之她们表现出来的能力和所取得的成就极不一致。如果某个女律师凑巧确如男性一样才华出众,那么她一定拥有一副刻薄刁钻的面孔,比如《费城律师》里乔的对手贝琳达。很遗感,这就是导演心目中的女律师形象。

四、结语

综上所述,好莱坞影片中的律师形象因性别不同呈现较大差异。男律师的银幕形象正面负面均有,职业水平也有高有低,但总的来说,电影中的男律师形象结合了现实和理想,是实际生活的艺术再现。女律师则没有那么幸运,她们的形象在电影中遭到极大的扭曲。电影中的女律师几乎没被当做律师对待,少有导演关注她们作为法律人的特点,卖点总是落在一个“女”字。即使拿她们做律师看待了。也不过是往她们身上泼污水。

一直以来,法律都是白人男性的天下,19世纪时美国许多州禁止妇女进入律师行业,女生开始大量进入法学院学习还是最近40年的事。虽然目前在法学院学习的男女生比例大约为一半对一半,美国250家最大的律所里女律师占大约三分之一,但做到合伙人的只占8%,而且女律师的薪水一直较低。这也许就是好莱坞不曾严肃看待影片中的女律师形象的原因。其实法律界的各个领域都有一大批声名显赫的女律师,女性和男性在能力和道德水准上更无高下之分。导演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偏见和臆测,正视美国法律职业的现实,才能塑造出有真正艺术价值的律师形象——无论是男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