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记者 刘 莞
达·芬奇(1452-1519)的作品:充满怪诞表情的讽刺画(1485-1490)。这是属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收藏。达·芬奇大名鼎鼎的《蒙娜丽莎》、《自画像》等都安家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博物馆。而在英国王室,也拥有一批达·芬奇的画作。这些作品的名气也许不如达·芬奇的那些恢弘巨制,但与之相比,其艺术性丝毫不逊色。
春暖花开,世界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也拉开了“春拍”的序幕,4月初的香港苏富比拍卖刚刚尘埃落定,成交量超过70%,显示了市场的回暖迹象。不少人还都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即许多艺术品的收藏者是各国王室,或者曾被某个王室收藏。事实上,艺术品与王室之间,本就有纠缠不清的联系。
多数王室痴迷艺术品
艺术品和王室关系最紧密的时期还是在20世纪之前。早在古希腊时代,雅典、斯巴达和科林斯等富庶邦国的宫廷,就收藏有不少艺术品,并豢养着一批出色的艺术家。今天人们所能欣赏到的古希腊艺术珍品,很多都出自宫廷艺术家之手。中世纪的宗教统治令整个西方陷入艺术黑暗期,然而此时宫廷对艺术的垄断并非削弱、而是被加强了。在基督教世界,硕果仅存的艺术家被迫从《圣经》和基督教故事中寻找灵感和寄托,宗教绘画、雕塑和圣母像等,成为最常见的艺术品。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让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得到勃发,艺术作品的题材和种类也开始丰富起来,而站在这些创作力旺盛艺术家背后,给予支持、赞助的,则又是各国王室。
意大利佛罗伦萨曾经的统治者美第奇家族酷爱艺术和文艺。美第奇家族对艺术品的酷爱,随着王室联姻,传播到欧洲各国宫廷,其中法国王室受影响最大。鲁本斯、达·芬奇等原本为美第奇家族服务的艺术家,都因追随远嫁法兰西的美第奇家族女子而赴法,并受到法国王室的礼遇。他们的作品也因此充斥波旁宫和后来的凡尔赛宫,使得巴黎继佛罗伦萨后,成为欧洲艺术中心。
法国大革命虽然一度推翻了王室,但并未摧毁当权者对艺术品的收藏癖。拿破仑东征西讨,开疆拓土之余,也将各国艺术珍宝大批带回法国,如卢浮宫著名的竞技场院拱门上醒目的马群浮雕,便是拿破仑从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大教堂顶上硬拆下来的。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德国的普鲁士王室,甚至俄罗斯沙皇等,也都对艺术品和艺术家痴迷。拿破仑战败,各国瓜分政治遗产时,便曾迫不及待地制订专门条款,从卢浮宫索回本属于这些国家王室的艺术品,据说总数多达5000余件。
在中国古代,皇室同样是艺术品的最大收藏者和支持者。许多大艺术家,如顾恺之、阎立本、郎世宁等,均为皇室工作,不少帝王本身就是颇有造诣的艺术名家,如宋徽宗善书画,雍正皇帝能制作发条玩具等。许多帝王搜罗艺术品不遗余力,如梁元帝、唐太宗都是出名的书画收藏家,清代历代帝王都对艺术品痴迷不已,乾隆在搜罗到三件梦寐以求的名作后,还特意盖了座“三希堂”,并将《三希堂法帖》刻版颁行。
艺术品并非都因王室的看重而受益
各国王室对艺术的痴迷固然保护和扶持了艺术家的创作,保存了大量有价值的艺术品,但对艺术家和艺术品而言,也并非都是福音。
不少王室对艺术家视同奴仆,缺乏必要的尊重。罗马教皇成就了米开朗琪罗,却也束缚了他。为迫使米开朗琪罗为教廷服务,他们不惜使用武力和禁锢手段,令米开朗琪罗身体受到摧残,心情长期压抑,最终在创作中抑郁而终。本身并不善于油画的雍正,却喜欢对西洋来的画家郎世宁指手画脚,一幅给自己爱犬的素描写生,他竟让郎世宁照自己的口味返工了6次之多。
一些君主仅仅是附庸风雅,并不真懂艺术。如米开朗琪罗花了4年5个月绘制成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因所绘人物多是裸体,便被教皇勒令画上衣服。尽管画家坚决抵制,并说出“请陛下只管照顾人的灵魂,他们的肉体由我负责”的名言,但在他死后,教皇仍下令给所有人物均画上衣服,令艺术品留下缺憾。自诩精通艺术,收藏宝物无数的乾隆皇帝,却屡屡被文物贩子所欺骗,在他的“三希堂”里收藏许多书画艺术品,其中不少都是高仿的赝品。
君主的贪欲还令许多艺术品遭到毁灭。著名的“米洛的维纳斯”,就是因法国军人和土耳其商人争抢,最终被急于攫取艺术品拍王室马屁的法国水兵打断了一双胳膊。唐太宗是艺术品的收藏者、赞助者,却也是著名的毁灭者,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竟将旷世珍品、王羲之的《兰亭序》焚毁殉葬。
富翁借王室珍品彰显身份
进入20世纪,许多国家政体变更,王室不复存在,但各国皇宫仍然是艺术品最重要的收藏场所之一。英国女王曾屡屡登上全球富豪榜首位,白金汉宫丰富的艺术品典藏,被公认为是她极其重要的财富。在富豪榜上后来居上的文莱苏丹,也是著名的艺术品收藏大家。石油财富的积累,令中东阿拉伯各国的君王变得财大气粗,他们挥金如土,在伦敦、纽约、巴黎的拍卖行搜罗了众多艺术品。
仍然存在的王室情况也各不相同,既有英国、瑞典王室这样的“老字号”,也有文莱、中东等王室收藏新贵。但另一些王室则境况差得多,如列支敦士登王室,二战后迫于生计,曾不得不大量变卖祖传艺术品,后来该国愤而搞起“避税天堂”,重新聚敛大量财富,据称就是受了“卖古董”的刺激。还有一些王室则学会了精打细算,如弹丸小国摩纳哥,其王室艺术品收藏不论质或量均十分有限,他们就设法从各国搜集大批名画的精美复制品,堂而皇之地办了个“复制品名画陈列馆”。
许多没落王室的后人甚至迫于生计,将大批艺术品变卖。这些流入民间的王室珍品成为没有贵族头衔的富翁们彰显身份的又一道招牌。2006年,为了支付约300万英镑的遗产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外甥女和外甥拍卖了母亲玛格丽特公主遗留下来的珠宝等物品。据报道,拍卖场面异常火爆,有的物品最终拍出的价格竟然是估价的100倍。不管是克里斯蒂拍卖行还是玛格丽特公主的儿子、44岁的林利子爵都低估了民众对王室物品的热忱,最后700多件物品一共拍出了1300多万英镑的天价,几乎是预估价的6倍。无独有偶。早在1987年,英国温莎公爵夫人的珠宝就在日内瓦卖出过3100万英镑的天价,高出估价近7倍。
岁月变迁,如今王室已数量不多,宫廷也不再是艺术品创作和收藏的主角,但王室与艺术品的故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还会不停地讲下去,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