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女葬在红灯区旁

2009-04-17 12:38
环球时报 2009-04-17
关键词:茶花女茶花公墓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刚 峰

曾经以为茶花女是法国作家小仲马笔下虚构的人物,直到不久前一位法国朋友告诉笔者小说中主人公茶花女的墓就在巴黎北部的蒙马特公墓,才知道其实茶花女真有其人,小说《茶花女》就是根据她的真实经历而写的。于是笔者决定前去看看。

离红磨坊不远

初春的巴黎还有些乍暖还寒,笔者和朋友乘坐地铁来到了巴黎北部的蒙马特高地。蒙马特是法国著名的红灯区,三教九流都会在这里出没。走出地铁,我们就看到象征着纸醉金迷生活的红磨坊。虽然只是下午,但这个以夜生活闻名于世的地方却早已热闹起来,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在红磨坊前穿梭。

茶花女的墓就在红磨坊不远处,这让我的思绪飘到了19世纪的巴黎,那个茶花女生活的时代。在小仲马的笔下,她出入高档社交场所,过着纸醉金迷、挥金如土的生活,如今她的墓就在这里,是宿命还是一种巧合?

坐落在平民墓区

走进蒙马特公墓,这里宁静而安详,和外面的喧嚣繁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还是很多人前来拜谒那些逝去的人们。门口有一张公墓的地图,给整个公墓分区,并给一些名人的墓标了号便于寻找。我仔细寻找着茶花女的名字,“在这儿,阿尔丰西娜·普莱西”,朋友先于我找到了。我们按着地图找到了半天,却怎么也没有看到茶花女的墓,只好向一位正在浇花的法国老人请教,老人笑着说,蒙马特公墓既有豪门大宅,也有平民小区,茶花女出身贫苦,身后萧条,她的墓自然坐落在平民小区———偏僻的第15墓区。

我们按照老人的指示,终于来到了茶花女的墓前。她的墓很朴素,花岗岩底座,白色的大理石碑。石碑正面雕刻着瓣瓣下垂的花朵图案,由茶花女名字的第一个字母“A·P”的花体字交织而成。碑两侧镌刻着同样的碑文:“阿尔丰西娜·普莱西长眠于此。生于1824年1月15日,卒于1847年2月3日。安息吧。”碑前放着一个小相框,里面是茶花女的一张肖像画,画中之人就像小仲马在《茶花女》中描写的那样,“在一张艳若桃李的鹅蛋脸上,嵌着两只黑眼睛,黛眉弯弯,活像画就一般;这双眼睛上罩上了浓密的睫毛,当睫毛低垂的时候,仿佛在艳红的脸颊上投下了阴影;鼻子细巧、挺秀、充满灵气,由于对肉欲生活的强烈渴望,鼻翼有点向外张开;嘴巴匀称,柔唇优雅地微启时,便露出一口乳白色的皓齿;皮肤上有一层绒毛而显出颜色,犹如未经人的手触摸过的桃子上的绒衣一样……”

据说,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这里凭吊思怀,茶花女墓碑旁四季鲜花不断,人们尤其喜欢献上一束茶花表达对这位身世可怜的女子的怀念。小说中的茶花女生性偏爱茶花,每逢外出,随身必带茶花,其颜色时红时白。据说,这是她暗示客人的信号:红色表示这一天不能接待客人;白色则意味欢迎来访。这大概也是“茶花女”得名的由来。

情人小仲马葬在旁边

往前走不远,就是小仲马之墓。他的墓像一个小亭子,没有墓碑,底座正面端正地写着:“亚历山大·仲马 ”。为了和他的父亲大仲马区分开来,人们在他名字后面还加了个括号,写着“儿子”以示区别。底座上仰面躺着小仲马的大理石雕像。可能太多的探访者触摸了他的脚趾,雕像的几个脚趾头已经不在了。墓亭的天花板上写着墓志铭:“我的死比我的生更重要。因为生只是时间的一部分,而死亡却属于永恒。”笔者在他的墓前伫立了良久。不知是刻意的安排还是命运的巧合,这一对曾经的恋人死后终于能相互为伴了。▲

猜你喜欢
茶花女茶花公墓
神秘的恐龙公墓
我眼中的茶花
茶花
The Lady of the Camellias茶花女
浅谈茶花女悲惨结局
美国公墓像历史博物馆
神秘的恐龙公墓
茶花女吊灯
唐代郝公墓志铭考
茶花泉探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