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 成
很多人都有过啃金属的经历,比如说吃饭的时候把金属勺子咬在嘴里,或者是在无聊之时叼枚硬币摆摆酷。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一种叫人非常不舒服的“金属味道”被我们感知到。如果安了一口“金牙”,那么所尝的“味道”将会更加明显和浓烈,甚至可能使人感觉到疼痛。这就奇怪了,既然是“味道”,怎么还会继而生成痛觉呢?很显然,这种“味道”十分特别,也十分神奇。可是翻遍所有百科全书,从来就没有科学家告诉过我们世界上存在一种“疼痛的味道”。那么,究竟是谁在背后作祟呢?
其实我们在啃金属时所尝的,并未金属的味道,而是电流的“味道”。诸如金属勺子、硬币这类东西,一般都是合金,含有不同的金属成分。我们的唾液是一个湿润的、含有盐分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不同的金属接触,两者之间就会产生电化学势差,或者说是电压,继而形成微弱电流。电流所激发的牙根神经里的神经冲动被传递到大脑后,大脑便将这种“不太熟悉”的刺激解释为“十分不舒服”,甚至是“疼痛”。
简单地说,当含有不同金属成分的物体进入之后,嘴巴里其实已经含了一个“电池”,只不过这个电池很原始罢了。倘若你“感觉比较迟钝”,单靠啃勺子或者咬硬币还难以品尝到电流的“味道”,那么也不要紧,去商店拿一节五号电池好了,然后用电线把电池两极接在舌头上,很快,一股强烈的“如同啃勺子的味道”就会光临。
既然嘴巴里“电池”的产生是因为有不同金属,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啃”、“咬”来判断某种金属是否纯正呢?理论上讲,是完全可行的。据说在古代的黄金买卖中,就有买家用“品尝味道”的方法来检验交易的黄金是不是纯黄金,或者是纯度到底有多高。在他们看来,黄金是否含有其他金属杂质,以及含有杂质的多寡,尝起来味道是很不一样的。甚至到现在,还有人为了判断黄金戒子是不是货真价实而“别有用心地咬上一口”。
安了金属烤瓷牙的人,除了“尝”不到纯黄金的“味道”,还可能遇到另一种不幸,那就是有时候会被“电倒”。因为铸造支架的可能是钴烙合金,而烤瓷可能是镍烙合金,因为金属成分不同,它们在口腔中就有可能形成电位差,产生电流。这种电流通常十分微弱,并不足以让人感觉到,但是仍旧会对牙髓产生刺激。而如果电流“强大”到我们没办法无视它的存在时,不适感甚至是疼痛感就会随之而来。这也是很多人满口假牙依然天天喊牙疼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早在1780年,就有一只青蛙腿“品尝”了不同金属间所产生的电流的“味道”。这只青蛙腿无名无姓,之所以能够被写进历史,是因为它曾在意大利著名的解剖学家贾法尼的实验室里待过。这年秋天,贾法尼发现,即使是在没通电源的情况下,剥下来的青蛙腿也会触电痉挛。他认为这是动物组织本身产生了电,称为动物电。但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奥秘是旁边的钳子和镊子与青蛙腿发生了接触。
贾法尼有个好朋友叫伏打,他通过实验再现了贾法纪所发现的“奇怪现象”。不过通过仔细观察,他得出了不同结论,认为电流并不是发生在动物组织内,而是在不同的金属间产生的。至于青蛙腿,则刚好是一个合适的潮湿环境,让不同金属之间有了产生化学电势差的可能。依据这些认识,伏打使用能够导电的盐水液体代替动物组织进行试验,终于发现了电池的原理,并造出了最早的电池——伏打电池。
伏打发明的电池不是一节一节的,而是一堆一堆的,所以也叫伏打堆。下面我们来看看伏打电池堆的诞生过程吧。伏打在桌子上或台子上,水平地放一块金属片,例如银片,在这一片上放上第二片,即锌片;在第二片上放上了一张浸液片;然后放上另一块银片,紧接着是另一块锌片,上面方放上一张浸液片……如此反复,总是在同一方向上,把银片和锌片合起来,那就是说总是银在下面锌在上面,或者相反。至于到底谁上谁下,完全取决伏打的兴趣。而在两对合起来的片子之间,都要夹上一层浸液片。最后,一个高到不致自己垮下来的圆柱就形成了。伏打证明,这个圆柱堆的一端带正电,另一端带负电,这就是伏打堆。
伏打电池让人类第一次拥有了能产生稳定、持续电流的装置,被认为是最伟大的十大科学发明之一。不过在了解伏打发明电池的过程中,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科学家”。把多枚擦得很亮的硬币和同样大小的锌片分别交叉摞在一起,并在每一对金属片之间放入用盐水浸过的吸墨纸。于是,电流被释放了出来。虽然可能点不亮小灯珠,但我们仍然可以证明它的存在。用细的漆包铜线,围绕一只指南针绕50圈,把铜线裸露的两端分别放在最后一枚硬币和锌片上,电流立即驱动磁针开始运动。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