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影响因素与对策

2009-04-15 08:10邵海英
都市家教·上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咨询室来访者心理咨询

邵海英

据前人调查研究,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使用率不高。笔者对广东3所民办高校的530名大学生的心理求助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回收问卷509份,有效问卷500份。调查发现,有求助倾向的学生比例为5.1%。在假设有心理问题的情境下,愿意向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比例为2.1%。在倾诉对象的选择上,先后顺序是身边同学、朋友、恋人、家人、亲友、老师。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那些遇到心理问题的人不大愿意寻求专业心理帮助,也不愿意向老师求助。其原因值得深究。

一、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影响因素

民办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具有普通高校同等的困境,其使用率不高。究其原因,以下因素影响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一)学生个人的认知(态度)因素

1、求助认知

对心理求助行为的负性认知,认为去看心理医生是很不体面的事。来咨询的人往往怕被他人认为患了精神病,去咨询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思想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向心理医生求助表明自己没有能力处理自己的问题,是无能、懦弱的表现。因此不少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开放性低

江光荣研究发现,顾及“隐私”是妨碍潜在的当事人寻求专业化心里帮助的重要原因。夏勉的研究同样发现,大学生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会询问来访者许多个人问题,包括来访者从不被人知道的隐私,这也许会使来访者很不适应,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和防卫心理,这恐怕也是许多人畏于心理咨询的原因之一。

3、对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认知偏差

许多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功能、原则、心理咨询人员的职责等不了解,对心理服务机构的专业能力、专业操守、心理咨询的效果不信任,从而拒绝向心理专业人员求助。调查发现,大学生表示只有在心理问题比较严重、自己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才会求助专业心理帮助。

4、对治疗效用的认知偏差 对心理咨询效果的不信任毫无疑问会阻碍大学生向专业心理机构求助

钱铭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倾向于从心理咨询得到较为具体讨论的帮助,如促成思维方式和情绪的改变,提供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的方法等。一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有着过高的期望,往往希望一两次就能解决问题,而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心理干预是一种很艰辛、漫长的治疗过程,仅靠一两次咨询很难解决问题。这种期望与实际的落差,使得有些学生对咨询的效用产生了怀疑,降低了他们再次求助的可能性,这也是造成心理咨询 “脱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咨询工作者个人素质

在民办高校,咨询者不全是持有上岗证的。拿到咨询师资格证的也不多。很多咨询者缺乏实战经验。一些个人特质,如性格、声音特质等,不大受来访者喜欢,也容易影响咨访关系的建立,从而影响咨询效果。久而久之,学生不愿来访。

(三)心理咨询工作的保守性

大多数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都是在咨询室“坐诊”,很少主动约访有问题学生。对有心理问题学生采取守株待兔的态度,往往不能及时疏导学生,容易产生安全事故。

再者,民办高校由于其办学性质,有其特殊的难题。

1、资金投入不足,心理咨询室设施简陋,很不完善

个别民办学校条件有限,心理咨询室的选址不大符合要求。里面的环境也难以按标准去配置,导致咨询环境差。来访者没有安全、舒适的空间来倾诉,这也是咨询室使用率低的原因之一。

2、责任大,出现自杀事件,直接影响办学

因此,为防止出现责任事故,在个案跟踪和个别辅导上,倾注了咨询工作者很大精力,往往疲于去做基本的预防工作。

二、对策

鉴于上述因素,笔者作大胆建议。

(一)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加大宣传力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系列专题活动与讲座。

(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精心设计内容,同时开展生命教育课。

(三)提高咨询工作者全面素质,持上岗证上岗。

(四)完善系统,拓展三级网络模型

如,班级健心委员-系部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咨询中心,通过层级管理和反馈,做到心理问题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防患于未然。

(五)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

由调查可知,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首选是向身边的同学和朋友倾诉。因此,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咨询工作的新途径。

(六)加大对心理咨询室设施的资金投入,提供舒适的咨询环境。

(七)取得外援,对严重心理问题者及时转交到专科医院。

猜你喜欢
咨询室来访者心理咨询
火爆的在线咨询室
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5 An important visitor第五章 一位重要的来访者
Chapter 1 The beginning of things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室配套产品一览表
学校心理咨询室切莫成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