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秀爱
“个性”在词典里是这样解释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印象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征。据此,我们可以把“学生个性”理解为多年来形成的带有明显个人色彩的特点与风格。人与人由于认识、看法、生活阅历、知识水平的不同,看问题的方法、角度、深度就会不同,这也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个性,例如有朴实型的、情感型的、哲理型的、浪漫型的、现实型的等不同的特征。他们这些不同的个性要想得到发展,就要求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要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因为语文教育一定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英国一所学校的教育时说:“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学校就变成了屠场。”这里的“屠场”,我想大概指的就是扼杀学生个性的屠场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说,学校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摇篮,也可以成为扼杀学生个性的场所。所以语文教育必须把握学生个性发展这个关键的问题。
通过正常的教育活动,特别是与社会生活、学生人格塑造有密切关系的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发展学生个性的。正如爱因斯坦说:能培养独创和唤起对知识的愉悦是教师的最高本领。我认为培养学生个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怎样让学生享有自由的空间呢?
一、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完全由教师主宰的,学生没有任何自由选择的权利,这无疑是对个性的压抑。因为自由选择是人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表现,也是个性得以张扬的基本要求。人的一生中每一天做的有意无意的选择多得难以计数,从这个角度说,选择又是人们实现生命发展的一项重要能力,它理因在课堂上得以培养。可以这样认为,学会选择已成为生命的需要,更上时代精神。
在语文教学的众多环节中,应该尽可能给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培养和发展。如在分析《孤独的时候》时,主人公吴小舟收到姜生福给他的航模,看到了给他的信,信上还有未干的泪痕,他不禁向姜生福的座位望去,可座位是空的。文章到此结束,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就让学生给文章补写结尾。有的学生认为应是吴小舟去找姜生福道歉,可姜生福因家境困难退学了,在吴小舟的一再劝说下,他又重返学校了;有的设想找到姜生福,并对于给他补课,争取让他在学习方面尽快赶上全班同学;还有的设想吴小舟去找姜生福,可姜生福已经搬家了等。自由选择在这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更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应当说在课堂学生是有条件享受个性自由的。如朗读课文可以自由选择段落,小组讨论可以选择伙伴。
二、给学生联想想象的空间
海阔天空的想象和由此及彼的联想活动是展示学生个性发展的最佳手段,教师在讲《提醒幸福》时讲到:当春天到来的上时候,我们要对自己说,这是春天了!心里就会泛起茸茸的绿意。接着让学生想象当夏天、冬天、秋天来临时会对自己说什么。学生有的说夏天来临时可以穿花裙子,秋天来临可以收获丰硕的果实,冬天来临可以欣赏寒梅。再如讲到《海滨仲夏夜》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来描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大海。有的想象出大海风平浪静的时候象一位熟睡的婴儿,又象一位害羞的少女,还象一位温柔慈祥的母亲;有的想象出大海汹涌澎湃呼啸怒吼,仿佛要吞没一切的气势;还有的想象出大海在阳光明媚时,波光粼粼,水天一色的壮观,可谓文如其人,真实的再现了自我发展的个性。
三、给学生以领悟的自由
重在意会领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规律。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就必须遵循这一规律,注意诵读,在诵读中意会、领悟。感悟是一个极具个体性、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心理行为,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不同感受,才能给每个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空间。如果课堂只是追求大一统的一二一,齐步走或只强调请你照我这样做,孩子就会失去自由,失去个性。如我讲《济南的冬天》,结尾写到“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房,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分号可以换成逗号吗?生各抒己见,独辟蹊径,说不但可以,还可以另起一行,把最后一句“这就是冬天的济南”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使学生个性得以培养和发展,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