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罡
“远看有形,近看无边。”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在2009云计算中国论坛上,对云计算的现状表达出的感想颇有哲理。这也能够看出,直到今天,云计算一个概念、多种表述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观。
云计算重要的是平台
李德毅表示,大部分企业中计算机的使用率是10%左右,这是严重的资源浪费。在云计算模式下,每个用户根据需求获取计算、存储、带宽等资源,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大大提升。
云计算环境将各种计算资源虚拟化,从而能够动态调度。“IT产业正从PC走向互联网,IT界的应用未来都将以数据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以服务为中心。”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将IT界的变化总结为三个中心五个基本点。他认为,云计算要成功,如果没有好的生态环境,只是物理资源和数据,不会持久。
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晓庆提出:基于开源技术,积极建造开放性云计算平台。最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平台。必须坚持开放标准,因为“云”不只有一朵,多个“云”之间的互联协作将使云计算发挥出更大的效率。
IT巨头都在关注未来IT产业的主流声音——云计算。亚马逊推出的S3和EC2标志着云计算发展的新阶段:基础架构的网络服务是提供给客户的新“商品化”的资源,而今,EC2已成为亚马逊“增长最快的业务”。加上IBM的“蓝云(Blue Cloud)”计算平台,Google的App Engine以及微软在2008年发布的云计算平台——Windows Azure(蓝天)。
张亚勤举了一个例子:当某企业的业务刚刚起步的时候,可能只需要几台机器,而当企业的业务迅速发展时,如果采用现场服务器模式,企业就需要添置硬件设备,做大量工作提升计算能力,实际操作起来非常麻烦。而使用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企业需要做的只是修改配置文件,甚至连修改都不需要,Windows Azure会自动调配充足资源,保证应用的顺利执行。这种动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可延展性,是传统模式无法比拟的。
云端互动
未来的软件应用是服务与软件的优化组合。支持这种模式的基础设施,将由前端数以亿计的PC和移动设备与后端的服务器共同构成。张亚勤认为,云计算不应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用户一夜之间就从“端”全面转向“云”是很天真的想法——用户理应自主决定最符合其利益的资源部署方式,从而在“云”和“端”之间实现难能可贵的平衡。只有通过云+端,云端互动才能最大程度利用云的功能实现最佳的用户体验。
张亚勤针对目前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所采用的主流架构,将其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是物理层;中间是基于网络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应用环境;最上层是面向终端用户和企业的服务,像邮件、搜索、广告、数据库、视讯、博客等。相比之下,微软的“蓝天”的层次更丰富。
“蓝天”的底层是微软全球基础服务系统——Global Foundation Services(GFS),由遍布全球的第四代数据中心构成。几年前微软便开始筹建数据中心,因此目前正在部署的数据中心已升级到能效比表现更优异的第四代。值得一提的是, GFS之上是Windows Azure操作系统,主要从事虚拟化计算资源管理和智能化任务分配,当接到用户计算需求时,系统会确定最合理的资源处理、数据传输以及安全防护机制,并把运算任务分配给不同的CPU,把存储任务分配给全球不同的微软数据中心——用户不需要知道子程序和数据在哪里,只要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足够了。
Windows Azure之上是一个应用服务平台,它发挥着构件(building blocks)的作用,为客户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如Live服务、.NET服务、SQL服务等等,用以帮助客户建立云计算的应用,或将现有的业务拓展到云端。
再往上则是微软提供给开发者的API、数据结构和程序库;最上层是微软为客户提供的服务(Finished Service),如WindowsLive、 Office Live、 ExchangeOnline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