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 新环境 新发展

2009-04-15 08:10杨长寨
新校园·中旬刊 2009年3期
关键词:研究性济南校本

卢 巍 杨长寨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给普通高中学校的改革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受各种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各方面实际条件的制约,在普通高中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实施素质教育,成为尚难突破的急迫性课题。其中,学校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当前各个学校课改工作中面临的难题之一。

济南中学充分认识到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改工作中全面筹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狠抓落实,积极寻找改革的突破口,使课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尤其在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中,迈出坚实的一步。该校力求以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带动新课程方案的全面落实,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素质教育探索之路。

环境教育课程,是济南中学积极探索课改工作的一个缩影。济南中学的环境教育课程究竟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取得了哪些成效呢?就让我们从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说起吧。

1、对该校环境教育课程探索的初步印象

走进济南中学,我们会感到,这是一所洁净优美的学校!走进校园,你的眼睛所及,到处绿意浓浓,生机盎然。可见小桥流水,亭台楼榭,鱼儿也会摇着尾巴向你亲切地打招呼。墙壁、地面、楼梯扶手,到处都干净得让你觉得不忍心抖落一粒尘埃。就连垃圾桶,也擦拭得洁净如初,并且都是成对摆放的。每一对垃圾桶,其左右还有不同的职责呢:左边那只盛放可回收废弃物,右边那只盛放不可回收废弃物。常言道,小能见大。从这里不难看出学校环境教育的用心之处。难怪学生说,保持卫生的好习惯是在干净优美的环境里养成的。

在学校的课程计划安排表上,你会看到“环境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珍爱生命教育…安全法制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青春期教育”……。这是济南中学开出的一系列校本课程。

如果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你都到黄河岸边走一走,你总能遇到一群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在那里有组织地开展活动。那是济南中学的学生们在采集并测查黄河水样。此项活动,几年来从未间断。

如果你留意一下济南中学每一层教学楼的盥洗室,你顺着图示往右看,都能看到一组装置。那是学校按照杨文倩、黄园、傅苗楠等同学的设计建成的教学楼错层节水系统。如果你走进档案室,有一列档案卷宗一定会引起你的注意。那是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的劳动积淀。随手一翻这些卷宗,你会为学校在环境教育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取得的成绩而叹服。济南市市中区绿色学校、济南市市级绿色学校、山东省省级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2007年全年降雨量测查结果及其分析、2008年全年降雨量测查结果及其分析,黄河水COD值变化曲线、pH变化曲线,还有大量的研究性学习、网上课堂实景照片、环境教育公开课、环境教育研讨课、环境教育先进个人表彰等结果资料。一切的一切,都彰显出环境教育的生机与活力!

2、实现环境教育课程建设与实现系列化、制度化

实施和开发校本课程是新课程方案中的创新元素。济南中学在实施新课程时,十分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已经开发了20多种。“环境教育”是校本课程开发中参与教师最多,自编课程教材体系最完整,内容最丰富,持续时间最长,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之一,成为学校校本课程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为学校的新课程实施,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目前,济南中学环境教育校本课程有自主型、国内合作型与国际合作型三种基本形式。

一是学校自主开发的环境教育课程。该课程由学校5位教师联合开发,并编写了教材,列入学生自选校本课程之中。学校在高一、高二中开设了环境教育选修课。每月两个课时,每个年级由20余名学生自主报名,组成环保小组,参加课程学习。学校还在地理课程中开设了环境保护选修课。另外,在环境教育的合作校本课程中把校编环境教育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资料,免费提供给学生。

二是省内合作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课程由省环保局和省教育厅联合开发,课程体系比较完整,管理比较完备,适合高中学生参加,由各校自主参加。济南中学非常重视这一成熟课程的学习,并与创建绿色学校的实践相结合,加入自己的元素,纳入到高一学生的在校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其中,2007级网上学习小组,在完成课时作业的同时,完成了研究课题——“口香糖的污染与清理”。由于成绩优异,在190多所学校中脱颖而出,11位师生分别被省教育厅和省环保局表彰为省级“环境小行家”和省级“优秀辅导教师”。目前,2008级学习小组正在进行之中,他们的研究性课题为“限塑令后的方便袋使用状况”。参加学习的同学自主报名,择优录用,侧重选择热爱环境保护和环境意识强的同学。

三是国际合作校本环境教育选修课程。自2008年4月起,济南中学成为中国和瑞典政府间国际环境教育合作——“环境小硕士”项目(YMP)第五批试点学校,课程由瑞典隆德大学为主开发。学校把该课程列入学校环境教育校本选修课程之中。该课程全部是英语环保课程,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自然学科和社会人文学科的知识,课程共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网上学习阶段。共为18周,每周一个模块,并以4~5人为小团队完成作业。第二个阶段为课题研究阶段。每一个小团队完成一个课题,课题要经瑞典方认可。第三阶段为评议阶段。优秀小团队可获得参加国际青年环保大会的机会。所有完成课程学习的学生将获得由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CEEC)和瑞典隆德大学国际工业和环境经济学院(IIIEE)联合颁发的YMP结业证书。为开好这门校本课程,学校在3月底派出两位教师参加了由CEEC和IIIEE联合举办的教师培训班,并组建了由8位辅导教师组成的辅导团队。20名选修环境教育课程的首批学生历时近半年,于10月份通过结业考试,取得了学校的学分认证。

其间,学校组织大家参观了山东大学环境工程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研究院和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了课程学习心得交流与展示,观看了“宇宙炼金术”科教片,进行了作业成果交流,开展课题实验探究和社会调查,网上搜集和整理资料。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克服了语言关,不仅系统学习了环境科学知识,使环境意识大大增强,英语水平大大提高,而且开阔了视野和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增强了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效果非常好,家长非常满意。同时,辅导教师也在辅导的过程中,提高和丰富了自己,特别是辅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可以说,这个课程是一举多得的课程。

从10份起,学校又启动了第二期YMP校本课程学习。2008级高一学生16人,在新组建的8位教师辅导团队的指导下,近期参观了济南市环境监测中心。课程学习正在进行中,大约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

3、把环境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教堂中

学校制订了从学科任课教师、教研组到全校各个层面的环境教育教学工作计划。各学科充分利用每一个章

节、每一堂课,不失时机地联系环境问题,充分挖掘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在环境教育方面的价值,渗透环境知识和环境保护教育。包括语文、历史、英语等社会人文学科在内各学科,都组建了环境教育科研小组。有十几位教师跟随中外合作项目环境教育网络班上课,风雨无阻。到目前,济南中学的每个学科的课堂都注重渗透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全校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体现、展示、渗透环境教育的理念,绿色环境观念时时处处都影响、教育和感染每一位师生。学校于2008年5月,由8个学科12位教师在全校出示了环境渗透教育展示课,在全校树起了环境渗透教育的样板,并搭建了环境渗透教育研究与交流的平台。这一展示课活动,以后每一学期都将组织,使活动制度化。

4、将环境教育纳入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

贯彻落实新课程方案,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打破传统育人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否高水平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是考验学校的现代办学理念和落实新课程的诚心、决心,二是考验教师的课程素养和科研水平;三是考验学校的素质教育质量观、效益观。但目前实际的情况并不乐观。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简单复制、流于形式、效果差等情况。这些情况在济南中学也曾经存在过。但在今天,这里的研究性学习已是红红火火、遍地开花。他们的体会有两点:一是研究性学习的确对学生的能力培养非常重要,同时也提高和锻炼了教师。一旦摸到了规律和技巧,就很容易地喜欢上它,对孩子、对教师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各个学科跟环境教育、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环境问题挂上钩,开展研究性学习则是课题易得、学生喜欢、成功率高。现在,在济南中学开展的众多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大约70%与环境教育相关,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比如:蓄水保泉、老城开发、拦洪蓄讯、黄河小清河水质监测、校园地区大气降雨量研究、美国白蛾的灭杀、娥英河的治理、校园植物种群数量探秘、一次性用品的市场调查等等。其中,在2008年的山东省暨济南市第十七个城市节水宣传周上,我校师生研究性学习的作品“教学楼错层节水系统”获得一等奖,分水阀节水池获得二等奖,多能源汽车获得三等奖。

总的来看,对于环境教育在学校的实施,济南中学一方面重视课程开发,另一方面重视师生参与度和参与率的提高,再一方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绿色文化建设融入校本课程,并作为学校的办学品牌。对主动参与、积极工作的教师、班级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其中,学校每一学期都表彰一批“绿色班级”和“绿色学校园丁奖”,起到了很好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环境教育上层次,上水平。

猜你喜欢
研究性济南校本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数列学习中的应用探究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关于“微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初探
利用体育活动,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
Paving Memory Lane
徒步·丈量济南之美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