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泰国特派记者 任建民 本报记者 刘歌 刘扬 本报特约记者 伊文
泰国出现的动荡局势在泰国新年(泼水节)快要结束的时候出现了重要转机。“红衫军”4月14日宣布停止示威活动,曼谷局势像变戏法一样转向稳定。但从去年年底爆发的“红衫军”与“黄衫军”的争斗显然没有“去根儿”,曾造成曼谷国际机场瘫痪、搞砸重要国际会议的社会大冲突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卷土重来,还会撕裂泰国社会。“红黄大战”的两派当事人都在拿“泰国真正的民主”说事儿,而一贯在泰国危急时刻出手的泰国国王普密蓬这次并没有表态,这让世界很多媒体猜测纷纷。在泰国,人们尽量回避相对敏感的有关泰国国王的话题,但这场“红黄大战”还是不可避免地和泰国的王室扯在了一起。
泰国国王这次没有出手
据泰国《民族报》4月13日报道,泰国原上院议长素春·差里科等人曾向普密蓬国王提交了一份请愿书,请求国王出面结束当前的政治乱局。但记者并没有看到任何后续报道。
近代以来,泰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一直不断,国王多次在关键时刻稳定过泰国的政局。1973年10月,泰国爆发了历史上规模空前的群众反政府示威,军警向示威的学生和民众开枪,打死大批民众。在政局激烈动荡的千钧一发之际,普密蓬国王召集当时争斗的主要人士,要求他们离开泰国,很快使动荡平息。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扣留了当时的总理炳·廷素拉暖,关键时刻,国王巧妙地召见炳,随即组织力量反击,迅速粉碎政变。1992年5月,泰国发生了著名的“五月流血事件”。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抗议游行,军警开枪,学生们被逼得无路可退。危急时刻,国王打开王宫大门,保护学生和民众,召见对立的两派代表,命令他们立即平息事态,结束了近20年来泰国政治史上历时最长的危机。
面对“红衫军”制造的紧张局面,泰国国王的谨慎态度显得“不同寻常”。“美国之音”14日报道说,国王普密蓬曾多次干预泰国的政治危机。泰国国王并没有实权,但受到民众的广泛尊敬,并且拥有巨大的道义权力。国王已经82岁了,是世界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但是他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对泰国局势表态。他为什么这样做呢?英国学者麦卡戈认为,国王必须谨慎使用自己的影响力,“困难之处在于国王不能比公众意志和民众情绪超前太多”。他认为,试图干预这种非常两极化的局势是很危险的,任何王室成员的干预都将尽力取得中间立场,如果不这么做,就可能使局势更加两极分化。
泰国虽然和英国等国一样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泰国王室的特殊地位和威望,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王室望尘莫及的。在一些西方研究东南亚问题的专家看来,国王的态度是泰国政局变化的要因,但国王年事已高,泰国王室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已今非昔比。
美国《华尔街日报》4月13日还报道说,泰国的动荡局面一部分原因是公众对国王的健康状况感到担忧。在大部分泰国民众的记忆中,国王曾数次在泰国历史上的重要时刻进行干预,不是敦促进行更大规模的民主改革,就是批准军事政变。
“红黄大战”的来龙去脉
颜色是泰国文化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比如用颜色表示日期:星期日为红色,星期一为黄色,星期二为粉红色,星期三为绿色,星期四为橙色,星期五为淡蓝色,星期六为紫红色。泰国人根据自己的生日,将那一天对应的颜色定为自己的幸运色。黄色在泰国原来是最为流行的,因为泰国国王普密蓬生日是星期一,幸运色是黄色。所以与国王相关的都是黄色调,包括他穿的礼服,活动庆典会场布置、纪念物品等。从2006年开始,为了庆祝国王登基60周年,泰国人争相购买黄色上衣,庆典当天也成了一片“黄色的海洋”。
泰国人民民主联盟自称是忠于国王,维护君主,给参加该联盟组织的游行的人都发一件黄色上衣,因此被称为“黄衫军”。去年占领总理府、关闭国际机场,都是“黄衫军”的“杰作”。“黄衫军”与泰国王室的关系若即若离,外人看过去如雾里看花。“黄衫军”自称示威是为了维护王室和君主制度,言下之意,他们反对的他信及其党派都是不忠于王室的。“黄衫军”领导人、媒体大亨颂提(林明达)2006年5月曾经在《经理报》上公开说,他信曾有一个“芬兰密约”,密谋废除王室。但他信断然否认,称自己从来都是忠于国王的,并把颂提告上法庭。最后不了了之。
“红衫军”是为了对付“黄衫军”而产生的。当时,在台上执政的人民力量党疲于应付“黄衫军”,又调不动军队和警察,非常狼狈。前总理他信的得力助手耐温于是出面组织了“红衫军”,以“革命群众斗群众”的方式试图压制“黄衫军”。
去年11月,当时反政府的“黄衫军”在曼谷机场打出了国王的肖像。但这次“红衫军”却到泰国枢密院主席(相当于国王的首席顾问)炳·廷素拉暖的住宅前示威。今年3月28日,他信以视频方式向总理府外的“红衫军”示威者发表讲话,揭露泰国2006年军事政变的“幕后黑手”。这一次,他信直接点出了两个人的名字:年近90的炳·廷素拉暖上将和泰国前总理素拉育,说他们指挥并发动了政变。“红衫军”随后围攻了炳上将的住宅,并烧他的画像。泰国媒体认为,这是在泰国历史上枢密院主席第一次被人如此点名道姓地骂,显示出社会矛盾的加深,但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他信已不再顾及国王的面子了。
“黄红分裂”让泰国人反感
“红黄”两色的过激行为让不少冷静的泰国人反感。泰国《民族报》4月12日的社论标题是《这个国家再次被自己的人民出卖了》。文章说,泰国从此陷入“冤冤相报”的死胡同:“黄衫军”占领总理府,对头“红衫军”就堵塞曼谷交通;“黄衫军”封闭国际机场,“红衫军”就破坏国际峰会……大家都拿自己的国家做人质而换取利益。《曼谷邮报》4月13日也发表社论说,现在是划定界限的时候了,“红衫军”的所作所为玷污了民主这个高贵的词。
泰国《民族报》4月14日的社论是“红衫军的行为像恐怖分子”。社论说,“红衫军”13日的表现是对曼谷和周边地区的破坏,他们将整个首都作为人质对抗政府和军队,他们已经从普通示威者变成了暴徒和恐怖分子。在一些泰文网站上有很多批评“红衫军”的声音,认为他们不顾泰国的国家尊严和国际形象,“出卖”了国家。
泰文报纸《民意报》对泰国民间舆论一直影响很大,4月14日,该报网页头条新闻是———“苗人”他信通过CNN开战,又被BBC激将,回答要当领袖。泰国媒体向来喜欢给政治人物起绰号,因为他信肤色较白,像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苗”人,所以很多泰文报纸直接用“苗人”一词戏称他信。文章引述了他信13日晚接受英国BBC采访时说的话,如“这次走出来抗议的人需要看到泰国有真正的民主,而过去民主只属于少数人组成的集团”。他信还用了一句泰国谚语:一片芭蕉叶不能遮掩住整头死去的大象。
现任泰国总理阿披实13日晚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信说“政府不合法,不是来自民主选举”的话不是事实。有不少网民对他信的言论也表示了不满。网民Jugadleing质问他信“是不是要把整个曼谷烧了才罢休,因为他已经没有亲戚和家人在这片国土上了”。网民just_politic(意思为“仅仅是政治”)说,“红衫军”要是以为搞砸了峰会就是“胜利”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他还说,即使没有政治问题,泰国经济也早就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摧残了。
“美国之音”4月14日也以“军警分歧社会分裂:泰国抗议显示深刻社会矛盾”为题做了报道。文章说,城市与乡村的矛盾、经济和地理上的差异是红黄两派分裂的原因。他信的支持者主要来自泰国北部的农村人口和穷人,而他的反对者主要是城市居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人士。此外,泰国军队和警察也有分歧。军队反对他信,而警察系统比较支持他信。对于泰国社会出现的彻底分裂,英国里兹大学研究泰国政治的学者麦卡戈说,把这些暴动看成城市富人和农村穷人之间的冲突是把复杂的形势过于简单化了。麦卡戈认为,这种彻底的分裂不只是存在于不同阶级中,它也造成了很多家庭的分裂,丈夫和妻子不能彼此谈论政治,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几十年来定期见面、参加社交生活的人却不能一起聚会了。
英媒称“泰国民主文化失败了”
英国《卫报》4月14日发表了题为“泰国:红黄大战的革命”的社论。文章分析说,在泰国最近所发生的危机中,最糟糕的时刻都是在一种不真实的气氛中度过———似乎是在愤怒和染有颜色的T恤衫下每个人都达成了一致:不会有人严重受伤。这些抗议活动几乎都是仪式性的,如围困机场的“黄衫军”向游客道了歉。但“红黄之争”现在已让泰国的政治崩溃到达了一个黑暗、危险的境地。这场颜色大战对泰国的国家声誉和国民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这个国家正在被一场政治危机弄得凌乱不堪。抗议者的声音越来越尖,而政府也变得越来越软弱。《卫报》还分析说,泰国本不该陷入这场危机,泰国国内并没有大的民族或宗教争端。尽管多次发生政变而且存在王室,泰国却建立了能够击退腐败和经济衰退的民主文化,但在面临操纵政局的政客和愤怒的人群时,这种民主文化失败了。
法新社14日的分析报道说,在平息反政府抗议活动中,泰国军队起了“保皇派”的作用。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许多统治者都通过惨痛的教训意识到,军队的效忠与否将意味着他们的生存或倒台。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安全问题专家约翰·哈里森表示,从东南亚的现代史可以看出,在危急时刻,人民期待军队发挥作用,而军队拥有大量的国家资源和强大实力,当其认识到因为领导人的腐败和低效而无法维护国家的正常利益和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时,就会进行必要的干预,以重建国家秩序。
北京大学泰国研究中心教授任一雄认为,泰国民主的本质性特征是“威权为体,民主为用”,即以民主之形,行威权之实。这与泰国政治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权威认同”有关。对于泰国来说,民主制度毕竟是一个舶来品。民主制度所宣示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泰国民众接受,但如果民主机制不能在民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为社会带来安定、促进发展,相反却对百姓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他们宁可在相当程度上选择威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