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保红
斯蒂文·道德利导演的《生死朗读》内涵丰富,引人深思,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多重的主题意蕴。
一、关于爱情
爱情是文学艺术表达的永恒主题。在本片中。爱情主题贯穿全剧,成为故事发展的一条鲜明线索。
影片中,36岁的汉娜(凯特·温斯莱特饰)意外地帮助了身染疾病的15岁少年麦克(拉尔夫·费恩斯饰)。两人由此产生了一段感情。在影片的开头,展现他们故事的几乎都是些性爱镜头。青春萌动的麦克被独立成熟的汉娜所吸引,尽管年龄悬殊,但故事还是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他们第一次发生关系不带有任何明确的目的性,汉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麦克再次来这里找她的目的,人类本身的性本能支配着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他们最初的结合只是纯粹的情欲。然而,情欲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为了真正的爱情,并影响到了麦克的一生。
麦克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15岁的麦克的爱是纯粹的、好奇的,同时又夹杂着对母性的依恋。他兴致勃勃地为汉娜朗读;他仅仅因为汉娜没去第二节车厢吻他就与之争吵;他卖了心爱的邮票换钱,欣喜无比地与眼角有细密皱纹、穿着碎花裙子的汉娜去郊游,当着服务生的面亲吻汉娜;他为她写情诗。那个夏天,是那样地“美妙”,一切似乎都是轻松、愉快的。然而事情出现了变化,突然间汉娜消失了。8年后重遇汉娜是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法庭,而此时麦克已经是一个法学院的学生。他无法把曾经的美丽恋人与眼前的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联系起来,他痛苦、矛盾,甚至无所适从。面对汉娜由于维护自尊而甘愿承受的虚假指控,作为秘密的惟一知晓者,他选择了沉默,选择了与之一同保守秘密。此后他忍受着内心的矛盾痛苦的折磨,并离婚独居。他很矛盾,作为一个夹在历史、情感、道德、理性之间的感知者,他无法原谅汉娜所犯下的罪行。但他又是深爱汉娜的,因此他把当年为她朗读的一本本书籍录制成一盘盘磁带,寄给服刑的她,以陪伴她度过漫长的狱中岁月。但他却始终拒绝探望、拒绝回信、拒绝见面,在感情与理智的对峙、煎熬中他艰难地生活着,一直到与汉娜的最后见面都对她曾经的罪行无法释怀。
汉娜最初与麦克的相处是出于情欲的支配(或者还有麦克的朗读所带给她的愉悦)。她似乎总是冷冷地,又似乎是在她的爱情刚刚萌芽时便以自己的离去使其戛然而止。总之,在她这一方,感情总是给人以淡淡的、若有若无的感觉,好似这仅仅是其生命中的偶然事件。然而当她在狱中收到麦克寄来的第一盘磁带时不禁泪流满面;听到麦克熟悉的声音在耳畔响起,她开始感受到麦克对她的强烈的爱,多年沉睡的心也终于再次被爱情唤醒。生命似乎又得到了一次重生,她似乎回到了那个曾经美妙的夏天。为此,她的生活也变得充满生气起来。她开始学习阅读,一笔一画地写自己的名字,给麦克写信(虽然极其简短),并充满希望地期待他的回信(虽然从未有回信)。漫长的监禁生活,似乎有了阳光的注入。不再那么孤独枯燥乏味。
可以说,爱情是整部电影的躯壳,它是一场突破年龄限制的“畸恋”,但又是坦诚的,在电影中展现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麦克的爱给人以深沉的感动,但却又由于他对汉娜往事的无法释怀,最终使汉娜走向了死亡。但也许这也才是她真正的归宿,她用这种倔强刚烈的方式实现了自我救赎,也为麦克保守住了他那个不能说的秘密。
二、关于知识
贯穿作品的另一条线索是“朗读”。而“朗读”正是人类知识能力的体现与象征。
作品中的“朗读”是无处不在的。集中营中的朗读、性爱中的朗读、浴缸中的朗读、乡间独居中的朗读、狱中的朗读……而所有的朗读皆是围绕女主人公汉娜进行的。汉娜喜欢听人朗读,她热爱文学,渴望知识,听着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她时而哭,时而笑,自由地抒发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她眼中,文学是神圣的,因此当麦克给她读从学校带来的黄色小说时她大为恼怒。或许在她的心目中,它玷污了文学的神圣。而就是这样一位喜欢朗读的人,内心却埋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这个热爱朗读的人,恰恰是一个“无知”的人,她不会写字,不会阅读,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不会阅读的她,希冀借助聆听他人朗读的方式来实现她对知识的渴求。
她对自己不会阅读深感羞耻,她把这个秘密深藏心底,不希望任何人洞悉它。为了保守秘密,她辞去了西门子的工作,应聘到集中营做守卫;为了保守秘密,她放弃电车公司的升职并且离职;为了保守秘密,她拒绝了法庭上的笔迹鉴定,不惜付出自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她的羞耻感,她的自尊使她的生活为她的“无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知识在汉娜的心里、在影片里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它的重要甚至超过了人的生命。因此,在汉娜监禁期满见到麦克的时候,她告诉他:“我学会了阅读。”其实麦克早已知晓,而汉娜又如此郑重地说出来,可见她的重视程度。
作品一方面对知识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另一方面又对知识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知识是人类文明、文化、能力的象征,因此“无知”的汉娜对于知识有着强烈的渴望。但是否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准确的判断力,就能够正确地对待现实、评价历史呢?
汉娜的同事们是“有知”者,但这些有知者却把罪恶全归于“无知”的汉娜身上。麦克是一个“有知”者,他是一个律师,他学习过语言,学习过法律,但他能面对现实吗?他不能。他爱汉娜,但他难以接受曾经是刽子手的汉娜,更不愿意被人知晓他爱的是这样的一个汉娜。法学教授、麦克的同学们也是“有知”者,当麦克的同学言辞尖锐地指出,审判本身就是一种逃避,逃避更为严峻的问题——为什么普通的德国人会去支持纳粹,为什么大众会漠然允许甚至狂热支持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人性的链条为什么突然断裂?而这些他们也无法回答。二战的发动者也是“有知”者,参加战争的人也不乏“有知”者,但他们却为何没有停下前进的步伐,眼看着暴力、杀戮、流血一幕幕地上演?
知识、文化里有美好的东西,也有足以引发战争的思想意识形态。知识能让人拥有力量,能改变人的生活,知识也能使有些人变得狡诈、虚伪、道貌岸然。因此,必须用正确的态度与知识去反思自己、反思历史、面对现实、面对未来。
三、关于战争
对于战争,本文所选取的角度非常独特。在类似的电影中,《辛德勒名单》中的辛德勒是与德国军队做交易的一个德国商人,他本身并不属于集中营体制的一分子。《钢琴师》选取的则是受害者的视角。而本片中的汉娜却是集中营雇佣的一名女看守。
汉娜是二战中某集中营的6名看守之一,在一次转移中,这个集中营的300名犹太女人几乎全被活活烧死,只有一对母女幸存下来。于是这6名女看守被告上了法庭。而另外5名女看守把所有的罪责都扣到了汉娜的身上。在法庭上,面对法官“为什么你不去开门”的质问。汉娜回答:“很简单,我们是守卫…‘要是我们开了门,那就会很混乱,我们该如何恢复秩序?…‘我们有责任看着他们”。汉
娜的回答与表现令人心潮翻涌,她对看守一职尽职尽责,她坚持的是秩序,是责任。而人的生命,300人的生命,对她来说,并不是天平上做决定的砝码。汉娜有错吗?她问法官——如果是你,你怎么办?这句话足以让所有人无语。
作者把汉娜的身份定位为一个在现代知识意义上几乎“无能”的人,在她身上,有罪与无罪的问题显得格外矛盾。毫无疑问,汉娜是有罪的,无论她是否“有知”,她确确实实充当了纳粹阵营中的一名刽子手,300人的生命在她及同事们的手中逝去,这是无法逃避的事实。而另一方面,汉娜又只不过是集中营这个丑陋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当她受命挑选囚犯,把她们送到集中营去受死时,她从没有怀疑过、更没有挑战过它的合理性。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竟然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如汉娜一样的妇女们,软弱、没有依靠,甚至没有文化,却在无知的情况下完成了一次次惨绝人寰的屠杀。与受害者相比,她们的命运同样也是一场悲剧,逝者已逝,活着的她们要忍受内心的痛苦、煎熬与折磨,这样的生活比坠入地狱、比死亡更为可怕。
也正是因为作品所选取的角度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无知”妇女,使得它比其他作品中的屠杀者更为有力地拷问着我们的灵魂。是什么使得她,一个普通女人。面对生命如此冷漠?是什么让她服从命令高于尊重生命?是什么使得一个在生活里善良可亲、热爱文学、聆听朗诵的人变成法西斯手中的杀人工具?当突破个人的道德情感规范,上升到一个狂热时代的集体无意识的时候。我们才能意识到汉娜正是被这样一种集体无意识推搡裹挟向前的人物。而在当时又有多少看守、有多少人在集体无意识的推动下犯下更多的罪行。而他们,或者就是法庭上的法官、陪审团成员或者在座的人。这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一个民族的悲剧,决不是一个弱小的汉娜所能承载得了的。当我们在缅怀、批判、挞伐那些我们不堪回望的岁月时,需要有一种警醒,一种对历史的坦诚的正视。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我们重蹈覆辙。
四、关于人性
这又是一部严肃的关于人性的影片。影片中涉及到了人性的善与恶、情与欲,但最为深刻的是对于人性中的羞耻、尊严、坦诚等的表达。
汉娜给人的感觉是果断利落、成熟而独立的,但在她看似强大的外表下却掩藏着一颗不自信的羞耻之心。她是一个文盲,她羞于做自己,她羞于承认自己是一个文盲。为了保守这一秘密,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汉娜多次更换工作。在法庭上,她可以面对法官坦诚地承认罪行,却不愿暴露这一秘密。这个弱点被她用层层表象包裹得滴水不漏,甚至愿意让她以自由或生命为代价来维护。在汉娜这里,人的羞耻与尊严感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但在汉娜的羞耻感与尊严感的背后,却又体现出了她真正的弱点是不敢面对真实的自我。
同样,麦克也感到了羞耻,他为发生在自己与汉娜之间的一段情感到羞耻。作为二战后对法西斯有着特别反思能力的一代,他无法释怀自己与法西斯成员有染。在汉娜拒绝鉴定笔迹承担下所有的罪行以后,他在为是否说出秘密而犹豫。最终,他选择了沉默。或许,他是在尊重汉娜的决定;或许,他认为汉娜应该接受惩罚;但谁能说他没有保守秘密以维护自己体面的因素呢?这个秘密,他长久地埋藏在心底,不愿向人坦诚讲出。
影片的最后,麦克对自己的女儿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不够坦诚,不管对别人还是对自己。这句话不同样可以拷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吗?我们是否敢面对真实的自我?什么是羞耻、谁需要羞耻?一个承载着深刻羞耻感的民族该如何反思历史,面对现实?这难道不令我们每一个人深思吗?
在这部情节并不复杂的影片中,却包含了如此丰富的主题意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去进行解读。但不管从哪个角度解读,它都是一部耐人寻味、震撼人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