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与汉语翻译技巧赏析

2009-04-14 04:38牛跃辉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09年2期
关键词:翻译技巧语言特点

牛跃辉 肖 剑

摘要:本文对海明威小说的创作特点及其内涵进行了探讨,旨在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其行文和语言风格,并从文学鉴赏角度,对汉语译文如何与海明威的写作风格相应进行了简要评析。

关键词:海明威小说;写作风格;语言特点;翻译技巧

引言

中国著名翻译大师严复曾经为翻译定下了一个众所周知的标准,即“信、达、雅”。将这种标准灵活运用于各种文学作品的翻译中,那么,“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就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植”问题,而是要对每一部作品进行再创造——文学意义上的再创造。当一部作品被译成本国文字之后,倘若译文出类拔萃,它也同样可以成为我国文学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成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束奇葩。这样的译作曾经被叶君健老先生称之为是“每一位译者的心血、思想感情、学识、文字和学术修养的总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同作家有着不同的写作风格和创作特点,其文化背景知识各不相同,甚至在标点符号的使用和用词褒贬好恶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都是作家个人风格的集中体现。

海明威(1899——1961)的作品被世人誉为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和极强的艺术个性,可以说,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充分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语言特色,可以使人在某些方面更好地把握海明威作品的特点,做到在翻译时既忠实于原文,同时又能够与其风格相应(这一点更加重要),对海明威所使用的特殊文体也会把握得更加精准。

一、海明威小说的语言特征

海明威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及西班牙内战,参加过解放巴黎的战斗和凸地战役。这种时代特点和其自身的亲身经历赋予海明威大量的题材和灵感。战后颠沛流离的生活使海明威的思想矛盾复杂,这些在其作品中均有充分的体现。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威拉德·索普(Willard Thorp)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一书中对海明威给予了崇高的评价,他认为“海明威是当代最伟大的自然主义作家之一。他敢于突破传统,创造新的风格和手法来适应题材的需要。”

海明威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其作品内容主要涵盖了他酷爱的一些运动项目,如: 钓鱼、狩猎、滑雪、斗牛等。同时,其作品不断塑造出对死亡无所畏惧、毫不恐慌的“硬汉子”形象,这些人物的性格鲜明、突出,与众不同。然而,也同样是这些主人公,尤其是那些经历过战争创伤的士兵们,回国后由于对现实人生感到孤独、窘迫、甚至绝望,又都有着充满悲观情绪的发泄。这种矛盾对立的思想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深思。

1、电报风格

海明威曾经的记者经历铸就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电报式的语言表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期,刚满18岁的海明威在中学毕业前两个月到堪萨斯市《星报》做实习记者。当时《星报》对新闻记者的要求是:“用短句;头一段要短;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对事情正面说,不要反面说。”由此,海明威在其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就渐渐融入了这种新闻写作的特点。在其作品中,也表现为:多用短句;风格明快;用动词写,去掉一些不必要的形容词;删去一些有疑问的段落;能用一个词表达的内容就不用两个词;作俚语必须有新意;不要评论;要真实可靠……。这些“新闻报道的原则”或者说“报人的规矩”造就了海明威的语言特点——“速记式”、“短平快”,只用一些最必要的词语,如电报般言简意赅,文风简洁、清新、流畅。

2、“冰山”写作原则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主要文风。

1932年,海明威在创作《午后之死》时,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成了他信守的一条原则[1]。海明威认为,只有删除那些没有必要的描写,使小说中的人物直接与读者面对面,毫无遮掩,才能真正达到痛痛快快交流共鸣的目的。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第一次阐释了他的“冰山”原则,将文学创作比做漂浮在海洋上的“冰山”。他说:“冰山运动之所以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我总是按照冰山的原则来写作。也就是说,浮出水面的只有八分之一,还有八分之七藏在水下。你知道的东西可以略去不写,这样反而加固了你的冰山。略去不写就是含而不露……”[2]

海明威于1933年完成的短篇小说《A Days Wait》(《一天的等待》)就充分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全篇只用了1058个词,简洁到几乎是惜墨如金的程度。句子的特点是大量使用简单句,有时也穿插着复合句,在短语复合句中毫无含糊之处,风格明快、简捷。和海明威的许多其它作品一样,这篇小说在段落衔接上,在短语连接之处,也是大量使用“and”, 但它却没有从属含义,而仅仅是将一连串意义生动、明确的字眼平行地串接起来。作者通过这种描述手法,使其行文更加流畅,富有节奏感。如,《ADays Wait》中,主人公和一条爱尔兰长毛猎犬出去散步的情景描述,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It was a bright, cold day, the ground covered with a sleet that had frozen so that it seemed as if all the bare trees, the bushes, the cut brush and all the grass and the bare ground had been varnished with ice.I took the young Irish setter for a walk up the road and along a frozen creek,but it was difficult to stand or walk on the glassy surface and the red dog slipped and slithered and I fell twice,hard,once dropping my gun and having it slide away over the ice.

We flushed a covey of quail under a high clay bank with overhanging brush and I killed two as they went out of sight over the top of the bank.Some of the covey lit in trees,but most of them scattered into brush piles and it was necessary to jump on the ice-coated mounds of brush several times before they would flush. Coming out while you were poised unsteadily on the icy,springy brush they made difficult shooting and I killed two, missed five, and started backpleased to have found a covey close to the house and happy there were so many left to find on another day.”

这里,海明威简约、客观地描述了周围环境和打猎的情景。同时,作者一连串用了十二个“and”,向读者展现出了一幅轻快而又节奏鲜明的画面,给读者一种直接的感官经验,令人有身临其镜之感。

3、对话性

海明威一生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在情节展开方面都采用“对话”这种形式,有时甚至连续五六页,都是简短的对话。如《永别了,武器》,其主题为反战、厌战,同时亦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纯洁的爱情。作品中亨利与卡萨玲面对死亡威胁,表现出对爱情的扭曲与不同寻常的态度,这些情节都是以精彩的“对话”来展开的,令读者叹为观止。再如《杀手》,全文仅七千多字,其中对话就占了五千。这种“对话性”使海明威的小说产生了极强的、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二、如何使汉语译文体现出海明威的语言特点

1、“电报体”语言的翻译

在翻译“电文”式写作风格的小说时,毫无疑问,译者须讲究言语的简洁精练。译者在忠实于原文的思想、内涵和背景的前提下,为了达到通顺流畅,可以适当转换句法,从而使译文更符合当今口语的表达特点,以引起读者之共鸣。

请看《印地安人营地》中尼克与父亲的一段对话及其译文:

“Why did he kill himself, Daddy?”

“他干吗要自杀,爸爸?”

“I don't know, Nick. He couldn't stand things, I guess.”

“我说不出,尼克。他这人受不了什么,我猜想。”

“Do many men kill themselves, Daddy?”

“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

“Not very many, Nick.”

“不太多,尼克。”

“Do many women?”

“女人呢,多不多?”

“Hardly ever.”

“难得有。”[3]

对“I don't know, Nick. He couldn't stand things, I guess.”这句话,译者在翻译时并没有把它译成“我猜想他这人受不了什么”,而是在断句上仍保持原著的“电文”式风格,把父亲当时的那种犹豫、思索、痛苦甚至迷茫的复杂心态原封不动地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断句使人物的思维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女人呢,多不多?”,简短的译语,仅六个字,用逗号隔开,干净有力,发人深省。

2、“冰山理论”文本的翻译

海明威是“越少,就越多”这一理念的实践者。翻译时译者也需要用词精炼,去繁就简,讲究句意的精辟到位,不臃肿累赘。下面是《ADays Wait》(《一天的等待》)中父亲与九岁儿子之间的对话:

“About what time do you think Im going to die?” he asked.

“你看我几时会死?”他问。

“What?”

“什么?”

“About how long will it be before I die?”

“我还能活多久才死?”

“You arent going to die.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

“你不会死的。你怎么啦?”

“Oh,yes,I am.I heard him say a hundred and two.”

“哦,是的,我要死了。我听见他说了,一百零二度。”

“People dont die with a fever of one hundred and two.Thats a silly way to talk.”

“发烧一百零二度死不了。你这么说可真傻。”[4]

这段译文,对白行文快,节奏感强,意思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从文本角度直接翻译,没有加入什么“他说”“我说”之类的旁白。另外,文中将介词“before”译成“才”,也体现出了用词讲究和对文本结构的深刻理解。《ADays Wait》其主要情节是讲一位普普通通的九岁男孩,因为对体温问题产生了误解,而开始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如果这层意思被译成“在我死之前还能活多久”,就无法体现出孩子对死亡的等待。而译文用了“才”字,仅此一词就译出了孩子知道自己将面临死亡,进而对“死亡”又充满着好奇的神秘心情;同时,孩子不知自己还能活多久的念头也跃然纸上。再如,短短一段对话三次出现“死”字,最后的一句“我要死了”又进一步强调出孩子认为自己必死无疑,把“I am”的深刻内涵按照汉语习惯呈现在读者面前,给读者带来了视觉冲击力,引起强烈的共鸣。

须知,对海明威这样的风格如此简练明快的作品,译者更需要小心谨慎。只有将语法和翻译完美地结合起来,并挖掘出每个单句或单词背后隐藏着的深刻的结构关系,才能使译文有质的飞跃和突破。

3、“对话体”表达方式的翻译

海明威的作品用词精简,在翻译带头韵和尾韵的双短句时,须注意其“言外之意”。而且,“话轮”的表现手法在其作品中也经常遇到。那么在翻译时就须充分译出这种效果,即谁是主导,谁是配角。

请看下面这段对话:

“Whats yours?”George asked them.

“你们吃什么?”乔治问他们。

“I dont know,”one of the men said.“What do you want to eat, Al?”

“我不知道,”其中一个说。“你想吃什么,艾尔?”

“I dont know,”said Al.“I dont know what I want to eat.”

“我不知道,”艾尔说。“我不知道想吃什么。”

这段对话发生在三个人之间,一名饭店服务生在询问两位歹徒吃点什么。那么,如何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就成了翻译这段话的关键。请看另外一种译文:

“你们吃点儿什么吗?”乔治问他们。

“我说不来,”一个人说,“阿尔,你想吃什么?”

“我也说不来,”阿尔说,“我也说不来想吃什么。”[5]

第二种译文就能明显地令人感受到口语化增强,且更加符合汉语表达习惯。问话“你们吃点儿什么吗?”显示出这可能是出自一位服务员之口。姓名译文也未用音译,而用中文习惯直接说“阿尔”,此类称呼表明这两个人关系密切,而且并非来自上层社会。这样的译文使句子朗朗上口,读者可以更快地融入到小说情节中去。

结语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赋予了海明威丰富而宝贵的人生经历,使其小说人物充满了个性特征和语言魅力。作为译者的一种追求,在翻译海明威作品时,一方面能透过文字表象,译出既能反映不同时代特征,又能呈现出原著风格面貌的精品,同时又能注意在一些看似简单而又容易流于一般化的细微之处“推敲”、“炼字”,这才是真正的忠实于原作,这种文学意义上的再创造值得欣赏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邱世凤. 从《A DayS Wait》看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及语言特色 [J]. 西昌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6(2)。

[2] 赵若纯.海明威小说的对话性[J]. 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2(3)。

[3] 陈良廷等译. (美)海明威著.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M].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 陈良廷等译.(美)海明威著.海明威文集——短篇小说全集(上)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5] C.Brooks,R.P.Warren. 小说鉴赏《杀手》(中英对照·第3版)[M].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猜你喜欢
翻译技巧语言特点
英—汉翻译技巧在艺术英语文献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材料化学专业英语中长难句翻译技巧及解析
高中历史教学的语言特点浅析
浅析法语新闻报刊的语言特点
法律英语在司法应用中的语言特点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