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平 张 东 文 婧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发展作简要阐述,试图在一定的理论高度上对终身教育思潮进行反思。
关键词:教育;终身教育;思潮
中图分类号:G724文献标识码:A
自20世纪60年代法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提出终身教育的口号之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国际性的教育改革浪潮。终身教育一经形成便引发了整个教育理论的震荡和教育实践的空前变革,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终身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的发展。但是,纵观终身教育思潮的发展历程和终身教育的实践,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终身教育也同其它教育思潮一样存在着许多弊端和不足。
一特殊的产生背景,导致终身教育思潮具有强烈的适用主义色彩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可以说是源远流长自古就有。从我国2500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到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柏拉图,从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一直到20世纪的美国教育家桑代克以及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这些教育大师们的教育思想中都不同程度上包含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直到1970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朗格朗的《终身教育入门》一书后,才标志着终身教育思潮的真正形成。可以毫无疑问地说,终身教育思潮是20世纪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一种教育思潮,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形态。
终身教育思潮是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20世纪特殊的时代背景是其产生、发展的真正根源。首先,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代世界面临着如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扫盲运动的开展、管理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制约着世界的发展;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知识量的飞速增长,新理论、新学科、新发明的不断涌现使得知识的总量不断增加,使人觉得即使是对某个领域的知识也不可能靠在学校的学习来全部掌握;第三,政治、经济的变革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传统价值观的改变和各种新思潮的出现;最后,教育自身的问题也对终身教育思潮的出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因为如此,终身教育思潮主张终身教育要适应国际间的合作、适应民主化的进程、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总之终身教育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终身教育具有强烈的适用主义色彩,在朗格朗看来,“能够使人在各方面作好准备并应付新的挑战的教育模式和教育观念就是终身教育。”由此可见终身教育只是要求让人们应付新的挑战,而并没有触及到这一问题的真正本质即怎样适应的问题,只是提出了终身教育这样一个泛泛的概念;终身教育只是要求人们通过终身教育这样一种模式去消极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化,而没有认识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推动者是人。并没有针对致使现代社发展的真正根源“人的发展”谈教育问题,而是针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谈教育,最终导致具有强烈的适用主义色彩。
二忽视了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没有正确认识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关于终身教育的含义学术界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它包括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在内的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指的是人从生到死所受的连续的有系统的教育。在终身教育倡导者们看来,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不是在正规学校教育结束后便告终,是包括了贯穿于人的一生不同阶段的学前、小学、中学、大学以及成人教育。终身教育是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总和,一切各种形式的教育后被统合到终身教育当中。终身教育还意味着向受教育者提供各种可资选择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但是,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不但受着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同样也受着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教育只有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相适应才能得以顺利地存在下去,才能在社会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反之亦然。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不可否认终身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在特定的时代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但是终身教育却过分地强调教育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夸大了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
现阶段由于世界各国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其主要原因是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但是反过来看导致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回答是肯定的,生产力欠发达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终身教育主张通过建立一个使人一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不断接受教育的模式,来满足人对教育的需求以达到适应社会的目的,这虽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并且在世界上已经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是在实践上来看它确确实实地夸大了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反作用,其思想超越了现阶段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导致了与现实社会的不适应,直接的表现就是发达国家虽然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还没有真正建立起适合各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是需要较高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后盾的,就目前发达国家的情况看都无法真正实现就更何况其它生产力欠发达国家了。
三着眼点过高过导致其具有浓重的理想主义色彩。其目标的实现有着相当的困难
回顾终身教育思潮形成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出终身教育认为“传统的教育只是一种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功能的强化和社会教育功能的弱化不仅导致教育的封闭性和单一性,而且造成教育与社会需求,教育与社会成员需求的脱节,学校教育带有总结性质。”它试图实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平衡发展,是把终身教育作为指导思想,以终身学习作为手段,把建立学习化社会作为最终目标的。可见终身教育的实质其实是一种“大教育观”。在终身教育者来看来,这种“大教育观”主要是限定在教育范围内的,基本上是一种“教育”的体制或机制的改革。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问题,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教育制度的改革也不是单一性的,教育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教育是社会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反应,体现了政治经合社会的要求的。终身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建立学习化社会,这一目标早已远远超过于教育改革的目标,不是教育改革所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说终身教育的目标过高,有一定的理想主义色彩,试图通过教育的改革改良社会的面貌,这是不切合实际的,其目标的实现有着相当大的困难。
综合以上的评述我们认为,首先终身教育只是一种对近代公共教育的改良。它在不改变原有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对近代公共教育进行改组或者改良,重新协调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之系统化、综合化。这样的改组或者改良,虽然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然而并没有能从根本上克服掉近代公共教育存在的缺陷和矛盾;其次终身教育是福利国家的教育设想。它强调所有的人所有的时候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这是人类物质文明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权和民主性的体现,是人类的一种公共福利。然而就是那些发达的福利国家到目前为止也没有能够真正达到这一点,当今世界还有好多发展中国家近代公共教育的任务尚未完成,中小学教育尚未普及,一时根本无暇顾及无法实施所谓的终身教育。所以我们认为终身教育只是福利国家的教育设想和教育计划;最后终身教育上未形成完整的“有机体”。不可否认终身教育的设想是美好的,有些地方它已不只是一种设想一种计划,而是作为实践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然而无庸讳言,迄今为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格格不入,社会教育杂乱无序,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学校教育仍旧远离社会,相对封闭独立,近代公共教育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弱点和矛盾依然存在,所以认为终身教育至今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根源在于它缺乏一种机制来进行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