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继泰
吉林省是全国首批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份之一。省联社于2004年5月20日挂牌成立。省联社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立足三农、面向社区、服务城乡”的市场定位,加强内部管理,着力机制、体制创新,吉林农信改革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08年末,与2003年改革初相比,全省资产总额1284亿元,增长2.1倍,负债总额1230亿元,增长1.9倍;各项存款987亿元,增长2.5倍,各项贷款693亿元,增长2.6倍;利润增长11.5倍;五级分类不良率比2006年下降14.45个百分点。85%的县级联社成为当地的第一大银行。在全省金融机构排名中,存款由改革前的第5位上升到第2位,贷款由第6位上升到第1位。在全国省级联社综合排名由2003年的第27位上升到第17位。
一、强化内部管理,实现科学发展
由于管理体制、产权制度、人员素质等方面的原因,改革前的农村信用社管理混乱,在业务经营、固定资产购建、抵债资产处置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违规违纪现象大量存在。针对存在的问题和管理现状,省联社从强化内部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治理整顿。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先后制定并下发了《贷款管理指导意见》、《贷款操作暂行办法》、《项目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人事管理暂行办法》、《党务管理制度》等百余项涉及各个领域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发展的需要不断修正、完善,从制度层面规范了经营管理,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二是出重拳,下猛药,严肃查处违规行为。组建了垂直管理的稽核体系,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上挂两级、问责到位”的全员风险问责制。开展了“自查自纠”、“问责风暴”、“三批一随时”、“五查一整改”、“十条高压线”等专项整治活动。每年对信贷质量和经营成果真实性进行专项检查,对日常经营管理不定期抽查。五年来,共查处案件68起(2005年4起,2006年54起,2007年10起,2008年没有发生案件),其中有63起是改革前的陈案。公开处理违规违纪人员5354人次,挽回经济损失25亿元,保全资产8亿元,通过几年的规范整治,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风气逐步形成。我省案件专项治理的做法,得到了银监会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的会议上做了经验介绍。三是综合治理,切实提高资产质量。有质量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省联社成立后,采取多种措施,千方百计提高资产质量。一方面,通过窗口办贷、窗口还贷等流程管理,杜绝顶名、冒名、垒大户等违规行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强化质量意识;对长春、延边1000万元以上,其他地区500万元以上的大额贷款实行报备咨询,帮助基层在市场定位、产业政策、行业风险等方面严把信贷质量关。另一方面,对现存的不良进行了逐笔核查,搞清不良贷款的成因,对外确权,对内认责。在彻底弄清全省农村信用社的资产状况有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下大力气盘活不良贷款。五年来,共收回不良贷款112亿元,其中收回已置换不良贷款2.3亿元。同时,对不良贷款占较高的基层信用社进行了专项整治,逐社制定了综合治理方案,在班子建设、员工管理、贷款投向、不良贷款清收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并采取省市县三级联社领导班子成员包保等方式,限期改变面貌。
二、强化市场开发,不断加大支农力度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不但要通过机制的转换,实现自身的良性发展,而且要切实承担起党和国家所赋予支持“三农”经济发展的历史重任。一是大力组织资金,提高支农能力。几年来,我们通过增设城区营业网点、延时服务、政策激励等措施,加大资金组织力度,到2009年1月末,各项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大关,大大提高了资金自给能力。2008年末,全省贷款农户达到267万户,较2003年增加107万户,增长67%,贷款覆盖面达7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1.5百分点。户均贷款1.17万元,增加0.45万元,增长62%。二是严格贷款投放顺序,确保“三农”资金需求。为有效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在贷款投放的顺序上,优先保证农业生产资金需求,对粮食生产贷款需求全力满足;对因农业受灾不能按期还款的农户允许办理展期。省联社成立五年来,累计投放各类贷款2127.5亿元,其中投放农业贷款1331.9亿元,占全省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9.5%,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3.1倍,为全省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成为名符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全省农业生产资金基本得到满足。三是稳定机构数量,扩大服务范围。全省撤乡并镇647个,但农村信用社机构一直保持不变。目前,乡镇信用社751个,是乡镇数的1.16倍。四是送金融知识进农家,提高支农服务质量。为了切实改善信用环境,提高服务质量,2007年以来,在全省开展了“提高服务水平,送金融知识进农家”活动,评定信用户72.6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20.3%,对信用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利率优惠、手续简便”的优惠政策。五是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免费发放“农民工卡”,为农民外出打工存取款提供方便;开发农民贷款卡,推行自助循环贷款;研发信贷品种,开办林权质押贷款,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三、强化服务功能,搭建服务平台
2003年的吉林省农村信用社服务手段落后,各营业网点都是单机操作,有的甚至是手工操作,与商业银行相比距离较大。省联社成立后,致力于加快电子化建设,2004年10月,通过招聘的方式组建自己的科技队伍,从零起步,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综合业务系统。经过40多名科技人员的艰苦努力,2006年7月,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试运行,2007年4月实现全省通存通兑,2007年5月加盟中国银联和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实现了全国范围内办理跨行存取款业务,2007年12月,“吉卡”正式发行,自助银行、电话银行投入使用。用三年的时间走完了商业银行十多年的发展路程。2008年,发行“吉卡”215万张,卡余额60亿元,拓展特约商户625家,布设ATM机103台。
成立融资结算中心,为全省农村信用社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四年来为全省农村信用社融通资金50多亿元。
四、强化机制创新,增强内部发展活力
机制体制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省联社成立后,始终致力于调动全体员工想事业、谋发展的积极性。一是在干部管理上实行任期制。高管人员三年一个任期,届满后重新竞聘,任职超过六年的必须异地交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市场机制选人结合起来,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能力论英雄,以业绩定取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供舞台。五年来,选拔、任用、调整市级班子成员和县级联社正职189人次,其中提任83人次、交流111人次、免(降、撤)职51人。二是在管理上实行员工竞争上岗制。推行凡进必考,竞争上岗,末位淘汰,规范管理,员工能进能出。五年来,清退空编、挂编等不合理用工213名,辞退临时工、代办员和违规违纪人员1379人,办理病退246人,进行劳动关系置换3284人,招录大中专毕业生1590人。员工吐故纳新9996人次,四分之一的员工得到更新,员工的年龄和知识结构得到了较大改善。大专以上学历员工由改革前的28%上升到47%。三是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绩效工资制。推行“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励工资”的薪酬分配体制,把员工收入与经营效益、个人业绩直接挂钩。形成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成才靠学习、业绩靠努力的局面。四是在机构管理上实行等级管理制。根据经营状况、发展速度、拨备水平、风险管控能力等,把县级联社划分为5个等级,等级高低与高管人员薪酬、员工收入、授信额度挂钩,充分调动县级联社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五、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打造诚信团队
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长盛不衰的动力源泉。省联社成立以来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继承和发扬企业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炼和注入新的企业文化内涵,用文化规范经营行为,用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用文化提升企业品牌形象,用文化锻造队伍。一是打造具有吉林农信特色的企业文化。聘请专门机构进行整体策划,形成了全面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按照视觉文化“六统一”的要求,对所有网点进行装修改造,提升吉林农信的品牌形象。在吉林农信特色的本土文化的打造上:鼓励和倡导爱岗敬业,打造“忠诚胜于能力”的诚信文化;严查重处违规违纪行为,打造“事关信贷风险,就事关职业前途”、“道德风险斩立决”和“一念之差,终生后悔”的风险文化;推行末端检查法、跟踪督导,打造“一本经念到底、一件事抓出头”的执行文化;倡导视客户为衣食父母,打造“用心微笑,诚心待客”的服务文化。二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员工队伍。五年来,省联社直接培训的各级高管人员1700多人次,到省内外挂职锻炼71人。与高等院校联合办学培养后备干部211名、优秀年轻干部400名,选拔100名优秀员工到清华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已经有85名后备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在进行重点培养的同时,通过开办职工夜校、双休日学校,对全体员工进行专业化培训,推行执证上岗,全面提高员工的执业技能。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体干部员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明显增强,员工的精神面貌、工作热情明显改善,全省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资产质量日益改善,经营业绩不断攀升,主要经营指标不断创历史新高。吉林农信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吉林人民面前。今后,吉林农信将继续坚持以支持“三农”发展为己任,以服务民众百姓为宗旨,加大业务创新力度,努力完善服务功能,为加快我省经济发展、构建和谐吉林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