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春
科学家通过时间测算分析,揭穿了一些古老寓言中的谎言:蚂蚁、蜜蜂、海狸等类似动物拥有所谓的毫不松懈的勤奋精神,其实都是错误的。研究显示,大部分生物在大部分时间内什么也不干,它们想吃就吃,能睡就睡。
人类比动物更勤奋
研究人员观察发现,虽然有些物种会不时地建一个节省的窝,或者偶尔完成一些群居义务,如从另一个同类的皮毛上捉下虱子来,但更多的时候,它们都是静静地坐着、漫无目的地爬行、打瞌睡、前后摇动、散乱闲适地逛来逛去。如果你去野外长时间仔细观察一些动物,把它一天每一时刻的全部活动都记录下来,你可能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的天,这东西可是什么都没干啊!
事实上,与其他物种比较起来,人类工作的时间要长2~4倍,如果把家务都算在内则更长。当然,勤奋的概念从一种人文环境到另一种人文环境,其间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法国工人一年平均工作1646小时,美国人平均工作1957小时,日本人平均工作2088小时。
人类特别勤奋的一个原因是,与其他的动物不同,我们得经常压抑自己想慢下来的冲动。我们本来想睡觉的时候却可以去喝咖啡,当热度需要人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打开空调。许多人被迫勤奋地工作,为的只是想得到远比生存需要多得多的东西。松鼠只收集足以过冬的食品就完了。只有人类才会担心考试的成绩,身体的好坏,退休后的退休金等。
为懒惰找一个理由
科学家在研究了多种动物的生活习性后,发现这种一动不动的懒惰行为从来就不是毫无目的的懒惰,而是起多种作用的。有些动物四处闲逛是为了保存可贵的能量,另一些动物闲逛是因为它们刚刚消耗了大量的能量,需要休息一下。有些是为了保持冷静,另外一些是为了保存能量。一些被追捕的动物在自己保持不动时是最好的伪装,猎手亦是如此,因为它希望保持隐藏的状态,直到最佳攻击时机出现。有些动物悄不出声地游逛在自己的领地里,为的是保卫自己的领土,另外一些留在家里是害怕被食肉的邻居吃掉。因此,虽然不一定存在某种使它们懒惰的基因,但总有一个合适的理由能解释它们懒惰的原因。
生物学家发现,懒惰可能的理由是如此之多,以致一些科学家正在考虑改变自己的研究重点。与其像一些野外研究者那样观察研究活动中的动物行为,倒不如试一试理解一些动物之所以很懒惰的原因。他们希望,通过研究一个动物在什么时候和为什么选择不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重要谜团,如不同物种在某个特定环境中如何分布,为什么一些动物能够在严酷的环境和饥荒中存活下来。一位生物学家甚至“为动物一动不动而着迷”。
慵懒的狮子
动物当然给其研究者以很多地方去深思。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那些在塞林盖蒂研究过狮子的学者说,他们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透过望远镜来观察那些成群的黄褐色皮毛动物上。这个骄傲种群的集体无意识只在很少的时候因为耳朵轻轻地摇摆一下而打破。狮子可以连续12个小时一动不动地一直蹲在那里。它们一天站起来行走的时间才不过两三个小时。在这段时间里,它们有可能是在狩猎,或者是在吞噬这次狩猎的战利品,这也是它们为什么需要这么多时间蹲下来的原因。狮子一次坐下来可以吃掉很多,也许每餐要吃掉二三十千克的食品。它的胃会胀得如此之大,以至进餐完毕,这位丛林之王只留下一点点力气摇晃到树荫下去,在那里躺下来,肚皮朝天地小睡一把,不过,这种小睡最好称作长期休眠比较合适。
猴子“放鸽子”
猴子通常被认为是大自然中精力最为充沛的杂耍家,可是,有许多猴子整个白天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坐着不动,更不用说夜晚本来就用于睡觉的12个小时。在巴西研究有毛蜘蛛猴的灵长类动物学家们饶有兴趣地发现了这种动物松弛自己的一些习惯。一天早晨,他们在天亮前醒了过来,想在早晨7点之前赶到远处的一个观察点,因为他们想,这个时候猴子可能开始寻食了。这批科学家按时到达观察地,架好设备,等待着开始的时刻到来。他们等了又等,在笔记本上信笔乱写着,不知道这些猴子是不是头天夜里吃了太多的可可树叶,到11点的时候,猴子们还在睡觉,而到这时这批研究者自己也开始打瞌睡了。
寓言中的“劳工”
即使伊索寓言里获得过卓越声名的蜜蜂和蚂蚁,它们一天也只花20%的时间干一些采蜜或者整理窠穴的活动。其他的时间,这些昆虫就会呆着不动。有关这种不知疲倦群居昆虫的神话可能来自对整个蜂窝或者蚁山的观察,这些地方的确有永无休止的个体在活动。可是,当科学家给各个个体的昆虫贴上标签后,才发现单个的蜜蜂或者蚂蚁都有很多剩余时间。
海狸一直被认为是最勤劳的劳作者,以至于它们的名字成了劳动的代名词。可是,海狸从它的安乐窝里爬出来觅食,或者筑坝时,一天也只工作5个小时,中断的时间还不算在内。就算它们处于最忙碌的时候,也会时不时地溜回窝里休息一阵子。
科学家在研究了蜜蜂和蚂蚁后,发现了一种可以解释它们偷懒的理由。如蜜蜂群体内部有严格分工,它们有的在蜂窝旁边什么也不干,可一旦蜂窝受到干扰,它们就会立即投入战斗。其他的蜜蜂可能省下精力来做更大的事情,如寻找新的大粮仓,这可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来收获,或者不时需要哺育下一代。
新的研究证明。有群居习惯的昆虫不能在一些小事情上花费太多的力气。蚂蚁和蜜蜂都像不能再充电的电池,它们花费在各自群落的力量是一个定数。它们可以很快地花完这份力气,也可以慢慢地使出来,但是,它们无法通过良好的进食或者体能训练而得到更多的能量。换句话说,它们工作越是努力,它们死得就越快。想到这一点,人们就会原谅,为什么蜜蜂想停下来歇一会儿,不去理睬花粉。
“精力旺盛”的蜂雀
蜂雀是世界上精力最为旺盛和高强度飞行物——如果它们是在飞行中的话。可是,这种鸟却有80%的时间蹲在树枝上一动不动,晚上,它们只睡觉。
一些观察过蜂雀行为的研究者作出了结论,这种小鸟之所以经常休息一下也是相当有理由的。它们在管茎很长的花朵上将身体停在半空中吮吸时,必须以每秒六十次的频率按照复杂的8字型模式扇动翅膀。这个动作所消耗的能量,若按身体单位质量所消耗的能量来看,是如今研究过的所有动物中最高的。飞行是一件非常令人疲倦的事情,许多蜂雀,包括其在非洲的同类,即太阳鸟,最好是呆着不动,除非所要获取的食物十分丰富。为了避免觅食晚餐而飞得太远,太阳鸟会选择一个领地,并静静地在附近观察,直到附近的花朵都充满了蜜才去采。
沙漠休眠者
沙漠蜥蜴生活在美国西南部,
它们一连几个小时躲在沙漠底下一动不动,只是偶尔睁一下眼睛。蜥蜴蹲着的时候,沙会变热,并且给它以能量,给它以冲力,使它能够在看见路过的可食昆虫时奋力冲上去。如果它看到一条准备吃它的蛇向它靠近过来。蜥蜴会暂时屏住呼吸,停止心跳,躲避天敌的袭击。最后,因为呆在沙毯里面一动不动,蜥蜴也减少了水量消耗,这对沙漠动物的生存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像沙漠这样一个严酷的环境里,大多数动物都花很多时间等待水源和凉爽。铲足蟾蜍只在7月才出来。这时,每年一度的雨水会带来可吃的昆虫,为蟾蜍提供足够多的食物,以增补身体里面额外的30%的脂肪,用以对付另外11个月休眠的需要。在这11个月中,铲足蟾蜍会把自己深埋在地下1米深的地方,一动不动,不吃不唱,也不拉撒,把新陈代谢活动减少下来,从而保存自己的能量。如果你在仙人掌花园里碰巧挖到这样一只休眠状态下的两栖动物,你可以像挖石头或者土豆一样容易地把它铲出来。
为了活着,尽量不动
有些人强烈反对用“懒惰”这个词来形容动物行为。他们说,动物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呆着不动。
比如,驼鹿是一种反刍类动物,它得十分安静地呆着,这样的话,它那由四个腔室构成的胃才能反刍消化由树叶、根茎和草叶构成的纤维食物。驼鹿每吃1个小时的草,都得花4个小时的时间来消化。此外,驼鹿属大型动物,穿过丛林时会消耗掉相当多的能量。如果它寻食时间太长,体能消耗过大,一旦此时有捕猎者到来,它就处在相当大的危险之中。逃命的奔跑会使驼鹿的内脏体温上推至极点,因为过热中暑而死亡。
冬眠的意义
每年冬天,有几百种哺乳动物进入冬眠期,因为其代谢率极度下降,因而使能量消耗也急剧下降。松鼠冬眠时,其心率每分钟只有1~2次,体温降至接近零摄氏度。对于食草动物来说,冬眠非常有意义:没有东西能够吃,气候恶劣,而且四处还有捕猎者,最好的事情就是去睡觉。
生物学家在研究鼹鼠时候曾被难住了,这种很丑陋、没有视力、光秃无毛、终生生活在地底下的群居哺乳动物,其中最大的鼹鼠却干最少的活,花最多的时间睡觉。他们有一天发现,当把一条蛇投入实验室的鼹鼠笼时,最大的那些鼹鼠会群起而攻之。虽然它们明显是睡着了,可仍然保持着极高的警戒心。
懒得身上长青苔
在中美洲和南美洲,四处可见一种懒猴,因为它们实在太懒,所以成为懒惰的同义词。这种懒猴用长长的橡胶一样的肢体吊在树上,每天睡15个小时,一动不动,竟有两种藻类生长在它的皮毛和爪子上了。新生的懒猴坐在母懒猴的肚皮上面,一动也不想动,还随意地拉屎拉尿。对这些排泄物,母懒猴只是偶尔清除一下而已。
可是,如果你发现这种懒惰不近情理,那就要注意一下,这种懒惰是事出有因的。因为移动迟缓,因此,很少有捕猎者注意到它。它身上的藻类还起一种伪装的作用。在阳光下,这种藻类闪出青蓝色的光芒,使得懒猴与身边的植被密不可分。
尊重这些“懒家伙”
目前,一些生物学家为研究处于休息状态的动物,建立了更为复杂的数学模型,这有点像经济学家们使用的那些模型。这种模型可以把一种动物的能量需求、繁殖率、水和食物相对充足程度和位置、天气情况以及其他一些因素计算在内。他们进行广泛的成本与效益核算分析。然后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比较可能获得的、潜在的热量而言,寻求食物的代价有多高?这种计算不仅涉及到衡量一种动物相对于花在休息上的时间来说,在四处走动的时候会花去多少力气,而且还要考虑到比如运动的时候温度有多高,因而它存储起来的水分需要多少来挥发掉体内的热量,从而保持身体凉爽这些问题。他们的计算一旦完成,我们一定会尊重那些躺着一动不动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