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的国俗语义探析

2009-04-14 04:38卜海艳袁漱寒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桃李俗语桃花

卜海艳 袁漱寒

摘要:国俗语义指通过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之上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道德理想、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文化色彩的语义。“桃”的国俗语义包括因桃的自然属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的国俗语义:春天,女子,关系亲厚、互相酬赠,培植的优秀人才,具有强烈感应力的人品;因典故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国俗语义:爱情,理想社会,驱鬼避邪的神木;因民众精神信仰附会所产生的国俗语义:长寿健康。在跨语言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词语国俗语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掌握语言深层的文化内涵,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桃;国俗语义;跨语言交际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235-04

近年来,国俗语义研究成为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不同的民族由于地理环境、道德理想、价值取向、审美心理等方面存在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意义之上的不同文化内涵。国俗语义指的就是在词汇概念意义上添加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大多数国俗语义是词语反复运用而附着在词汇概念意义上的,是历史文化的沉淀。“桃”在《现在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桃树,落叶小乔木,小枝光滑,叶子长圆披针形,花单生,粉红色。”但在具体使用时被附加了丰富的国俗语义:

一、桃因自然属性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而产生的国俗语义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不仅仅在物质上密切相关,更在精神上感应相通。人与自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人们才会对自然景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甚至有意识地在主体以外的自然物象上寻找象征意义来寄托情思。松、竹、梅、兰、菊等因其自然属性,沉淀了积极向上的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反映了中国文人高雅的审美情趣,在对梅兰竹菊等的吟咏中文人的胸怀襟抱自然显现。而桃所寄寓的情思则丰富多样,成为人们托物言情的最爱,通过桃花人们的情感得以尽情地宣泄,由此在久远的中华文化传统熏陶下,在文人的反复使用中,“桃”一词也产生了很多与之相关的稳定的国俗语义。

1、春天

桃花因其姿态娇艳芬芳和初春时节绽放成为春天的象征。唐代白敏中《桃花》诗中云“千朵浓芳倚树斜,一枝枝缀乱红霞。凭君莫厌临风看,占尽春光是此花。”宋代陆游《泛舟观桃花》“花径二月桃花发,霞照波心锦裹山。”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些诗句均是以桃花代指春色。

在汉语固定词汇中,桃蕴含着“春天”的国俗语义。“桃花雪”,指的是桃花开时下的雪,也就是春雪。“桃花汛”指的是春汛。

成语“桃红柳绿”,桃花红,柳叶绿,形容春景花木繁盛而艳丽。

“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春烟”唐·王维《王右丞集·田园乐》

“看了这桃红柳绿,是好春光呵!”元·郑德辉《V梅香骗翰林风月》

“桃李争妍”,桃花和李花竞相开放,形容春色美丽。

“春花艳艳,看红白桃李争妍。”明·无名氏《万国来朝》第二折

“花也则为你不与那繁花争媚,花也则为你不同那桃李争辉。”明·无名氏《东篱赏菊》第三折

“及登舟解缆,正当桃李争妍之候,而余则恍同林鸟失群,天地异色。”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李白桃红”,李花白,桃花红,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白桃红满城郭。”唐·杨士谔《山阁闻笛》

2、女子

桃花开放时美艳妖娆,汉语中又用来指称美貌女子。春秋时代息夫人被称为“桃花夫人”,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的爱妾名为“桃叶”,北宋丞相寇准美妾名为“蓓桃”,唐明皇李隆基将一枝桃花簪在杨玉环秀发上,认为“此花能助娇态”。宋代一位词人韩元吉在《六州歌头·桃花》中直接把桃花当做女子来描绘“红粉腻,娇如醉,倚朱扉”,桃花犹如一女子,玉容微荡红晕,斜倚红墙,娇态可掬。

汉语固定词语“桃李年”指桃李花争艳的年纪,比喻女子的青春时期。

“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南朝‘梁。萧衍《泳华》

“桃羞杏让”指使桃花羞愧,使杏花退让,形容女子比桃花、杏花还要俏丽。

“满园里秀带飘摇,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

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杏脸桃腮”,脸似杏花白,腮如桃花红,形容女子艳丽的容貌。

“杏脸桃腮,乘着月色,娇滴滴越显得红白。”明·王实甫《西厢记》

“你生得桃腮杏脸,星眼蛾眉。”元·曾瑞卿《留鞋记》

“杏脸桃腮费铅华,终惯秋蟾影下。”宋·辛弃疾《西江月·和杨民瞻赋丹桂韵》

桃花花期短,春寒料峭之时,一场春雨便会花瓣凋零,因而又是女子薄命的写照。李贺《将进酒》中写道“况是青春将日暮,桃花乱落如红雨”,贺知章《望人家桃李花》云“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红楼梦》中林黛玉《桃花行》中云“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在汉语中有“桃花薄命”的成语,“桃花薄命”,桃花,借指女人,指女人命多悲惨。

“诸般不象,只是桃花薄命流终平康也,也与他出塞的苦没甚差别。”明·阮大铖《燕子備·写象》

3、关系亲厚、互相酬赠

桃李往往并生,在中国素有以桃李代指兄弟的传统。李代桃僵,李树代替桃树而死,比喻兄弟互爱互助。

“桃生露井上,李生桃树旁。虫来啮桃根,李树代桃僵。树木身相代,骨肉还相忘。”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三·鸡鸣》

“彼逾墙钻隙,故有玷夫儒冠;而僵李代桃,诚难消其怨气。”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胭脂》

“芝焚蕙叹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清·黄遵宪《感事》

“桃伤李仆”,仆,向前跌倒。比喻兄弟休戚与共。

“(乐府鸡唱)桃伤李仆,喻兄弟互相为表里。”宋·叶廷蛙《海录碎事·人事·兄弟》

“桃来李答”,你送我桃子,我回赠李子,比喻互相酬赠。

“小姐用的是绫罗琦乡,我有绫罗琦乡;小姐用的是完好奇珍,我有完好奇珍。况且桃来李答,一定也不折本。”明·王鲮《春芜记·构衅》

“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相互赠答。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既戒以修德之事,而又言为德而人法之,犹投桃报李之必然也。”宋·朱熹《诗集传》第十八卷

“投桃之报”,比喻给对方的报答。

“王兄如将韵学赐教,小弟定赠美号,以为投桃之报”清·李汝珍《镜花缘》

4、培植的优秀人才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汉文化把培植树木与培育英才联系在一起。桃李花木繁茂、果实累累且味道鲜美,汉语中用“桃李”比喻经过辛勤教育培养出的俊才。“桃李遍天下”,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或由他推荐出来做官的人。

“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日:‘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资治通鉴·唐纪·则天皇后久视元年》

“绿野唐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令公桃李满

天下,何用门前更种花。”唐·白居易《白氏长庆集·春和令公》

“桃李门墙”,门墙指师门。比喻优秀弟子出在一家。

“你待打,打这哇,桃李门墙险把负荆人唬煞。”明·汤显祖《牡丹亭·闺熟》

“不谓使君道广,门墙桃李兼收。”清·全祖望《移诘宁守魏某帖子》

“桃李之教”,指老师的教诲。

“今日吉辰,来拜了先生。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

5、具有强烈感应力的人品

桃树李树虽不会向人打招呼,但其花艳丽动人,其实甘美,引人喜爱,树下自然会走出路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比喻为人真挚、忠诚,自然会有强烈的感应力而深得人心。也指注重事实,不尚虚声。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打明,没能弥彰。”晋·潘岳《太宰鲁武公诔》

二、桃因典故传说的影响而产生的国俗语义

1、爱情

“桃”在汉语中被赋予了爱情的国俗语义。有关爱情的运气,被称为“桃花运”。多情的眼神被称为“桃花眼”。不正当男女关系引发的事件被称为“桃色事件”、“桃色新闻”。

桃花成为爱情的象征和刘晨阮肇的典故紧密相关。刘义庆《幽明录》记载:

汉平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八五台山。迷不得返。经十三日,粮食乏尽,饥馁殆死。遥望山上有一大桃树,大有子实,而绝岩邃涧,永无登路。攀援藤葛,乃得至上。

进入桃源后,刘、阮与两位“资质妙绝”的女子酒酣作乐,过起了愉悦幸福的夫妻生活,在这里桃花是浪漫爱情的象征。

成语“人面桃花”,原指女子面容与桃花交相辉映,后来则用来形容男子怀念一见钟情后不能再度相见的女子。

“人面桃花,未知何去,但掩竹扉悄悄。”宋,柳永《满朝欢》

“夫生死别离,能伤壮士之心;人面桃花,且洒情人之涕。”清·蒲松龄《张视旋悼亡草题词》

“看残英缀旧枝,弱柳转轻絮。人面桃花几度空相对。”明·汪镀《春芜记·邂逅》

这与唐代崔护的典故相关,唐·孟綮《本事诗,情感》记载:

唐代崔护曾在清明日游长安城南,见一女子倚着桃枝伫立,崔颇着意。次年清明,崔又去,人已不知去向,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理想社会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自然圆融、快乐和谐、安逸无忧、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理想世界。“桃花源”、“桃源”成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成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栖泊地,一个自在的精神家园。

“谪官桃源去,寻花几处行。秦人如旧识,出户笑相迎”李白《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杜甫《北征》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秦观《踏莎行》

“寻得桃源好必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南宋诗人谢枋得《庆全庵桃花》

3、驱鬼避邪的神木

自古以来,桃木便被认为神木,被制成各种物品和形状,用以驱鬼避邪。“桃弧棘矢,以阴其灾。”(《左传·昭公四年》)桃弧棘矢,桃木做的弓,棘枝做的箭,古人用以避邪。类似的说法还有:

“君临臣丧,以巫祝桃列执戈,鬼恶之也。”《札记,檀弓》

“县官常于腊除夕饰桃人,重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卫凶也。”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岁旦,常设苇茭、桃梗、嵘鸡于宫及百寺之门,以禳恶气。”《晋书·礼志上》

“仲夏之月,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茂……以桃印长六寸,方三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后汉书·礼仪中》

桃的驱鬼避邪功能应当归功于流传已久的神荼、郁垒的神话。《论衡》卷二十二引《山海经》逸文日: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趋蟠三千里,其枝问东北日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日神萘,一日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汉·王充《论衡》

这些记载说明神荼、郁垒的神话在中国流传很广。由于神荼、郁垒是管理鬼的神,他们所居的桃树,也就同样就有了对鬼的威慑功能。所以,桃也具有了驱鬼避邪的神木的国俗语义。桃符,即是在桃木板上画神荼、郁垒二神,立于门上“御凶”,农历大年悬挂门旁,每年更换一次,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后来桃符渐渐演变成春联。

三、桃因民众精神信仰附会所产生的国俗语义:长寿健康

在古代,桃树分布很广。《山海经》中有很多关于桃的记录。《山海经》卷五“又西九十里,日夸父之山……其北有林焉,名日桃林,是广圆三百里。”《山海经·海外经》“上有大桃树,曲蟠三千里。”桃树生长很快。民谚云:桃三李四。白居易《种桃歌》曰:“食桃种其核,一年核生芽,二年长枝叶。三年桃有花。忆昨五六岁,灼灼盛芬华。”桃树结实繁多。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云“桃性早花,易植而子繁,故字从木、兆。十亿日兆,言其多也。”桃富含营养,多食于健康有益,民谚云“杏伤桃饱”,又云“杏伤人,桃养人,李子树下抬死人。”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桃叶、桃皮、桃胶、桃毛等都能人药。在古代社会,人类的生存生活能力低下,所以桃自然成为人们重要的生存资料之一。而在古代人民的观念里,“人的生命存在所依赖的东西,对人类来说就是神。”

桃的养生功能和医治功能经过渴望成仙的人们的整合消融,作了某种虚幻的反映,敷衍出种种逸闻和传说,作为精神信仰世代相传。在古书典籍中关于桃象征长寿健康的记载主要有:

“东方有树名日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神异经》

“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临死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神农经》

“黄十公,下管黄坳人。宋时樵于仙桃山,见二叟对弈,取其余桃啖之,遂不知饥渴,叟语日‘此后勿食烟火物。及归,已春秋三度矣,始知所遏者仙也。”《古令图书集成·草本典》

吃仙桃成仙的机遇毕竟不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但渴望长寿的心理却是人人都有的。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子孙们便在老人的寿诞之日,以桃相祝,称为寿桃。中国从古至今祝寿,常以桃或用面粉做成的“寿桃”作为贺礼。麻姑献寿,捧的就是一枚“寿桃”。祝寿时,寿酒被称为“桃觞”。《西游记》中也有蟠桃园、蟠桃会的故事。中国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图”常见福星手中拿着“福”字,禄星捧着金元宝,而寿星则托着寿桃。

“桃”在英语中也具有国俗语义。peach可以指美貌女子,如She is a real peach,(她真是个大美人)。也可指极好的事物What a peach of a room!(多漂亮的房间啊!)。peachy除了指“桃红色的”以外,还有“极好的”之意。如Everything looks just peachy,(看来一切好极了)。但汉语中桃的国俗语义更为丰富深厚、蔚为大观。

不同的民族由于在地理、民族、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的国俗语义。在跨语言交际及外语教学中,对于词汇国俗语义的理解有助于人们更恰当地了解和掌握语言深层的文化,从而真正达到交际的目的。正如刘焕辉先生所言“要想真正识别、了解、掌握一种语言,就应该到言语交际中去考察它的实际存在的情况,不但要看到它处于显露层面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还要透过语符,深入其背面去细察各种文化因素留下的印迹这一层面,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细微差别。”

责任编辑:凯声

猜你喜欢
桃李俗语桃花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俗语知多少
客家俗语巧诵读
清明,又见桃花红
桃李满园
桃花纷飞,曾许你一眼万年
桃花千朵惹蒹葭
植物词“杏”的国俗语义探究
只为桃李现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