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家庭美德建设成效的思考与建议

2009-04-14 04:38周全德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

周全德

摘要:理论创新滞后、宣传教育空泛化、群众参与不足是导致现阶段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欠佳的不良因素,而萌发这些不良因素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研究者脱离实际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僵化、对家庭美德中的人文特质认识不足、片面发展观的负面影响和大众传媒的价值误导。我们应通过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宣传和谐社会的理念,形成适合家庭美德发育的群众心理和社会氛围,并且在深刻理解家庭美德的实质、特性和正确遵循其形成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家庭美德建设的成效。

关键词:公民道德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家庭伦理

中图分类号:B8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35-04

一、问题的提出

在2001年9月颁布并实施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中共中央提出:“家庭美德是每个公民在家庭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要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鼓励人们在家庭里做一个好成员。”七年多来,由妇联牵头并由宣传、教科文卫等部门协同在全国城乡社区普遍开展的家庭美德建设已取得一定的成效。通过“美德在农家”、“学习型家庭”、“平安和谐家庭”、廉洁诚信家庭、健康家庭、环保节约型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等家庭美德实践活动,很多家庭的不良习惯如赌博酗酒、铺张浪费、不懂礼貌、不讲卫生、无意义的争吵等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在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及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家庭美德建设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譬如,面临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和磨合,城市化过程中家庭结构、功能、关系的变化,市场化过程中的阶层分化、性别分化、媒介的商业化、人际关系的物化,信息化过程中家庭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和开放性等因素的强劲挑战,已有的家庭美德建设措施不能有效地予以应对。与此同时,离婚率居高不下、家庭解体、单亲家庭增多、非婚生子、同性恋、家庭暴力等现象在我国也依然存在。

很多家庭问题的专家都对家庭道德建设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周燕燕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发展一直面临着三种难题:家庭道德评价失范,由简单、明朗、统一变为模棱两可、多元视角;家庭道德选择矛盾,出现了婚姻自由与家庭稳定、人本化与功利化、感情与义务的两难困惑;家庭道德调控机制弱化,舆论监督乏力与个人自律匮缺。现阶段的家庭道德建设由于对上述这些挑战缺乏有效的应对而陷入困境。李桂梅认为,现代家庭伦理精神的建构必须坚持自由和责任相统一的观点,超越中国传统的家庭本位价值观和西方传统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建立个人和家庭双重价值取向的伦理精神,而这些对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家庭美德建设来说仍是尚未完成的任务。高乐田认为,在我国,传统家庭道德正在解体,现代家庭道德尚未形成,后现代家庭道德又在滋生和蔓延,在整合这三种伦理资源,实现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视野融合”并帮助人们走出家庭伦理生活面临的道德困境方面,家庭伦理学研究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邬小平认为,在新的道德观念挑战传统道德,多元文化交汇的亚道德现象丛生的新情况下,我国家庭道德建设面临着观念欠缺、水平偏低、差距拉大等问题。李春茹认为,鉴于家庭在深刻变迁中也出现了负面效应,这就提出了重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伦理道德体系、寻求新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追求家庭内部伦理道德的新整合、建立必要和恰当的道德约束机制等新课题。诚如以上学者所言,现阶段我国家庭道德建设或家庭美德建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家庭美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和起点。搞好家庭美德建设不仅是家庭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为充分发挥家庭伦理道德的调适功能以建立民主、平等、和睦的家庭关系,笔者拟首先对现阶段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欠佳的原因进行探讨,然后,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家庭美德建设的成效提出建议。

二、现阶段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欠佳的原因

当前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成效欠佳源于理论创新滞后、宣传教育空泛化以及群众参与不足。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它们相互加强,对新时期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活动产生消极的影响,减弱了其应有的社会效应。

理论创新滞后主要表现为在家庭结构、功能发生重要变化以及曾经用来调控家庭成员关系的伦理原则及道德规范亟待更新之际,一些研究者依然在理论上默守陈规,他们无视时代精神风貌,看不到社会结构变化、社会关系更新以及社会文化变迁对现代人婚姻家庭关系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所起的关键作用。因此,在论及新形势下即在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的新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家庭美德建设时,他们必然缺乏新的思想和新的语言。因此,造成理论创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研究者脱离实际而形成的思维方式的僵化。家庭美德必须浸润和落实在老百姓日常伦用的具体生活中,才能确保自身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蛰居于象牙之塔,脱离鲜活的实践,对家庭问题的理论研究就会缺乏针对性和前瞻性,研究者也难以将家庭美德建设的经验提升至科学的理论形态。因为,单凭主观想象和概念推理,研究者绝不可能准确地把握新时期家庭结构、功能、关系和伦理观念变化的脉络,其研究结论也会由于刻板定式和陈旧语言的束缚而缺乏创见。只有深入实际,把大众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作为家庭美德建设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并且注意到它与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伦理道德问题的衔接,研究者才能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和新意迭出。所谓思维方式僵化,就是一些研究者被两歧式的思维方式所障目,既无视中国家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历史延续性,也忽略中国家庭发展的特定环境和自身特点。他们意识不到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和家庭行为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甚至难以理喻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对于新型婚姻家庭关系形成的推动作用。在有些人的研究中,他们固执地将个体独立性与家庭亲和性、妇女发展与家庭和谐、家庭稳定与社会发展水火不容地对立起来。按照这些人视家庭现代化为家庭西方化的研究逻辑,我国的家庭美德建设就会因为缺乏民族精神底蕴而丧失其文化效用,或者由于各种花里胡哨的因素的渗透和掺杂而使自身变得面目全非。

宣传教育空泛化主要表现为在家庭美德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宣教工作者视野偏狭、方式呆板、思想肤浅和语言枯燥,以致使宣传教育本身因缺乏广度、深度、力度而最终流于形式。视野偏狭是指有些人就家庭美德讲家庭美德,看不到它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有机关联。方式呆板是指有些宣教工作者无视家庭美德活动的主题在不断深化,内容在不断丰富,手段在不断更新,他们仍然依样画葫芦,跳不出老套

路和旧框框。思想肤浅是指有些宣教工作者拘泥于旧的思维方式,不能够与时俱进地去反映家庭生活的时代特点,体现家庭文明的时代要求,把握家庭发展的变动态势。语言枯燥则是指在家庭美德宣教活动中有些宣教工作者拘泥于本本和条条,以单向、乏味的道德说教替代有声有色的双向交流和心灵沟通。导致宣传教育空泛化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一些宣教工作者对家庭美德中的人文特质认识不足。家庭美德既是规范伦理,其中又蕴涵着与人的类属性和真情感有着内在关联的关怀伦理因素,它具有使人自我完善和自我满足的精神文化特质。无视这一点,必然导致在家庭美德宣教活动中人们在思想上缺乏求实创新精神,习惯于在实践中单纯依赖行政手段。这种做法不仅使这一活动本身缺乏后劲,而且它也挫伤群众的道德主体性。在这类倾向的支配下,一些宣教工作者视群众为单纯的受教育对象,他们既不愿意走家串户,也无意于对疑难问题作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他们仅仅满足于开会宣讲或电视点评之类浮在表面的活动方式,以至于看上去热闹非凡,却与解决实际问题毫不沾边。

家庭美德建设活动群众参与不足主要表现为在自上而下的宣传家庭美德及创建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等活动中,大多数群众缺乏自觉、主动、积极参与的热情。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来自片面发展观的负面影响和大众传媒的价值误导。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中国人已深刻地认识到,除了作为客体的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以外,还应该有一个与之对应的作为主体的精神心理层面的现代化即人自身的现代化:人自身的现代化的概念是人类对市场经济内在的伦理缺陷进行充分反思的产物,它反映了现代人以人为主体去调控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的迫切愿望。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由于物的关系对个人的统治和偶然性对个性的压抑所产生的“单面人”、“非生产型人格”的人性异化与善的缺失现象,已为西方有识之士所清醒地认识并加以犀利地剖析。他们深刻地揭示了以工具理性为思想根基的发展主义对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历史性危害。正是在吸取西方现代化的历史教训和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五个统筹”、“五个坚持”;它意在校正传统的片面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然而,在我国一些地方和单位,至今依然有某些主要决策者没能摆脱片面发展观的束缚。在他们眼里,只要经济发展了,就能一好遮百丑。在片面发展观及唯GDP政绩观的支配下,家庭美德建设难以得到有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者的重视和正确估价。大众传播媒介的价值误导也是严重干扰群众积极参与家庭美德建设的消极因素。媒介的商业化环境向现代人的人格素质和理性良知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主要表现就是虚假的信息泛滥成灾,消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招摇过市。由于传媒在有关婚恋家庭生活节目的制作中片面地追逐新奇性、突发性以及所谓震撼力、轰动效应和调侃风味,那些具有深刻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婚姻家庭生活事件后面的深层原因及其规律和特点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在商业利润的主宰下,不乏有一些大众传媒用貌似新潮实则庸俗不堪的“精神垃圾”去扰乱人们对于婚姻家庭职能、作用及价值的正确理解。这些“精神垃圾”经过高科技的技术化处理和五颜六色的文化包装,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蛊惑性。

三、提高我国家庭美德建设成效的建议

我们是在前现代、旧现代、新现代并存的复杂社会环境中进行家庭美德建设的,既面临科技发展的挑战,又承受着社会生活内部变化的压力。这就要求我们超越将经济与道德、科技与人文、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的两歧式思维,以兼容的思路在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实践中进行道德创新,即按照与新型现代性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的建构标准,去加强家庭美德建设。为提高我国家庭美德建设的成效,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1、提升家庭美德建设的思想文化境界

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家庭美德建设得以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的思想先导和文化基础。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社会发展格局中,家庭美德建设成效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能否运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与经济、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的家庭这一初级群体的发展问题。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的家庭则是和谐社会的缩影。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宣传和谐社会的理念,将有利于形成适合家庭美德发育的群众心理和社会氛围。

2、抓住各种“棘手”问题,实现家庭道德建设的理论创新

家庭美德实质上就是要培养夫妻爱情、长幼亲情、邻里友情,正确对待和处理家庭问题和邻里关系。一般来说,家庭美德建设的焦点是家庭暴力问题,难点是“婚外恋”问题,重点是夫妻关系的沟通与协调,盲点是流动人口的家庭问题,薄弱点是家庭教育及家风问题。正是在研究与解决这些“棘手”的婚姻家庭问题的实际过程中,家庭伦理学才能实现自身的理论创新。

3、拓宽家庭美德建设的外延

将家庭美德建设与反腐倡廉、生态环保、树文明新风、创建学习型社区以及构建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等结合起来,寻求婚姻家庭生活中新的道德生长点。

随着改革与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家庭美德建设的范围也要不断地向外部社会生活扩展和延伸。比如,我们要注意对不同结构的家庭的文化表现和网络信息化时代家庭人际关系和家庭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进行探讨,特别要注意研究人们对家庭环境保护、家庭医疗保健、心理调适、精神追求和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家庭成员素质,提高婚姻家庭生活质量,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形势的发展也要求我们在工作载体和工作形式上不断创新,不仅创造新的载体,而且寻求新途径和新方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大幅度地提高家庭美德建设的群众参与程度。

4、丰富家庭美德建设的内涵

将博爱与感通融人尊老爱幼;将共识与分享融入男女平等;将沟通与协商融入夫妻和睦;将科学与合理融入勤俭持家;将同情与宽容融入邻里团结。

家庭美德理念是实践理性与认知理性、德性伦理与知性伦理有机融合的结晶。家庭美德建设应善于将不同时代的道德文化精粹融会贯通:博爱展示普适伦理情怀,感通蕴涵长幼之间的认同;共识是志同道合,分享是相互的承诺和扶持;沟通象征着如切如磋的心灵交汇,协商蕴涵着尊重和合作;科学和合理使勤俭持家具有时代气息,同情和宽容则使邻里团结充满现代特色。可见,在家庭美德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与求实创新地把握时代进步精神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5、全面认识家庭美德,提高宣传教育成效

宣传工作者应该在深刻理解家庭美德的实质、特性并认真遵循其形成的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家庭美德宣传教育的成效。家庭美德的实质是和谐,这一核心的伦理理念始终贯穿于家庭美德诸规范之中。在本体涵义上,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应是交互主体性的,而不应是单向主体性或无主体性的;从道德认识的角度来看,这种和谐是代际、性别、邻里之间交叠共识的表征,并且是实然与应然、人格与角色兼容关系的体现。家庭美德具有内生性(生成个体道德特质的基于爱情和亲情的内在伦理禀性)、外倾性(向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扩展)、同一性(德与福、理与情、知与行的一致)、对等性(权利与义务、自由与责任、自律与他律的对应)、交融性(历史与现实、个体与整体、特殊性与普遍性的交汇)。由于家庭美德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家庭、家庭与社会的交往互动中形成,因此对家庭美德的宣传和教育是一种社会引导与个体自觉结合的长期思想文化养成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显示了作为人类共通的伦理道德要求的内化与外显的交互作用。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家庭美德,既有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家庭伦理道德理念的合理成分,又有革命传统道德中的家庭美德规范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新生的家庭伦理道德因素。为了达到对家庭美德的全面认识并充分发挥其调适人际关系的职能,深刻理解家庭美德的实质、特性并且认真遵循家庭美德的生成规律,理应成为宣教工作者必备的工作素质。

责任编辑: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