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对策分析

2009-04-14 04:38李文慧
中州学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素质对策

李文慧

摘要: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现实社会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者素质的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应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立农民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途径,以切实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劳动者;素质;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2-0103-03

农民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纪”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当前,虽然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但农民的素质相对偏低。这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拟就现阶段农村劳动者素质的现状、影响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农村劳动者素质现状

受教育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民大多数存在着与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整体素质尤其是科学文化素质偏低,这极大地限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1、农民受教育水平总体有所提高,但文化层次仍然普遍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工作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事业发展迅速,农民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从总体上说,我国农民的文化素质仍然偏低,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文化素质的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也相差甚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农民科技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仍不相适应

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农民对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农民科技素质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科协公布的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农村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者比例的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但农村居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相差很多,农民科学素养水平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有待提高。由于科技素质低下,大多数农民只具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以至于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设备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

3、农民市场经济知识贫乏,经营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的能力不强

由于绝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市场经济知识的系统教育与培训,受传统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较大,市场观念淡薄,缺乏市场主体意识和进入市场、寻求发展的内在冲动,缺乏市场经营的知识准备和精神准备,缺乏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市场参与能力不强。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时间观念和效率观念,习惯于闲散、安逸的田园式生活,生活节奏缓慢;二是风险意识弱,普遍存在怕担风险的求稳心理,生产经营目标过于求稳;三是缺乏进取和竞争意识,小富即安,创业动力和投资意识不强;四是信息意识不强,不能积极主动利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搜集、开发和利用技术与市场信息,从而造成生产上的盲目性;五是对市场规则和运行规律比较陌生,信息接收和反馈能力差,经营管理的观念和方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环境。因此,农民对市场有畏惧心理,即使有进入市场的愿望,却因没有进入市场的能力而只能在市场的门外徘徊观望。

二、制约我国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提升的因素分析

造成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民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农村劳动者综合素质偏低,接受能力受限

我国农村教育投入的长期不足,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因此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数农村青少年完成义务教育或高中毕业后即走向社会,缺乏继续接受系统教育的机会,这影响了其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提高。而农民根深蒂固的保守思想和传统小农意识,使得其重经验,轻知识,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因此,农民种地只会粗放经营而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只能出卖苦力打廉价工,这也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增收。

2、农业科学技术推广薄弱,服务跟不上

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都认识到新技术在科学种田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的农业应用技术人员匮乏。一是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科技服务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陈旧落后,仍停留在“一张嘴、二条腿”的社会服务手段上。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由于经费缺乏,农业科技人员很少有机会到高等农业院校接受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对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三是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少、素质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与当前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的要求很不适应。由于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只懂产中技术指导,不懂产前信息引导和产后加工技术,服务缺乏综合性,对许多新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更是缺乏了解,因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3、信息获取手段单一,针对性不强

农民信息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农民自身问题。农民不善于与外部世界沟通,不善于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有用信息。二是外部条件问题。从农民获得外部信息的现实手段看,农民的信息主要来自电视、报刊和村民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虽然电视已经基本普及,但电视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如在技术传播方面,农民需要的是获得更加具体而通俗化的科学种田内容,增加农业机械应用知识讲座,增加新品种、新技术研究者的联系地址等,而这些信息在电视上较少出现。村民之间的传播和相互影响这种信息交流方式虽然更直接,是农民主要的信息源,但是由于其信息内容的不精确且容易出现偏差。只能作为可用信息的一种补充。

4、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阻碍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

农民对提高自身素质有迫切的要求,但目前农村教育体系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状态,使农民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即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于分割或残缺的状况。农村教育体系基本是按照城市的教育体系建立起来的,农村基础教育与城市基础教育没有任何区别,从学生的学习目标到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一样的,并不是为了培养、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是为了高考应试。而

与农民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也脱离农村实际。由于农村教育忽视技能的培养,教育目标只限于升学,因此农村各类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大量留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受学制和教学大纲等因素的限制,几乎没有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科盲”、“农盲”,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很弱。“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农村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而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

三、提高我国农村劳动者整体素质的对策

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农村的主要内容。因此,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使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当务之急。

1、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注重技能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

在农村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整体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是促进农村乃至全社会文化素质提升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一是依法推进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入学率,降低辍学率,最大限度地遏止新文盲的产生。二是教育要面向农业和农村,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增加选修课,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增加适应学生就业需要的选修课程。注重对即将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学生进行技能教育。对初中文化程度的学生进行劳动技能教育,对高中文化程度的学生开展创业性教育,为他们走上农村社会后的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

2、建立农民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途径

建立农民培训网络,拓展农民培训途径,一要以现有各类成人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农技培训中心为基础,积极引导园区、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社会力量参与农民培训。二要构筑农村教育“立交桥”。建立政府统筹,有关部门牵头,教育、农业、科技、劳动力相关部门参与的管理机制。教育、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要对现有或新办的各类培训机构进行筛选,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学员的原则,选择定点培训基地,逐步形成区、镇二级培训网络,多渠道开展职业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岗位定向培训。三要重点建立农村职业培训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衔接机制。瞄准市场需求,主动与劳动力市场挂钩,科学设置培训专业,确定培训规模,大力发展“订单培训”。主要开展职前培训、订单式的对口培训和以“应知、应会、应习惯”为抓手的培训等。四要大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培训项目要特别重视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培训内容的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如大田作物、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特种养殖、蔬菜种植、果树栽培、树木花卉和产品加工等系列的农村实用技术,使农民尤其是青年农民能够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和创业本领。

3、健全农村信息网络,改进信息传播方式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经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农民必须依赖于大量有用信息来指导生产和销售,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因此,建设和完善农村信息传播体系,改善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对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强农村信息化的组织建设。政府以及一些实体(比如龙头企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起重要的组织作用。二是要改进以农村、农业、农民为对象的电视节目、报刊的内容及方式。要增加栏目,突出细节,强调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提高信息的真实性、可鉴别性。三是要改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包括通讯、电力等,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和实体运用信息化成果,扩大农民的信息源,还要大力发展互联网上的涉农网站,使之在农村这块土地上生根,使“信福工程”早日造福农民千家万户。

4、完善管理评价机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

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必须首先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素质。一是要把工作重点放在以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为主的服务上,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培育纳入农村电教整体培训规划中,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一方面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学校、电教网络等阵地作用,每年定期组织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集中培训,进行政策、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素养;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走出家门与外界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二是要切实改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大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各种奖励政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人员评价体系,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把农业科技人才的选拔同其职称评定结合起来,使有一定技术专长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落实相应的待遇。

5、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强化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意识

长期以来,我们没有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在干部考核中,农民素质状况没有摆在应有的位置,干部的选拔、提升与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无关。这种政策导向上的缺陷,致使许多干部在农村工作中,只抓经济建设,不注意文化教育、科技培训等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工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实现正确的政策导向。把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考核干部工作实绩的一项根本性内容,使农村各级干部牢固树立“素质意识”。二要强化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目前农村虽有不少年富力强、有文化、懂经济、会管理、能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领头雁”,但整体来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文化素质偏低,致富能力比较弱。因此,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市场经济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其致富能力和政策水平,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发挥农村党员干部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结构调整中的带头作用,达到“培养一人、拉动一批、带动一片”的示范效果,以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责任编辑:随园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素质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