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9-04-14 10:18
北方经济 2009年12期
关键词:金融危机毕业生经济

郭 丽

摘要:由于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渗透,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行业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越发严重。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政府、高等学校和学生应该如何解决,本文将深刻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长治久安。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又是就业问题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前途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金融危机通过信贷和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传递。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波及全球经济。它的影响比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和就业的影响开始明显显现,这次危机冲击的广度、深度及其严重性值得高度重视,尤其是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的冲击。在我国,金融行业、外贸行业、与出口相关的制造业受到巨大冲击而降低对新增人员的需求,因此,大学毕业生将会成为受冲击最大的就业群体。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世界经济同比增长仅为3.4%,低于2007年1.8个百分点,为2001年以来最大跌幅。进入2009年,全球经济将持续同步下行。就中国经济自身而言,从2008年经济走势发展趋势来看。前景不容乐观。在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就业问题研究专家陈光金指出,大学生的失业率将高达甚至超过12%,是登记失业率的3倍左右。与此同时。2009年大学毕业生再创历史新高,超过600万人,所以目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各级政府以及社会上下关注并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

(一)进口需求减少。外贸企业萎缩。服务贸易增长放慢

金融危机首先透过对外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居民消费下降、银行储蓄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都导致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需求大量减少和萎缩,造成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出口大幅缩水。对于中国这样的出口大国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而这些又直接影响了就业规模的扩大和稳定。金融危机还对服务业贸易带来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为货物贸易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也遭受影响,比如外贸服务部门和国际金融、结算部门等。

(二)中小企业数量大幅减少,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受到严重影响,招聘需求下降

2007年,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比重60%左右,出口比重占91%。而且,2001年以来出口高速增长,也主要来自东部地区。金融危机等多重影响冲击下,东部地区的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最容易受到影响。

据海关数据显示,2008年11月份,中国出口额较上年同期下降2.2%,出现了自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同比负增长。同时,进口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17.9%,由于进口中有较大比例用于来料加工,对外贸易下降必然带来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慢。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IMF,2008a),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将降至2.2%,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分别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0.7个百分点和0.7个百分点。东部地区的中小企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接受订单进行来料加工为主要经营方式,最容易受到冲击,面对订单一半以上的减少量,大量企业纷纷倒闭,同时伴随着制造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大量裁员,导致了失业率的大幅增加。

(三)从全国范围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吃紧情况更加明显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但相应年份的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加,2007年,全国495万高校毕业生中,至今仍然有100万人没有找到工作。2009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高校毕业生近年增量多、压力大,整个就业市场需求岗位的总体状况相对趋紧。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越来越被关注成了不争的事实。

二、毕业生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期望普遍过高,而工作能力和创业能力水平较低

大学生普遍存在“天子骄子”的心态,对未来的期望过于理想化和舒适化。据有关调查显示,2008届高校毕业生中有58%将经济较发达的大城市作为首选就业地,而选择在西部等落后地区的大学生人数甚少,大部分大学生都希望在大型企事业单位就业或考公务员,究其原因主要是怕吃苦,怕受累。更为严重的是,大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自主创业观念淡薄,缺乏社会工作的经验和能力,这样又被许多企业拒之门外。

(二)高校专业设置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毕业实习和就业辅导不到位

为了扩大生源,高校普遍改革专业设置,但仍然存在着专业设置的不协调,部分专业供不应求,而又有部分专业被“冷落”失业率较高。表明高校部分专业设置未能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在本科生学习阶段。大学生缺乏实习的机会与指导,高校忽视了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使大学生难得的实习过程草草了事,未能在实质上改变大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致使大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市场能力脱节。

(三)政府在引导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有关政策和措施不到位,未能如实落实

面对着经济形式的重大变化,引导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制定专项政策,政策的制定必须根据各地高校的特点与经济发展的现状具体分析,不能以偏盖全,一蹴而就。而切实有效的政策必须落实到位,按部就班的执行和实施。

(四)用人单位招聘存在歧视现象

劳动。是公民的权利。在用人单位稀缺、大学生资源丰富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仍然存在着就业歧视现象,如性别歧视、户籍歧视、外貌歧视和经验歧视等,有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明确不要女大学生或只招聘本地户口大学生等。就业歧视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阻碍了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劳动力市场的优化配置,而且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办法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因此,宏观与微观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有两个关键特征:劳动力需求不足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劳动力需求是引致性需求,它取决于产品需求,而产品需求又因为金融危机引发的消费和投资下降而下降,因此,金融危机下的劳动力需求不足很难由供给条件的改善来调整。

(一)平衡外贸出口与国内消费需求

出口与消费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的重要内容,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财政、税收和信贷措施。如提高出口退税、降低企业增值税等方法来鼓励企业出口,稳定外部经济。同时应启动国内需求,利用国内消费稳定经济增长,根

据各地区经济特征采取不同的措施,如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与社会阶层发放消费券,扩大消费需求。更应注重广大农村市场的开发,农村家庭在日常生活用品和家电等消费品上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可考虑对农村家庭采取消费补贴的方式启动农村消费需求。需求的增长与扩大必然带来生产的动力、经济的增长,从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二)优化财政投资结构,引导产业调整升级

克服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的不利影响,财政投资结构和规模更要合理化,合理的设计投资领域和投资重点,提高财政投资的效率。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应对民营资本开放,鼓励中小企业的建立与发展和民间资本进入,扩大社会投资的总规模,将有限的资源最优配置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与创业机会。

(三)促进大学生就业还需专项政策

政府应及时审视国内外的经济环境变化,强化积极的针对大学生的专项就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和服务业更好发展。更多吸纳就业: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工作,完善支持创业的财税、金融、工商、场地等政策体系,改善创业环境,同时强化创业培训,加强创业服务,提高创业的稳定性,为大学生创业创造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相应的制度鼓励以引导大学毕业生去生产基层和中西部地区就业,支持和促进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等等。

(四)高校应切实采取促就业的专项措施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连接,重视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训练,使大学生明确人生与工作的目标。关注实习课程的开设与质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技能,为在校生提供接触社会的机会。同时在软硬件方面为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等学生提供支持,如开设咨询办公室和培训等,设立专门场所等。缓解就业的巨大压力。

(五)大学生应正视现状(客观),审视自己(主观),苦练内功,理性选择

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应时刻关注与分析经济形式和就业形势,正视经济与社会的现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该茫然不知所措或自暴自弃。同时,更应该了解自己,客观地审视自己,加强大学生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清醒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缺点,明确自己的定位和理想。

虽然金融危机带给我们巨大的打击,但危机既是“危”也是“机”,看准低潮时的机遇。就能在下一波经济拉动中冲到浪尖。在国家、高校和大学生的共同努力下,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必能顺利地度过经济“寒冬”。

猜你喜欢
金融危机毕业生经济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如何认识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
最“叛逆”的毕业生
民生建设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金融危机成因比较和发展趋势
经济